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祕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唐太宗李世民御筆 “追本溯源”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李世民御筆 “李家龍宮”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明代龍宮原貌圖壁畫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宋代 《柳毅傳》 故事紋飾銅鏡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李氏族譜之一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邑題寫的 “隴西堂”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李家龍宮南大門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

李家龍宮,歷經一千四百年,一直是全球李氏一族追本溯源的宗祠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興起有關於姓氏圖騰的帖子,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姓氏所對應的圖騰圖案。

“趙錢孫李”是宋朝編纂的《百家姓》中,排名前四位的。直至現今,這些都是人口大姓。尤其是“李”姓,在2014年的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中僅次於王姓,躍居第二。

都說“天下李氏出隴西”,隴西是李氏一族的發源地。當地有座李家龍宮,歷經近一千四百年一直是全球李氏一族追本溯源的宗祠。宗祠不稱“祠”,而名“龍宮”,隱隱散發著睥睨天下的霸氣,12月1日一大早,記者就趕往隴西縣一探究竟。

凜冬已至,晨光熹微,我們跳上第一班從蘭州發往隴西的火車。列車上居然座無虛席,大多都是南來北往的老鄉,衣著樸實卻熱情健談。耳邊充斥著的鄉音,聽來無比的親切。

兩個半小時,列車停靠在了隴西車站。一下車,清冽的空氣撲面而來,我們不由得緊了緊領口。記者第一眼就看到了站臺邊立有兩尊塑像,一尊是老子李耳,一尊是唐太宗李世民。甚好,直截了當,宣告了這座古城的卓爾不群。

從車站出來,沿著崇文路走。一路沿途的綠化帶中,也是一尊尊歷史名人的塑像,細細一看,都是李姓先祖。可以看出,李姓與隴西這座古城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

由隴西縣委宣傳部的賈棟陪同,直奔位於縣城鞏昌鎮的李家龍宮。在這裡,隴西李氏文化研究院的李俊福老師和李家龍宮的工作人員何紅霞早已等候在此。

李家龍宮亦稱李氏宗祠,始建於唐初期公元627年,屬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位於隴西縣城北關廟兒巷,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

唐朝貞觀年間,隴西已成為西北的名城重鎮,唐天子重視在李氏發現、繁衍、遷播之地的隴西設立宗祠,意在光顯祖宗、威震遠方,李世民欽準當地官員大興土木、興修殿宇,經數千能工巧匠用三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苦心營造終於完成。

李家龍宮坐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佔整個縣城的三分之一。高大的殿宇和紅色宮牆,巍然屹立的南大門上,高懸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的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

稱宮者,不但規模大,且規格也高於寺廟,宮內建築分前、中、後三組,樓閣林立,殿堂巍峨,環境肅穆,頗為壯觀。

從南大門進入李家龍宮,由李俊福與何紅霞作為嚮導,我們前往這座已經擁有近一千四百年的李氏宗祠,去尋找關於隴西李氏的過往。

伸著前爪的登天龍的磚雕,立於屋脊之上,但也略帶一絲萌態

龍宮院內,紅牆綠植,古風醇厚,彷彿獨有一片天地。首先去的是李家龍宮的主殿。站在主殿正前方,何紅霞讓記者首先抬頭看看殿宇屋脊上的磚雕。青磚黛瓦,歲月的痕跡好似曾經來過,又好似一切都完好如新。

何紅霞說,這些磚雕,是李家龍宮建築上的精品。且看屋脊正中為一座樓閣式的磚雕,名為子牙樓。關於子牙樓的說法,在《封神榜》一書的結局中有記錄:傳說姜子牙在封神的時候,每一位神各得其位,當把所有的神位都封完以後,他發現自己卻沒有了神位,即便如此,他有管眾神的神鞭,所以姜子牙一下子跳到殿頂,被稱為“塑塔神”。在子牙樓的兩邊,分別是鳳踩牡丹、龍戲蓮花、龍鳳呈祥,再兩邊為登天龍和游龍。所謂登天龍,指的就是,龍的爪子朝上,好像要一步登天,是等級最高的龍。看著眼前伸著前爪的登天龍,這倒是記者頭一回見到如此造型的磚雕,立於屋脊之上,但也略帶一絲萌意。北側殿的殿角上,是龍的三子嘲諷,它生平好險,一般在殿角最險處,南側殿的殿角上是龍的舅子鴟吻,它生平好吞。

龍宮主殿屋脊上安放著九獸(龍、鳳、獅子、天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引什),要知道,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可是在這裡,在李家龍宮,屋脊九獸的規制,李家龍宮的地位也由此可見。

李俊福說,關於屋脊之上的雕飾物,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最為有名,一個是秦朝,一個是北宋。現在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李家龍宮的磚雕就出自北宋。磚雕的工藝有兩種,一種是鏤空,另一種是浮雕。鏤空的工藝複雜,浮雕的工藝簡單。龍宮主殿屋脊之上的磚雕屬於鏤空磚雕,從磚雕的一面可以清晰地看見磚雕另一面的景象,前後通透,而且正面和背面的造型不同。

這些千年磚雕,在藍色天空的掩映下,甚為精美。收回抬頭仰望的目光,將視線重新聚焦到了主殿的內景。

主殿亦稱玄元宮或老子殿。殿門前懸掛著“追本溯源”匾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書。昭告天下,李氏大唐的根源在隴西。可是細看這塊匾額,記者發現匾額上面的題字,似乎有些不對勁。原來啊,李世民在《氏族志》中御筆“追本溯源”四個字,意為木有本,水有源。匾額上的這四個字,運用了書法中的缺筆、共筆和加筆。缺筆就是“追”字上面少了一撇,共筆是“溯”字的偏旁三點水,上面的一點和右面共享一點,加筆則是落款李世民的“民”字多加了一撇,就像個本字,意思是濟世安民,以民為本。

主殿內供奉的是老子李耳的塑像。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同樣的,老子是李氏第十代孫。

說到這裡,就要追溯一下,李姓的源流。

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

隴西李氏在歷史上共有8次大規模的遷徙。大唐盛世不再,大部分的李氏一族渡江南遷,在現在的福建等沿海省市聚居。然後逐步擴散至東南亞、韓國日本,乃至歐美等國。遍佈全球的李氏一族,直到現今,仍有家譜證明他們的族源。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李氏宗親來到隴西李氏龍宮,認祖歸宗。就像龍宮建築物上大大小小共有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

從主殿出來,記者一行來到祖師殿。

殿內供奉著純陽祖師李瓊的塑像。說到李瓊,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八仙之一呂洞賓,這一點完全出乎記者的預料,何紅霞說,相傳呂洞賓向王母娘娘祝壽時,王母問他的身世,呂洞賓自述說,我本是唐朝宗室,姓李名瓊,字伯玉。我能遇仙得仙,不是凡俗之輩可比。黃巢起兵,國遭災難,家逢不幸,便只好拋棄孩子,帶著妻子擇山洞而居。孩子沒有了,只剩下我和妻子兩口人,便改姓為呂。住在山洞中,是石洞的客人,故為洞賓。

在祖師殿門前的兩側,左右各有一幅巨型壁畫。一幅為唐朝修建李家龍宮,挑大樑的場景。官府、僧侶、百姓熱鬧的圍觀,遠處還有成群結隊的犛牛,從現在的甘南、迭部馱來木材;一幅則是明代修建的龍宮原貌圖,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李家龍宮,也稱北極宮。

關於這兩幅壁畫如何保存下來,李俊福說在上世紀60年代,隴西當地文物損毀嚴重,為了保護這兩幅壁畫,龍宮的工作人員在壁畫上塗抹了一層泥灰。隨著時間流逝,泥灰乾裂剝落,逐漸露出斑斕的原色,人們才意識到泥灰之下原來有精美的壁畫。也正是因為這一層泥灰,壁畫得以完好留存。

出了祖師殿,繞道側院。

這裡是九龍殿,又稱李世民殿。屋脊上前前後後一共安放了九條雕龍,有且只有龍型的磚雕。李俊福說,主脊上有五條龍,正中是一條盤龍,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其餘的四條是游龍,意為“龍游四海,四海昇平”,前後人字形的屋脊上有四條飛龍,意為“龍行天下,國泰民安”。飛龍在天,人龍在地。在大殿內供奉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兩邊的側殿又叫鳳殿。屋脊之上,全是鳳凰。內有一座天然龍型的根雕,彰顯著皇家宗祠的氣派。

李朝威的《柳毅傳》故事為紋飾,從文學的角度說明了隴西李氏一族的盛況

穿過前面的殿院,就來到了龍宮的後花園。

據介紹,院內曾有五座假山分別名為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巖、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風格各異的亭臺樓閣,掩映在綠蔭叢中。假山旁北極池微波漣漪,游魚戲水,琪花瑤草,點綴其中,此謂之“後五山”。後來,李家龍宮又遭拆毀,被夷為平地。

宋朝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元代建築僅保存了一座,名曰戍邊樓。在整座李家龍宮裡,所有的建築均是“人”字型的屋頂,唯獨這座戍邊樓採用的是捲棚式斜山頂的構造,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圓頂蒙古包。之所以採用這種形式的規制來建築戍邊樓,是因為戍邊樓裡供奉著飛將軍李廣,征戰沙場,營帳是必不可少的。這座戍邊樓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採用了“藏頭露尾”的頂梁結構。圓形蒙古包的四角是中國傳統古建的翹腳,支撐翹腳的橫樑,在室外的一端是龍尾,龍身橫穿,在樓閣內部的另一端橫樑則是龍首。故此有飛龍“藏頭露尾”之說。

在後花園的後方,是現今來自全球的李氏一族捐資新修的隴西堂。主祭堂坐落在十八級臺階上,高懸“隴西堂”鉅額金匾,堂內供奉著三皇五帝、皋陶、李利貞、李耳、李曇、李斯、李信、李暠、李廣等李氏先祖牌位和唐高祖李淵的畫像。每年的李氏祭祖大典就在此舉行。

隴西堂的正對面,是一幅巨大的李姓圖騰。李姓的圖騰,也是李氏的族徽,由虎、木、子三部分組成。右側是一隻虎,代表皋陶玄鳥族的祖先白虎少昊;左側上為木,是皋陶玄鳥族的圖騰;下為子,為鳥卵,意為李氏子子孫孫繁衍不斷。

拜別李家龍宮,在龍宮對面的博物館內,珍藏著大量隴西當地出土的各個年代的文物瑰寶。其中有一件宋代的銅鏡,背刻唐代隴西著名作家李朝威的《柳毅傳》故事為紋飾,從文學的角度說明了隴西李氏一族的盛況。

冬日裡,日頭短。

整座隴西城開始漸漸被橘紅的暮色浸染。俗語說,隴西有座威遠樓,半截戳到天裡頭。當記者站在威遠樓之上,便將整座城都收在了眼底。

呼呼的北風颳過,曾經鎮守一方的威遠樓,與不遠處的李家龍宮遙相呼應。

這座渭河邊的古城,深厚的歷史底蘊就和渭河水一樣,延綿不絕。隴西李氏文化,是其中一朵最為璀璨的浪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