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美國是怎麼遏制日本半導體的?都是套路

30多年前,美國是怎麼遏制日本半導體的?都是套路


昨天有件事情刷屏了。貓哥想說的是,其實看看商業史就知道,美國這一手其實都是老套路,為了維護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對追隨者一向是不擇手段的。

01

上世紀80年代遏制日本半導體行業就是一例。

日本自打二戰戰敗之後就一門心思去掙錢,70多年的發展史中科技一直居於主導地位,股市、樓市漲了跌跌了漲,但依賴在科技領域的實力,即便有失落的二十年,也保持了不錯的競爭力。

50年代,sony的創始人盛田昭夫到美國出差,引入了晶體管技術,這主要用來製造當時的高科技產品——收音機,很快成為爆款,其他公司紛紛引入晶體管,開始一窩蜂地製造收音機,本國消費能力有限,就用於出口。

1959年向美國出口了400萬臺,6年之後達到了2400萬臺,不過美國業內一致認為日本只是弄弄收音機之類的低端產品,對其構成不了實質性威脅。

更重要的是1959年,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 發明了集成電路。到了1970年,IBM 宣佈在新推出的大型機中將使用半導體存儲器, 半導體存儲器開始替代磁芯,在半導體存儲器中佔據重要位置的DRAM內存芯片,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

而不論是半導體還是集成電路,當時的主要中心都在軍方,冷戰時期,這點是可以理解的,60年代,美國軍方的半導體需求超過了供應量的50%,集成電路達到了72%。

日本一點也沒閒著,緊隨美國的腳步。

美國搞出來集成電路沒兩年,日本也做了第一塊集成電路。美國整出DRAM芯片不久,日本NEC也推出了自己的DRAM 芯片,不過技術稍遜。

此時,美國開始搞事了。日本一個公司叫卡西歐,他們當時主要生產計算器(現在也很多),高峰時,他們公司的產品佔了全美市場的80%,1972年,美國藉口計算器傾銷,拒絕給日本提供核心 IC集成電路,日企大敗落,市場份額一個腰斬接一個腰斬,兩年後就降到27%。

日本急了,不給就自己造唄!他們當時採用的也是國家隊的模式,成立了”DRAM製法革新”國家項目,怎麼講?就是政府牽頭,聯合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等等重要企業,

大家湊份子籌資737億日元設立研究所,其中光主管部門通產省就補助了291億日元,佔39.5%。

02

他們怎麼搞呢?

研發搞“賽馬”,誰跑出來算誰的,因為很多項目的底層是相通的,所以各大企業各派人手一起研發,互相pk;

資金除了補貼還有接近於零的低息貸款;

市場搞保護,提高關稅抵制美國產品,倡導國貨,儘管暫時差點,也能用。


到了1980年,當時最牛的科技公司美國惠普的測試結果表明,“日本貨的良品率遠遠高於美國貨”,龍頭公司NEC、東芝和日立的良品率,比有的美國著名公司高6倍。

有了這麼高的評價,日本公司的市場份額也不斷上漲,到了1980年,完全超過美國,成為半導體行業的霸主。1986年,日本半導體產業在 DRAM 份額佔到了80%。

但是“戰爭”的種子早已種下,早在1977年3月,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就得出結論:日本電子產業的成功,是在美國傾銷的結果。而為了保持美國電子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政府必須介入這次爭端。美國政府認同了SIA的立場,圍繞芯片產業的產業戰爭,就此開始。

這裡需要了解一下美國對於高科技的戰略定位,儘管有貨幣優勢、有貿易優勢,但是美國的執政者一致認為——對於高科技的壟斷地位,才是美國霸權的基石。而電子、芯片產業,對國家安全有著巨大的戰略意義。所以這不是一個成本核算的問題。

但也有人認為,按照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既然芯片不是美國的優勢產業,那就應該放棄,直接市場購買就可以了,為此,美國國防部安排了一個小組做了調查,結論認為:美國所有的先進武器系統,都建立在無比先進的芯片技術上,所以,美國必須保護本土芯片業的商業市場。

於是,美國政府開始針對日本開始了“芯片戰爭”。

03

經濟學家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體系》一書中提出了“踢開梯子”的說法,講的就是“一個人攀上高峰後,就會把身後的梯子一腳踢開,以免別人跟上來,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優勢”。

美國自打成了老大,就不斷踹梯子,防止後面的人跟上來,冷戰、貿易戰都與此有關,日本在80年代風生水起,美國針對日本的汽車和芯片貿易制裁就沒停止過。

芯片戰爭的時間值得解釋下,1985年,是一個轉折的年份,之前日本憑藉多年的積累正在“買下美國”,對美貿易順差極大,本國的房子、股市也都是飛漲,美國沒辦法,只好協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核心就是逼迫日元升值,讓美元貶值,以此來增加美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平衡美國的國際收支,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最終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迎來失落十年。

而美國政府採取的一貫手段就是“剝洋蔥”。啥意思呢?就是先提出一個原則性問題,裡面對關鍵性問題一筆帶過,如果這個原則性問題獲得對方認可,那就針對這個潛藏的關鍵問題提出具體建議,真是一個心機婊啊。

到了1985年,美國SIA認為,如果政府還不迅速採取嚴厲措施,整個行業將在與日本的競爭中消亡。到了6月,SIA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日本電子產品的傾銷提起了訴訟,這就是著名的301條款。

日本政府還沒想好應對之策,市場傳言又起:說日本存在一個影子“九人委員會”。他們定期會晤以決定芯片價格、市場份額等等。日本堅決否認這些報告的真實性,美國政府也從來沒有要求確認。因為他們的目的達到了:1986年9月,兩國簽署了《半導體協定》。

主要就是兩條:

❶ 日本停止在美國市場的傾銷,要保留成本記錄,制定公平價格,日本貨在美國市場只能等於或者高於公平價格;

美國企業將獲得日本20%的市場份額。


04

這兩條看著簡單,但卻是日本芯片業衰退的開始。

因為協議的簽訂和本幣升值,不能低價出貨,所以很多日本廠商之間的競爭加劇,日本通產省為了協調此問題,對出口規定了統一的最低價,但是1987年3月,美國以日本沒有執行協議為名,對日本進行3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實行100%懲罰性關稅,限制包括日本產的電視、計算機等等,但是不包括芯片。

套路清奇不?美國的目的就是要讓日本的企業內鬥,拆散日本的芯片產業聯盟。

同時,他們把日本這套搬過來了,成立了14家廠商組成的“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有政策支持,有資金支持,技術的短板很快補上。之後美日雙方還簽訂了第二次半導體協議。

依靠這兩手,1992年,美國本土公司重新奪回了市場份額,在日本本土的份額也達到了20%。

第二年,美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芯片出口國。此後日本一直在這個領域奮鬥不息,但從來沒有重回80年代的風光了,反而被韓國、中國臺灣等地步步緊逼,輝煌不再。

日本的故事跟中國沒啥實質性聯繫,時間對手都不一樣,只是能從中看出美國的策略和他們的各種手段,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有一個龐大的市場和全球最多的人口,足以支撐很多世界級體量的公司,相信華為有實力也有能力走出這次危機。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說,“如果華盛頓繼續阻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美國可能無法在5G時代引領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