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退休醫生舉報同事學術造假20年,涉事單位稱不存在

核心提示: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退休醫師周光達在反映學術不端問題上走了一條艱難的路,他實名舉報醫院同事涉嫌學術造假問題,從1998年至今已經20年。

天津退休醫生舉報同事學術造假20年,涉事單位稱不存在

天津醫科大學紀委出具的實名舉報辦理情況告知書。 受訪者 / 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任文岱 報道

前不久,青年長江學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在中國知網、萬方等主要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刪除上百篇中文論文。此行為,導致她身陷學術不端的輿論漩渦,並被曝出多篇論文涉嫌抄襲、一稿多投。

梁瑩面對媒體採訪時說:“你這樣查,全中國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人人都有問題了。”

與梁瑩不同的是,許多涉嫌學術不端者卻是因被他人舉報才浮出水面。如,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簡稱天津醫大二院)的姜某利、馬某驤等學術造假問題,就是由同醫院的退休醫師周光達實名舉報而曝出。

周光達從1998年開始實名舉報,至今已經20年。

對周光達的舉報,天津醫科大學科技處、紀律檢查委員會都曾給予回覆,但結果並不能讓他信服,他的舉報之路仍在繼續。

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周光達今年72歲,自1983年開始在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當時的泌尿外科血液透析室工作。據他講,1998年他的同事拿給他一篇1995年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題目為《腎衰長期血液透析腎囊腫與腎腫瘤的發生》,署名作者為姜某利、馬某驤。

姜某利當時為周光達同科室同事,馬某驤系當時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天津市泌尿研究所所長。

這篇文章,讓周光達走上了舉報學術“造假”之路。他說,文中所寫“從1982~1994年我們共接受了887例病人”“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平均時間為7.5年(1~23年)”等內容是編造的。

於是,周光達開始蒐集材料、證據舉報姜、馬的學術造假。“我剛開始準備便被姜知道了,本來我們兩人一直不和。之後,他轉而說我曾‘脫崗’,要求我下崗。幾經周折,我還是被‘下崗’了。”

自此,周開始長達20年的舉報之路。他曾先後向天津醫科大學、中華腫瘤雜誌、天津市教委科研處、天津市紀檢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多處實名舉報姜、馬等多種學術不端問題。

周光達告訴記者,天津醫科大學曾對此事有三次回覆,分別是在2015年11月、2015年12月,以及其於2016年向天津市委巡視組舉報後於2017年2月收到的答覆,其結果均為不構成學術造假。

其中,根據周光達提供的一份時間為2017年2月17日,印有天津醫科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辦公室公章,編號為2016106的《天津市紀檢監察機關實名舉報辦理情況告知書》(下稱《告知書》)的文件顯示,結果為姜某利不構成學術造假,馬某驤不存在剽竊他人科研成果問題。

但周光達對此不服。他表示,姜、馬的文章涉多種學術不端問題,性質非常惡劣,天津醫科大學的調查結果是對二人的包庇行為。

一文涉多種學術不端問題?

就《腎衰長期血液透析腎囊腫與腎腫瘤的發生》一文,周提出多處質疑。

上文中提到的“從1982~1994年我們共接受了887例病人”“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平均時間為7.5年(1~23年)”,周表示,據他當時查遍檔案,這期間天津醫大二院透析室共接收病人266例,其中有220例透析時間絕對不會超過7年,其中151例不會超過3年。

文中還提到,“對887例腎萎縮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定期進行雙腎B超和CT形態學檢查,發現512例患者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中出現腎體積的增大。”周說,血液透析室無一例血透患者為後天性腎囊腫做過CT檢查。

同時,他還提供了一份天津醫大二院CT室當時一名醫生為其作的書面證明,內容為“自我院全身CT開診檢查以來未有血透患者進行此項檢查(原腎CT掃描)”。

文中還提到,512例中“有19例在腎囊腫的基礎上發生了腎腫瘤”,並經手術和病理“證實”。周在當年的舉報文章中稱,“實際上,透析室繼發後天性腎囊腫的患者中至今無一例發生腎腫瘤。據查,泌尿外科1982~1994年因腎腫瘤而住院261例,其中血液透析後發生腎腫瘤者一例也沒有。泌尿外科和泌尿研究所也從未為血液透析患者做過原腎臟切除術。”

“另據調查,我院病理室1982~1994年所有的38918項和泌尿外科研究所1983~1994年共3511項病理報告,凡有腎癌報告者均非血液透析患者,也從未發現姜所說的有診斷為‘腎腺瘤’等的報告。故所謂‘19例血液透析患者併發腎腫瘤病理結果’並不屬實。”

時任天津醫大二院血透室的護士長徐夢順告訴記者,她們對病人都很熟,很多病人一週到醫院兩三次。而從護理的角度講,該文中內容涉及887例尿毒症患者及其血透、CT的病例,徐夢順也表示沒看到過,對醫生處的病例不瞭解,但是與病人接觸中,從未聽病人說起“我做了CT、B超”等,“進入透析階段的病人,腎功能基本就沒有,沒有尿了。”

除此涉嫌學術造假之外,周光達在多年的舉報中,還有姜某利、馬某驤等署名的《睪丸橫紋肌肉瘤2例》《血液透析中分子清楚分數與透析充分性的理論和臨床研究》等多篇文章亦存在學術造假、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以及關於馬某驤為申報院士剽竊他人科研成果的舉報。

調查結果稱“不存在學術造假”

採訪中,天津醫科大學宣傳部相關人員給記者的答覆是,對於周光達舉報的學術問題確實作出過處理結果,分別是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其調查結果均是“否”,周反映的情況與事實不符。

根據天津醫科大學的《告知書》顯示,針對“純屬捏造”問題,第二醫院科教科多次去病案統計科和病理診斷科分別查詢,因2005年以前的病案必須提供作者持有的原始資料中的“患者的住院號或者姓名”才可能查到;另一篇論文中涉及800多個病例,時間跨度達12年,在沒有“原始資料”的情況下,科教科無法進行查詢。

《告知書》還稱,學校科技處向姜某利瞭解了其作為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有關病例的具體情況,姜提供書面說明,內容指出姜在1986年12月赴聯邦德國明斯特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學習,相關文中887例病例資料全部來源於導師所在醫院私人病例,對上述資料進行了回顧性探討,並且日後歸納總結。

對此結果,周光達也質疑。首先,該文署名作者是姜某利和馬某驤,但馬某驤與德國患者毫不相干。其次,該文中寫“從1982~1994年我們共接收了887例病人”,英文摘要中表明是天津醫科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

記者從中國知網下載此文後發現,文中英文部分作者的單位為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泌尿外科研究生血液透析研究中心,英文摘要中第一句寫明“12年間,我們研究中心收治了887例用血液透析治療的腎衰竭病人。”該文的參考文獻皆為1970~1984年間刊發的外文文獻。

對此,天津醫科大學的調查結果中稱,此為“存在臨床資糧(料)來源描述欠嚴謹,不存在學術造假”。其他一稿多投、剽竊他人科研成果等問題也皆不存在。

周光達對天津醫科大學的調查結果並不滿意,他的舉報仍在繼續。今年6月7日,他在寫給天津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的公開信中,又提出了上述質疑。

原標題:72歲退休醫生實名舉報學術造假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