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詳細講解篇

朱泥詳細講解篇


朱泥成品

朱泥詳細講解篇


朱泥原礦

朱泥特性:

1、收縮率高,成品率低,這也是朱泥從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的原因。

2、磁性重,結晶度高,敲之有鏗鏹之金屬聲,打碎後看泥的斷面接近瓷器,這也是某位大師不承認朱泥是紫砂泥一說的原因。因為紫砂屬陶,而朱泥接近於瓷的概念!

3、朱泥的燒成品都是呈現桔黃色中略微帶紅為主,經泡養後逐漸變紅。

現今所出的一些所謂的朱泥大多是添加了鐵紅粉和玻璃水的,鐵紅粉是増加紅色,而玻璃水則是增加亮度的,所以但凡見到那些又亮又紅的朱泥壺,最好不要買的為好。差的朱泥可能根本就不含紫砂泥,純粹是以長石粉添加鐵紅粉和玻璃水吊出來的,好一些所謂什麼什麼朱泥則是添加進口鐵紅粉煉製而成,紅的雖不耀眼,壺也看起來漂亮,但已不是朱泥本色!

原礦朱泥壺燒清後打碎的斷截面顏色為黑色,而加鐵紅粉的斷截面則是紅色。

一、 朱泥,《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稱「石黃泥」。產於宜興川埠趙莊,礦層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含氧化鐵極高,質堅如石。但其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但因不利獨自成陶,成型工藝難度亦高,通常用作紫砂器表的化妝土。若要製成歷史上的「朱泥壺」需以80%的西山嫩泥(趙莊一帶)和20%的東山甲泥,用水簸法淘洗而成。這是因為朱泥陶不耐火,燒成溫度低,添加東山甲泥,可不改變紅色,但提高了耐火溫度。而在西山嫩泥中揀出原料,敲擊碎後找到石黃泥,「陶之乃變硃砂色」。

二、 朱泥十分名貴,在昔時價值為紫砂泥之50倍以上,開礦採集以斤兩計價出售。但朱泥因礦源有限,且採掘困難。1973年原礦將近枯竭,紅泥產品近乎停產。乃以新材質,川埠紅泥、滌東山紅泥取代,色澤呈色,可塑性不可擬比。1980年間,終於試製成功沾漿紅泥。一度曾用沾漿紅泥,替代生產的紅泥水平壺,以供出口,但工序複雜,成品率低,不久停產。到1982年運用科技配方,採用川埠土黃色的巖泥〈俗稱川埠紅泥〉嫩泥,加入適量鐵紅粉作為紅泥原料,從此大批量的應用,沿至今日。

三、 所以,朱泥、紅泥只存在歷史礦源的差異。今日朱泥已非明清朱泥,兩者不宜混為一談。

四、 今日朱泥因不比昔日「石黃」,所以一定要加鐵紅粉,方能泛紅,否則只是黃橙色系,不受市場歡迎。此外,因為臺灣人追求「鏗鏘」之聲,所以陶土多會在泥土添加玻璃水,藉此提高其結晶程度,產生較高的音頻。但添加玻璃水過多,雖則色澤水亮,但其氣孔幾乎已閉,不利養壺變化。(灌他個六斤茶,也永遠就這麼亮!)

五、 地攤廉價朱泥壺甚至採宜興製作日用陶的白泥,添加大量的鐵紅粉、玻璃水,基本上是合成泥,泥性已失,只能騙騙外行人。(拜託,一把壺連工帶料,做好還運到臺灣,大盤再批下來,一把壺要養活幾家人啊!三把500元,還掛保證書……想來真是…)

六、 今日朱泥、紅土真要分,就是看其1含泥量2音頻3色澤表現。不過因1有摻砂干擾2有玻璃水幫忙3有氧化物調色,所以才會造成現在的亂象。所以真正要分別,只能看其過篩的網目大小,傳統澄泥是採水簸法,藉水力將泥衝分為由粗到細的等級,取其細者為壺即是所謂的朱泥壺。(請注意,一壺中有泥亦有摻砂同存,如同水泥亦有摻細砂、細石)

七、 某些業者宣稱其為清代泥,基本上並沒有大語病,但我期望您是因為此壺的泥料表現、做工水準而買它,而不是因為它有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名稱。因為「宜興地區陶土礦床是海退序列的成物。自下古生代志留紀末至今,經歷了四次海退和三次海浸,它們大約在2–4億年前,宜興陶土在泥盆紀和早石炭紀中期形成的。其中甲泥、紫砂泥屬況積礦床,嫩泥、紅泥〈硃砂泥〉屬沉積風化形礦

朱泥壺是別具一格的宜興壺,她與宜興紫砂壺有著本質的不同。

從泥質的結構中分析朱泥壺的土質與建築工程所稱的紅磚的土質可以說是完全一樣,除了鉛、硅、鈣、石英為基本組成外,最大的特色是含鐵量極高,(這一點與紫砂相類似,參看拙貼《閒話紫砂》)大約可達14%-18%,這也是朱泥壺會成為紅色的主要成因。一般陶土如果含鐵量4%左右,呈青灰色;7%左右,呈淡灰色;10%左右,呈土黃色;13%左右則成棕色或咖啡色。朱泥的蘊藏幾乎遍佈各地,這也是紅磚成為最普遍的建材的原因。所以把紅磚土淘洗篩選至100--160目便可得到最基本的朱泥了。

宜興制壺藝人在得到最基本的朱泥後,再按一定比例加入石黃,調配煉製成做壺原料。石黃,在宜興當地稱小紅泥,是從嫩泥中選出的。宜興嫩泥礦主要分佈在川埠砂山西北、伏牛山、香山等地,礦床接近地表,非常適宜開採。石黃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朱泥的可塑性,使朱泥在加工拍制時延展性加強,泥片彎曲時不易斷裂。所以很多朱泥老壺十分精巧細薄,泥片厚度大都在1mm--1.5mm之間,而未見紫砂有此表現。

所以從泥質的結構中分析,朱泥與紫砂中的紅泥有著嚴格的區別。

從成品分析,朱泥壺的結晶度比紫砂紅泥高出許多,燒成收縮率也比紫砂紅泥高出80%以上(朱泥18--27%,紫砂紅泥10--13%)由於收縮率大,使朱泥壺在燒成後壺體表面產生出或多或少的皺摺,這些皺摺在經久使用後,又只能看到而手卻感覺不到,所以在玩壺高手中有“無皺不成朱”的說法。這一點在各個博物館及壺友手中的朱泥老壺上均可印證

由於泥性的不同,在預熱烘乾、高溫、冷卻這一燒製過程中,朱泥和紫砂紅泥在任何一階段中的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首先,燒製溫度不同,朱泥1000--1040度,紫砂紅泥1100--1200度;其次,預熱烘乾時間必須比紫砂紅泥長,因為朱泥的密度高、氣孔小水分不易散發,只能用時間克服這個問題;甚至在高溫帶,時間也要拉長並緩慢升溫,因為朱泥在燒成結晶過程中比較活躍,特別在最高溫時特別劇烈,這是高結晶度泥質的特性;第三,朱泥的冷卻過程也必須十分緩慢,否則極易炸裂。朱泥壺從泥料製作到燒製成型,成品率大約只有60%左右,這就是連許多制壺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願多做朱泥壺的原因。這樣的情形就為許多造假者提供了空間,估計是面上95%的朱泥壺都是以紫砂紅泥冒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那樣多的商家眾口一詞的講:“朱泥就是紫砂紅泥”的原因!!!

實際上朱泥壺比紫砂紅泥壺就泡茶本身來講,並沒有多少優點,如果說有哪應該不外乎這幾點:

1、朱泥壺的紅潤娟秀、精緻細膩比紫砂紅泥壺更貼近茶人對精緻 生活的審美情趣。

2、純正朱泥壺在表面都有一層泥漿釉,泥漿釉可視做陶瓷塗料,既不是釉也不是泥,卻有綢緞般的光澤,與壺身的胚層相互緊密的融合,使茶壺在撫玩後半透明的呈現出朱泥壺潤澤的質感,又沒有彩釉那種輕浮誇張的光澤,給玩賞者以成就感。

3、朱泥壺在泡輕發酵烏龍茶時比紫砂紅泥壺更容易表現茶葉清新圓潤的香韻

4、製作難度大。一把朱泥壺胚做好後經燒成在看,你會驚訝的發現怎麼會變得這樣小!而收縮率大就容易產生許多意外,如皺摺、開裂、變形等等。製作朱泥壺,首先從打身筒時就要注意泥料的乾溼度,其次打身筒的方向順序、收口的幅度與泥片厚薄的均勻度都必須熟練掌握,否則在壺胚時就會出現開裂和脫嘴把的現象。這些毛病即使在壺胚時沒有表現出來,也過不了燒製關,因為朱泥壺收縮率大,整體拉力也隨之增大。成型時的不慎,都會在燒成後表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