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觀察︱為解決城市內澇,曼谷把公園變成巨型“海綿”

曼谷正在下沉。

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估算,這座人口逾兩千萬的城市平均每年下降兩釐米。和全世界所有濱海城市一樣,這裡還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泰國灣海平面平均每年升高4毫米。曼谷蘭實大學氣候變化和災害研究中心曾預測,到本世紀末,這座“東方威尼斯”將被海水完全淹沒。

如果說海平面上升是未到來的風險,水患的幽靈則從未遠離過這座城市。曼谷橫跨湄南河三角洲,曾經的農田和密集河網能夠吸收雨季的降水。但由於快速城市化,農田被剷除、河網被填平,代之以現代化的建築和路橋。根據經濟學人綠色城市指數,曼谷的人均綠地面積只有3.3平方米,倫敦則有27平方米,新加坡是66。蘭實大學氣候變化和災害研究中心主任Seri Suptharathit博士曾接受《衛報》採訪,他表示這一數據已經“過期”,過去二十年,曼谷的綠地佔比從40%下降到不到10%。

原本“多孔”結構被鋼筋混凝土替代,這些都在加劇洪澇的風險。2011年的洪水被認為是近五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但此後,水患發生的頻率和嚴重性仍在不斷加劇。

為了改善這座城市的儲水能力,一些大學已經率先嚐試改變。

Landprocess是曼谷當地一間建築事務所,近些年,他們陸續為幾所大學提供設計。2017年3月,朱拉隆功大學百年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

公園所在地原本是大學的住宿區,改造後,11英畝(約合4.45公頃)的土地成為曼谷市中心一塊巨大的城市綠地。Landprocess為它設計了一整套地下儲水設施。

Kotchakorn Voraakhom是這間事務所的創始人,她在TED上介紹了這座公園的設計。他們將公園設計成三度角,受重力影響,降水自然流向地勢最低處。降水經過一系列“組件”:綠色屋頂、溼地、滯留草坪和蓄水池。

公園最高點是西端的博物館,10.5米高,屋頂是5220平方米的草地,可以容納降水。多餘的水分由屋頂溢出,流經有斜度的緩坡,這裡是“雨水花園”,降水在此過濾,最終進入一處巨大的地下蓄水池。

全球城市观察︱为解决城市内涝,曼谷把公园变成巨型“海绵”

朱拉隆功大學百年公園,圖片來源:Landprocess建築事務所

這一整套的水處理系統就是一塊巨大的人工海綿,根據計算,它可以容納一百萬加侖(約合454萬公升)的水。這座公園還能為曼谷脆弱的排水系統以緩衝時間,等洪水高峰期過去,內澇已經排出,公園再將多餘的水量排入公共汙水系統。

在開放至今的一年多時間內,這座公園表現良好。Voraakhom稱,2017年曾有一場大雨持續了六個小時,幾乎所有的城市道路都被淹了,朱拉隆功大學百年公園還在持續吸納降水。

這個泰國版的海綿城市設計有個官方的稱謂,“猴腮”(monkey cheeks)計劃,就像猴子在吃東西時腮幫可以過渡性地存儲食物,人們可以用同樣的邏輯解決過多的降水。它由泰國九世皇普密蓬·阿杜德生前提出,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小水庫和池塘,為防止雨季期間的洪水,並在旱季時提供灌溉水源。

Suptharathit博士認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抗洪設施大多依賴於功能單一的硬體建設,比如大壩或是運河,如朱拉隆功大學百年公園這類多功能的儲水系統可以讓曼谷恢復本來的“多孔”面貌。

百年公園之後,Landprocess事務所也收到了更多的邀請,目前,他們在為曼谷法政大學提供類似的設計,一個36英畝(約合14.56公頃)的公園將於2019年開放。

Voraakhom還創辦了一間名為“多孔城市網絡”(Porous City Network)的社會企業,致力於幫助受排水問題和水資源短缺困擾的東南亞城市進行自我修復。

最近,多孔城市網絡正與曼谷政府合作,重建一條運河。但他們在合作中發現了更多問題,大多來自改造思路,曼谷政府想要把運河拓寬到33米,在兩邊建大壩。“但這是工程思維,會帶來更多問題”,Voraakhom稱,拆除既有的老舊設施,建設一套全新的系統,這是許多城市常見的“升級”思路。但在曼谷,低收入者通常就生活在這些區域,居住在運河沿岸,面對改造和升級,他們往往被迫搬離。

“有沒有一種更彈性的改造方式,能夠在既有的基礎設施裡植入一些新功能”,Voraakhom表示,這是他們正在研究的一個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