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向開放的綠色未來——比亞迪的新能源“中國夢

從“小米加步槍”的裝備起步,到立足新能源汽車產業,再到提出開放平臺新定位……23年來,在創新“基因”的催化下,比亞迪一路成長壯大、成為行業領先的巨頭企業。如今,以比亞迪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車企,正不斷堅定信心做強實體產業,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綠色能量”。

堅定信心,做強實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更加堅定了我們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說。

王傳福的信心還來自企業良好的市場表現。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約100%。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比亞迪也持續加大投資,推進電池業務的產能提升。

今年6月,比亞迪年產能24吉瓦時(GWh)的動力電池工廠在青海正式下線。8月,比亞迪與重慶璧山區簽訂投資合作協議,計劃投資100億元建設年產能為20吉瓦時的動力電池項目。預計到2020年,比亞迪的動力電池產能可達60吉瓦時。

“充滿電”的比亞迪,正加速駛向全世界。以比亞迪在拉美地區的發展為例,目前純電動出租車e5、e6以及純電動大巴K9等多種型號的新能源車,已進入墨西哥、巴西、智利和哥倫比亞等多個國家。

今年10月,比亞迪向尼泊爾交付了首批5輛C6純電動巴士。“針對全球一些少油缺油的國家,比亞迪將持續加快推出雲軌等創新交通解決方案,把中國標準帶到‘一帶一路’上。”王傳福說。

截至今年9月,比亞迪擁有技術人員超2萬人,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過2.4萬項,其中已被授權專利超過1.5萬項。

“打鐵更要自身硬。”王傳福說,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也將深耕細作、馬不停蹄、抓住主業,持續加大新能源車的投資,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改革創新,從追趕到引領

從生產電池,到製造電動車,再到推出“雲軌”……對於比亞迪,改革創新已成為企業“基因”。

1995年,王傳福從北京一家研究院下海,到深圳創建比亞迪。最初,條件十分艱苦,員工甚至只能打地鋪。買不起自動化生產線?那就從“半自動化加人工”開始。

不久,比亞迪成為國內領先的充電電池製造商,並在香港上市。2003年1月,比亞迪以2.7億元的價格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的股份,進入汽車製造行業。但隨後的兩天,比亞迪股價卻從18港元最低跌至12.5港元。

“當時我們說做電動車,還沒有太多人相信我們。”王傳福說,“但我們相信自己的判斷,傳統車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產業固然很好,但由於環保、氣候變化等因素存在‘天花板’。我們開始大量投入研發,同時國家也出臺新能源汽車指導政策,推動行業轉型,汽車業迎來了電動化革命。”

數據顯示,2017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1萬輛,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創新並未止步,“雲軌”成為比亞迪近年來發力的重點。“雲軌”是一種中、小運量軌道交通系統,採用跨座式單軌技術,可應用於中、小城市的骨幹線和大中城市的加密線等,可與現有公共交通系統錯位發展、互為補充,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今年1月,比亞迪和華為公司在寧夏銀川市聯合發佈“雲軌”無人駕駛系統,搭載這一系統的“雲軌”線路也在銀川通車運行。

邁向未來,提出開放新定位

“企業做得再大,每天醒來仍有一種緊迫感。”王傳福說,在深圳這個“創新之城”,總感覺有股力量推著你向前走。

比亞迪的改革創新仍在持續。“比亞迪將推進整車、汽車生態的開放,讓開發者在汽車上開發應用。”近期,王傳福正式提出比亞迪的開放新定位。“汽車行業有兩個重大的變革,一個是電動化,一個是智能化。智能汽車未來就像是‘長了腿的智能手機’。我們希望通過開放構建一個強大的生態體系,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業界專家認為,自廠商將手機上常用的10多個傳感器開放以來,已產生數百萬應用以多樣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一般每臺汽車上有300多個傳感器,汽車生態的開放將產生巨大的想象空間。

“如果手機行業沒有從封閉走向開放,沒有手機生態的創新者、創業者和開發者,就不會有現在如此巨大的手機生態。”王傳福說,當前汽車行業也到了這樣一個節點,需要邁出全面開放的第一步。“我們認為從封閉走向開放,也是汽車智能化的必經之路。”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改革開放40年來,比亞迪等企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必須不斷創新,發揮企業家作用,努力催生不同的產業業態、商業模式,進而激發區域經濟的動力和活力。

20多年間,比亞迪由十幾人的小團隊,發展成為員工超過20萬人的國際化企業。“你們大膽去創新就行了,費用我來付!”這是王傳福對新員工常說的一句話。如今,比亞迪正以“創新不止步”的姿態,開足馬力駛向“綠色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