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從“誠”開始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很多人把“仁”稱為儒家思想的內核,從倫理道德上說,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儒學並不只是倫理道德的學說,它是和西學中的宗教、倫理和哲學都可以對話的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談宗教就要談“天”、談“天命”;談哲學,就要講“誠”了。這個“誠”字,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一個很關鍵的概念。

萬物皆從“誠”開始

儒家“誠”的思想

“誠”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世界觀。“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在儒家看來,沒有了“誠”,就沒有了一切,一切都依“誠”而存在的。“誠”就是“真”,是客觀的存在。“誠”就是客觀實在,以及客觀實在的屬性與規律。“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說:順應天道自由的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地體現自己的存在,就是“仁”;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智慧。說到這裡,大家就應明白了,“誠”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真理”。當然“誠”的概念不只於形上,也包含形下,也就是說,它既是真理,也是客觀事實本身。有人說儒學是存在主義,也有人說儒家思想是理性思維。道理也就在這裡。

萬物皆從“誠”開始

儒家的哲學觀就是用“真理”(誠)來勾連起天人合一的理念的。“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都是依於“真理”(誠)而存在的。率性從道,做真實的自我。“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儒者不應只內求心性,還要外明事物之理。要做到科學理性地對待物的世界,就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做到合理地處理好和外我(他人)的關係,就要體己惜人。

“誠”的徹底認知幾乎是不可能的,“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旦進入化境,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這不是唯心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史可鑑今。所以,明事物之理,也必能依其規律,斷其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