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最早藏人或證明基因交融可提高人類適應性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

如果把這一發現與以前發現的人類在高原生活的年代相比,就知道早期在高原生活的人比人們想象和認知的還早。過去,人類活動的最高遺蹟發現於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巖廈遺址,海拔4480米,距今約1.2萬年前。尼阿底遺址海拔4600米,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石製品分佈密集、石器技術特色鮮明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無論是藏人還是安第斯人挑戰高海拔環境都顯了人類適應環境和演化的力量。

藏人和安第斯人適應高原生活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具有比較適應高原生活的基因,例如,其中一種稱為低氧誘導因子的EPAS1的基因。任何人都帶有EPAS1,在高海拔地區,由於空氣中含氧量較低,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時,EPAS1的基因會被激活變異,觸發生成更多的血紅蛋白,攜帶更多的氧氣,以供應全身各組織器官。

藏人和安第斯人適應高原生活的生物學特性是適應和遺傳(人種交融)的結果。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學教授尼爾森團隊對40名藏人和40名漢人的EPAS1基因周圍區域進行了重複測序,發現藏人的這一基因包含一個存在高度差異的單體型,此單體型只存在於丹尼索瓦人(一個古老的原本生活在歐亞大陸西伯利亞地區的滅絕人種)的基因組,而不存在於世界各地其他的種群中。這或許證明,藏人適應高原生活的基因源自丹尼索瓦人,藏人的祖先有可能與丹尼索瓦人有過婚配,從而導致這一基因從丹尼索瓦人流動到藏人,促進了藏人適應高海拔環境。

除了從基因上可以看到青藏高原是一個人種交融地區外,技術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尼阿底遺址出土的文物是以石葉為技術特徵的文化遺存。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製作技術,石葉技術體系被視為早期現代人的文化標識,主要流行於非洲、歐洲、西亞和西伯利亞等地區,只在中國北方的少量遺址有所發現。尼阿底遺址文物從技術和實物上提供了不同地區人群的遷徙、交流、融合的考古證據。

同時,另一些研究表明,藏人適應高原環境也是長期高原生活產生的一種適應。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宿兵等人的研究發現,藏人的一種稱為HMOX2基因的功能突變可以加速藏人體內多餘血紅素的代謝,有利於藏人在高海拔條件下保持相對較低的血紅蛋白水平,以避免紅細胞過度增殖帶來的負效應,因而比較適應高原生活。

以適應高原生活的EPAS1基因為例,研究也發現,在藏族人和漢族人混居的地方,部分漢族人也攜帶有與藏人相同的這種基因。統計表明,高達87%的藏人攜帶EPAS1變異基因,而只有9%的漢人攜帶該變異基因。復旦大學的DNA項目研究結果也表明,中國56個民族中,漢族與藏族的血緣關係最近。顯然,民族的遷徙、交流和交融使得不同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都能適應高原環境的生活。(張田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