槓桿週期與中國經濟的出路——對話王永欽教授

關注我,讀文章,學投資↗

槓桿週期與中國經濟的出路——對話王永欽教授

12月5日晚,我有幸參與了復旦王永欽教授的講座《槓桿週期如何影響金融和實體經濟:兼論中國經濟困局和出路》。

王永欽教授現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耶魯大學博士後,哈佛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對經濟週期和槓桿問題有著深入研究。

現場的聽講和會後交流給予我極大的啟發,現於此分享一下講座中論及當下市場較為關心的一些話題,以及會後交流的內容。

槓桿週期與經濟週期

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週期取決於具體的生產勞動行為。這一觀點在出現金融行業和抵押品的借貸規則之後逐漸遭受質疑,槓桿週期對經濟週期的影響開始顯現.

研究發現,具體的生產勞動行為週期無法完全解釋經濟週期。而真正決定資產價格週期的是槓桿率,而不是利率。槓桿率反映了當下對資產最悲觀的價格預期。

由於當下世界經濟體都具有龐大的槓桿規模,槓桿週期無法避免。槓桿在上升的過程中會放大樂觀者的購買力,推升資產價格。槓桿在下降過程中,會侵蝕樂觀者的購買力,並促使出借人提高質押率,產生惡性循環。

當下銀行資金無法流入實體,在於實體的抵押品在去槓桿中受損嚴重,從而借貸能力大幅下滑。當務之急在於穩定資產價格。

目前金融體系之下,央行主要通過調控利率的方式調控經濟週期,對槓桿率的關注度不夠。

政府要維持經濟平穩,首先需要維持槓桿週期平穩,不要自己刺破。

槓桿週期與中國經濟的出路——對話王永欽教授

居民槓桿之殤

相關研究表明,居民負債越高的地方,一旦發生衰退,恢復的時間越長。換句話來說,居民端槓桿的崩潰是造成經濟長期低迷的主因,而不是政府槓桿。主因來自於居民的資產負債表修復能力比政府來的更差。

這個情況在沒有完備的個人破產法的國家將會更為嚴重,例如中國。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對公司來說是有限責任,對政府來說可以輾轉騰挪,而居民只能陷入個人無限連帶責任。這導致一旦出現風險,在沒有個人破產法的國家,個人很難“東山再起”,消費能力將基本喪失,進一步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需求。

居民槓桿過高進入房地產長期不是好事情。相關研究表明,居民負債流入房地產,將造成非貿易品價格上升,貿易品價格不變。簡單的來說,就是對實體經濟沒有任何刺激,甚至出現擠壓作用。

美國從09年金融危機後經濟恢復增長很慢,主因來自於奧巴馬政府選擇了救金融機構,而不是居民負債,這也是美國學術界的普遍共識。另一方面,也是川普上臺的原因。

日本當年由於居民負債崩潰,造成了經濟的長週期低迷。有了日本的前車之鑑,我們的居民槓桿不能發展過快,也一定要防止居民槓桿的崩潰造成經濟惡性循環。

中國在09年後,居民槓桿從幾萬億的水平攀升到目前50萬億左右,中國主要的資產土地是公有制,社會保障制度較弱,居民加槓桿能力也較弱,這已經是相當恐怖的數字。

商業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缺陷

每次系統性風險出現,就有大量的機構和個人陷入危機。而政府是否出手挽救,救誰,以及是否會引發道德風險成了必須討論的問題。

在現代商業規則下,債務合同有著天然缺陷。合同參與方往往信息缺失,只是參與了已知信息下的理性行為。合同設計方掌握大量信息,並引導市場走向非理性。最終參與者受損,而設計者並沒有法律上的責任。從法律的角度,對參與者的保護並不完善。

經濟學上有一個理論,在法律不完善,缺乏對各方完善的保險體制的情況下,法律應該寬鬆一些,起到類似對受害者保險的作用。

在當前商業和法律制度都存在缺陷的情況下,在發生系統性風險時實施債務減免,可以使所有人的情況都變得更好,很好的遏制住槓桿週期帶來的惡性循環,從而促使經濟更快的復甦。

槓桿週期與中國經濟的出路——對話王永欽教授

中國的地方債

中國目前地方債發展並不健全,地方大多需要偷偷摸摸的發行債券。中國的地方政府具備很好的土地抵押品和各種資源,應該公開而大量的發行地方債,目前中國國債和地方債券的規模依然太小。

公開合理地發行地方債,反而有助於整體融資成本的下降。

在次貸危機之前,中國外匯儲備的一半購買了美國金融市場的MBO中最高信用等級的債券。創造一種“安全資產”,是吸引外部資金流入的關鍵。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具備吸引力的“安全資產”作為底層資產。

創造貨幣和信用的空間

目前中國大量的農村土地資源被浪費。土地資源作為抵押品創造信用和貨幣的空間,在中國依然較大。

將農村土地作為抵押品進入商業市場,可以做大社會的資產端,從而緩解整體負債率過高的問題。同時減小城鄉間收入差距。

槓桿週期與中國經濟的出路——對話王永欽教授

會後交流

我:王教授您好,您提到地方債發行還有比較大的空間,目前市場普遍擔心政府債收益率無法覆蓋政府債的融資成本,長期看是一種透支行為,這方面您怎麼看?

王教授:美國是私有制,政府沒有足夠的抵押品。中國的體制下,政府佔有大量的土地和資源,目前欠的錢不算多,地方政府債務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由於在中國土地公有制,政府具備更大的舉債能力,政府應該負起舉債的義務。而且目前地方債都有土地抵押,還沒有信用借款。大家對地方債務的總量過於擔憂了,忽略了中國政府的龐大資產和國際信譽。

我:您在一篇文章《地方政府債不會導致危機,家庭債和企業債危害更嚴重》中提到,政府要更多的舉債,同時也提到政府本身效率是低下的,是否意味著未來的中國效率要讓位於公平和穩定?

王教授:是的,這是目前必須要做的。

我:那您認為地方舉債之後,槓桿應該加在哪呢?中美近十年舉債模式不同,中國主要用於政府直接擴大需求,美國是推升高流動性資產反饋金融市場和消費市場,您認為哪種模式更好?

王教授:應該主要用於減稅,給居民和企業減小負擔,穩住資產價格,恢復居民和企業的消費、投機以及融資能力。更偏向美國模式吧。同時也需要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比如金融改革和國企民營化等等。國企效率還是太低了。

我:如果減稅的話,獲益的主要是當前處於盈利狀態的企業和個人,不盈利甚至虧損的企業可能獲益比較少。

同行交流者:目前企業負擔主要是社保這塊比較大。

我:如果政府能大幅減輕企業的社保壓力,確實幫助很大。那麼王教授如何看待國企民營化的問題,這應該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不然依然會造成低效和國有資產流失。

王教授:這方面確實是。

我:演講中提到了土地創造信用的問題,那我們是否要給先給土地賦予價值,比如加強城鄉建設?

王教授:我認為目前城鎮化比較充分。

個人觀點及總結

由於交流時間有限,很多問題無法進一步探討。

王教授對地方債的看法很認同,在一些視角上給予了更多的啟發。王教授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的大方向上我也比較認同,通過政府舉債的方式,藏富於民,恢復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消費能力。

政府舉債給民間用,提升效率和收益率,從而滿足政府融資的成本,也解決了公私經濟上借貸能力差距引發的不公平。這是一種長效政策,也是一種比較理想而完美的方式。

我認為,這種方式同時也需要很好的法治體制環境,以及中央政府下決心放權,目前仍沒有看到這方面的任何跡象。能預見的未來,我認為政府加槓桿直接擴大需求穩增長仍是主要方式。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未來的宏觀走向和政府行為,我想是很有意義的。

本次交流獲益良多,再次感謝王教授的無私分享。^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