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讓農民“土裡掘金”

走進齊家務鄉二科牛村,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家家戶戶門口的玉米棧子。這些約有一人來高,兩人勉強能合圍的棧子裡,飽滿的玉米軸擠擠擦擦透過網眼顯露出來,金燦燦的格外惹人喜愛。

新技術讓農民“土裡掘金”

今年二科牛村種植玉米8000餘畝,平均畝產達1400斤,比傳統的種植方式增產近200公斤。“村裡的玉米喜獲豐收得益於起壟覆膜和寬窄行增密種植技術的應用。”村黨支部書記楊風彬堅定而又自豪地說。

外地學習來的新技術一炮走紅了

說起新種植技術還要說回2013年。

這一年,楊風彬跟隨市裡組織的學習隊伍到了黑龍江望奎、肇東等地學習。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寬窄行密植技術。“他們播種的玉米每畝達到6500株,而當時我們播種玉米每畝只有3500到4000株。播種上有這樣的差距,產量上就更沒法比較了。”為了學到這項技術,在黑龍江的幾天時間裡,楊風彬追著技術人員和種植大戶往地裡跑,在黑土地裡硬是跑壞了一雙新皮鞋。

楊風彬如此迫切是有原因的。家鄉齊家務是個農業鄉,糧食種植面積很大,早些年全靠人力、畜力耕種的日子就不用說了,雖說近些年農業機械化讓耕作的效率提高了,但是因為十年九旱,水資源短缺,農民基本還是靠天吃飯,想從土地上增收仍是個難題。

楊風彬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除了當了五年兵,一直沒有斷了和土地打交道,2009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不管是因為一村帶頭人的責任,還是自己作為農民對土地的執著,有增產增收的機會還是要試一下的。

新技術讓農民“土裡掘金”

從黑龍江回到村裡,楊風彬召開班子會開始在村裡推廣新的種植技術。“開始人們並不認可,覺得寬窄行是在浪費地,不見得真能高產。為了證明我先將自己的十畝地都採用了新技術播種。”楊風彬說,雖說村民們持懷疑態度,但是他自己還是有信心的。“科學種田就得靠技術,種地的都都知道地邊上的莊稼因為能充分接受陽光和風長勢特別好,那叫邊行效應。寬窄行播種就是讓玉米在最關鍵的前五六十天植株葉片不遮疊,都達到邊行效應,為高產打下基礎。”為了印證,在收穫前,楊風彬專門請來技術人員測產,畝產1680斤,比傳統種植方法的產量多了六七百斤。

到了第二年,這項技術在全村就鋪開了,新種植技術戰勝了人們的保守觀念,在二科牛村一炮走紅了。

渤海糧倉課題項目在咱村裡落戶了

在寬窄行技術試驗的時候,二科牛村又迎來了一個好消息,渤海糧倉的課題項目——玉米起壟覆膜側播種植技術也把試驗點選在了這裡。

玉米起壟覆膜側播種植技術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低平原雨養旱作區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課題研究成果之一。這一技術採取起壟、壟上覆膜側播種植,突出優點是集雨保墒、增加春季地溫、提高抗倒能力,特別是在收穫後,利用秸稈和薄膜的雙層覆蓋,充分利用夏季降雨,保障秋季冬小麥的適期足墒播種,也為小麥豐產奠定基礎。

新技術讓農民“土裡掘金”

楊風彬介紹,過去種玉米要等雨,起壟覆膜充分利用春季的微小自然降雨就能播種,在雨水缺少的條件下依然能保證玉米播種、生長、豐收,加上已經推行的寬窄行密植技術,這就為玉米的豐收又加了一層保證。“比如今年,前期乾旱,授粉期氣溫又高,對玉米的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單用寬窄行密植技術的地塊畝產仍能達到1300斤,而寬窄行與起壟覆膜疊用的地塊畝產能達到1600斤。要是雨水稍好的年景,畝產量就高達1700斤。”

“村民們嚐到了新種植技術帶來的甜頭,全村8000餘畝的玉米全部採用了寬窄行密植和起壟覆膜技術。在二科牛,傳統的種植方法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楊風彬說。

“一村兩品”發展讓村民增收有盼了

新的種植技術給二科牛村帶來的不僅是糧食的增產。

因為“渤海糧倉”項目的落戶和兩項種植技術在村裡的試驗、推廣,二科牛村得到了各級農業技術部門的關注和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玉米起壟覆膜播種機、玉米寬窄行增密播種機、追施水溶肥施肥機等農業機械被應用起來,全村的大型機械增加到14臺,另外還添置了小型機械8臺,農業機械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了。

新技術讓農民“土裡掘金”

在此基礎上,村裡組織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對村民實行統一購種、統一購肥、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效率,還輻射帶動大科牛村、三科牛村、東風隊、齊南等村,全鄉技術輻射面積超過3萬多畝,使高產農作物成了二科牛村標誌和品牌。

“不僅如此,大田作物高效高產讓村民有餘力騰出手來發展特色種植。”楊風彬告訴記者,早在幾年前村裡就開始種植冬棗,現在有棗園2000畝,是家家戶戶農業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現在我們村的冬棗主要供給市裡的兩家大的冬棗公司和孔店冬棗市場。幾天前,鄉里剛剛開完農業發展座談會,鄉領導們關心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對特色種植十分支持,這讓我們對下一步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去年我們聯繫了一家深圳的客商,能將冬棗出口到香港,但是他們需要的都是高品質的棗,我們沒有那麼大的量。接下來我們打算從已經走上正軌的大田作物上分出部分精力,提高冬棗品質,對接更大的市場,讓冬棗也成為村裡的代表和品牌,讓農民真正實現增產也增收。”楊風彬滿懷希望地規劃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