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與民生銀行“神仙打架” 用戶買單不合理

微信与民生银行“神仙打架” 用户买单不合理

騰訊財付通與民生銀行竟然隔空“互懟”起來。

11月18日,微信財付通發佈“關於向民生銀行卡提現、以及轉賬到民生銀行卡收費規則調整的說明”,基於民生銀行快捷支付手續費過高帶來的成本壓力,決定將上調民生銀行轉賬、提現手續費。時隔一週,11月23日,民生銀行在其官方APP發佈公告回應稱,微信宣稱的費用調整與自己無關。

支付寶、微信第三方支付方式已經日漸普及。跑馬圈地之時,第三方支付採用補貼的形式進行,當用戶數量增大以及支付習慣養成後,進行收費成為必然。此次上調只針對民生銀行,民生銀行直接表示不“背鍋”。

一個是佔據移動支付近40%的支付巨頭,另一個是2017年全球排名29位的大銀行,雙方自然明白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那麼這兩家到底在爭什麼?

各自“喊冤”

11月18日,騰訊財付通發佈一則新公告稱:由於民生銀行快捷支付手續費費用較高,基於成本壓力,從微信零錢提現或轉賬到民生銀行卡需要在服務費0.1%的基礎上加收0.05%附加費,共收取0.15%服務費(千分之一點五),單筆服務費不足0.15元的,將按0.15元收取。本次調整僅涉及民生銀行卡。

有來有往。11月23日,民生銀行發佈公告予以否認。其稱,自與財付通合作快捷支付業務以來,未向該機構及其客戶收取任何提現或者轉賬手續費。微信對提現或者轉賬至民生銀行卡客戶收費規則進行調整的是財付通單方商業行為,與民生銀行無關。

此外,民生銀行還表示,目前,個人客戶通過微信提現或轉賬至民生銀行借記卡,民生銀行不收取手續費,且通過手機銀行APP、網銀進行的個人賬戶本行、跨行轉賬亦為免費。

隨後騰訊財付通方面進行了回應。其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次收費規則的變化,針對的是,民生銀行向微信支付收取的快捷支付手續費成本。對於微信支付綁定民生銀行卡的用戶,每使用一次快捷支付消費,民生銀行都會向微信支付收取手續費,且手續費相對其他銀行較高。由於成本壓力,將提升從微信零錢提現或轉賬到民生銀行卡的服務費。為了節約提現成本,用戶可選擇綁定其他銀行卡並提現。

截至目前,民生銀行並未對此說法進行回應。

微信寡頭多邊通吃雙方“口水戰”暫停,但是圍繞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的手續費問題則引發廣泛的關注。

早在2016年3月1日,微信支付開啟零錢提現收費計劃,每人只能享受累計1000元的免費提現額度,超過部分需要按照0.1%的費率收取。時隔半年,支付寶也表示,2016年10月12日起,將對個人用戶超出免費額度的提現收取0.1%的服務費。至於收費的原因,支付寶稱,“綜合經營成本上升較快”,調整提現規則是為了減輕部分成本壓力。

在回覆《投資者報》採訪中,騰訊方面也強調:“其迫於成本壓力收取提現服務費,但不會以此作為平臺的盈利手段。”早在2016年3月,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就曾公開表示,銀行快捷支付到第三方支付都是有千分之一的成本在裡面,這個成本一個月超過3億元。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則有不同的看法。董希淼認為,首先,微信財付通為客戶提現付出的成本很低,這0.1%或0.15%的手續費大部分進了微信財付通的錢包。其次,微信財付通說自己承擔了0.1%的快捷支付手續費,所以,要收取提現手續費。可是微信財付通對商戶輸出快捷支付時線下收取的是0.2%以上的手續費,線上收取的是0.6%的手續費,很顯然,微信財付通從銀行接入快捷支付,然後向商戶輸出快捷支付,它從中賺了0.1%~0.5%不等的手續費。

“可以看出,微信一直在賺用戶和商戶的錢,如今微信又利用自己支付寡頭的地位,迫使銀行替他承擔一部分的快捷支付成本,目的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董希淼表示。

不過也有其他第三方支付方面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目前線下POS機支付手續費,有七成左右是給銀行的,線上分成則要少一些。

從自身角度出發而言,雙方說的都是事實,不得不說,不管是誰收費,最後買單的都是用戶或者商戶。

利益爭奪剛剛開始由諮詢和技術服務公司凱捷與巴黎銀行聯合編制的《2018年世界支付報告》顯示,在統計期內的無現金支付總次數方面,中國以480億元位居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歐元區,而非現金交易佔總結算份額增速排名世界第二。此外,上述報告預測,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帶頭下,中國的數字支付力量不可忽視。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的無現金支付總量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支付是傳統銀行最先被切入的口子。根據安永全球銀行業觀察,利用科技金融提供商來轉賬和支付的比率從2015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50%。而2015年,擁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數字化企業處理的交易額達到6.5萬億美元,超過了傳統銀行6億美元的線下POS交易額。

從表面上看,這不僅意味著銀行傳統利益被大幅分流,未來我們接觸到的金融品牌會越來越多,但是銀行與用戶及商戶的距離被拉遠。因為牌照優勢,銀行仍然是資金的來源,即在個人客戶無法觸及的地方,仍然是銀行在輸出資金支持經濟的運轉。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銀行與支付公司或其他金融服務公司的利益分配“爭奪”才剛剛開始。

此外,支付手段的進步使金融交易數據不再被銀行壟斷。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銀行真正要擔心的是,目前不少第三方支付生態中涵蓋了理財、貸款等多種金融業務,通過提現收費,把資金留在支付機構自己的生態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