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去煤化”操之過急,黑金時代還未結束

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去煤化”操之過急,黑金時代還未結束

華夏能源網(微信號:hxny100)注,隨著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能源結構的清潔化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就當前的國情而言,煤炭的生存空間還遠沒到清零的地步,“去煤化”雖風起成勢卻不能操之過急。

回首去年冬季,華北一場大規模的“煤改氣”計劃,就因為天然氣的短缺而遇上瓶頸,這充分提醒人們,缺油少氣的國情依然會是我國一個長期難以緩解的矛盾。“風、水、光、核”等新能源各有各的不足,並不能立即取代煤的“能源一哥”地位,國土下埋藏豐富的資源稟賦,也足以讓煤炭繼續挺直腰桿。

11月29日,2018能源年會暨第十屆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在京召開,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濮洪九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他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還將是以煤炭能源為主,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成為中國的主體能源仍然是任重道遠。

他強調,通過大力發展潔淨煤技術,煤炭從高碳能源向低碳化發展大有可為。但煤炭減量不可操之過急,要精準規劃,否則很可能重蹈去年華北“氣荒”的覆轍。

華夏能源網(微信號:hxny100)將濮洪九先生的發言編輯整理(內容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以供讀者閱讀:

資源稟賦決定煤炭是中國主體能源

中國是歷史上用煤最早的國家,在漢朝甚至更遠的時候就有記載。

追憶往昔,1949年,全國煤炭的產量是3424萬噸,到了2017年,我國煤炭產量達到了35億噸,產量翻了100倍以上,已然成為世界第一煤炭生產大國。

1957年,中國能源消費構成是煤炭佔92.3%,石油佔4.6%,天然氣為0.1%,其他為3.0%。長期看,煤炭產量佔了中國一次能源的75%,消費佔了65%,

在過去的崢嶸歲月裡,煤炭職工為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艱苦奮鬥、勇於擔當,做出了巨大貢獻。周恩來總理曾高度讚揚煤礦工人“為國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如今,根據我國國情,煤炭在我國化石能源儲量中佔比94%,天然氣和石油合計佔6%。煤炭在我國能源產業的高佔比一直延續到現在,依然佔主體能源的地位。

能源革命促使煤炭向清潔能源發展

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國提出能源革命,作為能源的主體,煤炭也必須革命。然而對這個“革命”如何理解呢?就是革掉煤炭過去粗放式的開發和粗放式的使用造成汙染的命,就是革它落後的命,就是促使它向清潔能源的發展,這也是大勢所趨。

自我國宣佈進入新時代開始,國家經濟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常規的時期,並且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重工業的比例在逐漸減少,新興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不斷湧現,國家能源的結構需求發生變化,再加上環境的壓力,能源轉型已變得迫在眉睫。

煤炭作為傳統能源的代表,它具有雙面性。優點就是給人類帶來了光和熱,滿足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所需;缺點就是如果不科學的開發和使用,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在這種情況下,煤炭必須克服它存在的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能源革命不是取消煤炭,而是讓它發展的更好,轉變為綠色低碳的清潔能源。

煤炭減量應科學、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上有一種叫“去煤化”的說法,認為煤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只要不用它,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不可否認,其動機是好的,但這種想法過於簡單。

實際上,煤炭的轉型在國際層面來講,都是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能源需求的絕對量是逐漸在增加的,這就需要有新能源替代煤炭。同時也要求替代能源要具備煤炭的可靠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如果達不到,就替代不了它。目前情況下,我們能做到的是科學的、可控的、可持續的來減少煤炭的用量,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煤炭減量必須要精準規劃,否則可能會再次出現去年華北地區的“氣荒”現象。其實,類似的情況也曾出現過,比如,當年大慶油田開發後油多了,就搞起了“以油代煤”結果不到兩年,油不夠了,又讓煤代油。當時國家計劃委員會還專門成立了煤代油辦公室,組織一大批力量讓煤炭增產來代替油不足。所以,不顧國情,不考慮實際情況,不科學的進行計劃,盲目的搞這些東西,都容易出問題。

能源涉及到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所需,其影響力是立竿見影的。過去煤炭一直揹著煤炭供應不足需要增產的壓力,如今煤炭在量上是足夠用了,甚至產能過剩,但是整個能源的資源是不足的,石油和天然氣還需要大量進口。

無論是去煤化還是保留煤炭,關鍵還是看煤炭如何利用,煤炭不僅可以燃燒,還可以作為原料,可以用煤制油、用煤制其他的化工品。

發展潔淨煤技術讓煤碳低碳化

大力發展煤炭的潔淨煤技術,使煤高碳變成一個低碳的產品,煤炭的開發更加友好,就是綠色開採,搞好生態保護。

如今的煤炭開採,現代化程度非常高。在地面控制室按幾次按紐,井下運輸機就啟動,割煤機就開始割煤,液壓支架也開始移動,整個過程都是自動化的,只需一個巡視員在下面巡視即可,實現了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採,現在全國已建成智能化採煤工作面達到70多個。

煤炭產業是既複雜也簡單的,過去提起煤礦就讓人想到安全事故,現在我國的安全指標已經能夠跟國際接軌,一些落後產能也被逐步淘汰,由過去的8萬個煤礦,到現在的7000個以下,所以要重視煤炭本身的變化,更要重視煤炭的清潔利用。

講到清潔利用,煤炭現在可以經過低排放等措施使其汙染值跟燒天然氣差不多。2014年6月,浙江嘉興嘉華髮電公司進行的煤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效果非常好,獲得了國家科技獎。神華集團的電力公司也同樣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到2017年底全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已完成6.4億千瓦,佔全國燃煤電廠裝機的65.3%。此外,煤炭還能清潔轉化,不但能清潔燃燒,煤還可以變成油,變成烯烴,變成乙二醇等化工產品,實現煤炭的清潔化利用。到2017年底煤制油產能達到800萬噸/年,烯烴800萬噸/年,煤制氣51億/立方米,乙二醇270萬噸/年。

長期看中國能源格局還是以煤為主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定要注意節奏,不合國情的去煤化是不合理的。現在煤炭至少還起到下列作用:

(1)資源豐富產能大,可以保證供應,當在其他能源供應不足時,或者北方地區冬季供暖需求量大時,可以迅速用煤來補充,能救急。

(2)用煤制油、煤制氣和煤層氣來補充我國油氣資源的不足,增加自我保障能力,減少對國外能源的依賴。

(3)在發展新能源時以煤為燃料的火電可以起調峰作用,能協調和保障新能源的運行。

(4)可以延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給其一個充足的延後期,以便促進新能源更好的發展。

減煤的難度不在於煤炭本身,而在於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強調雖然我國正在壓縮煤炭比例,但國情還是以煤為主,並且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是以煤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