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弄丟了克里米亞,普京奪回了克里米亞

1954年春天的某一天,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紅場舉辦了一場盛大而隆重的活動,那是一種通過遍佈大街小巷的紅色鐮刀旗襯托出來的隆重。即使你原本情緒低落都不要緊,一旦置身其中,也會產生一種無法抗拒的榮譽感。組織動用集體的力量營造這種氛圍,顯然那天在舉辦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

這一天蘇聯人紀念的是烏克蘭臣服沙皇300週年,簡單說就是給“烏克蘭加入俄國”過300年的紀念日。300年前烏克蘭就已經屬於它們俄國了,那麼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用一句外交上的常用辭令來對此做個總結,那就是: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俄國的領土。

在紀念日的當天,當時蘇聯的一把手赫魯曉夫同志宣佈了一個錦上添花的重大的決定,說把克里米亞州劃撥給烏克蘭管轄。在俄羅斯這個國家的歷史上,克里米亞真正變成烏克蘭的領土,也就是從這一天才開始的,距今過去了64年時間。

赫魯曉夫弄丟了克里米亞,普京奪回了克里米亞

(赫魯曉夫和肯尼迪)

紀念活動結束之後,江湖上關於赫魯曉夫一高興把克里米亞作為禮物送給烏克蘭的傳言就開始蔓延。既然我們說這是傳言,那作為禮物贈送的這個說法顯然是不對的。想必當時也有人站出來闢謠,但是至今這個說法還很流行,說明當時並沒有成功阻止謠言的擴散。

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劃歸到烏克蘭管轄,背後當然是有原因的,而且那也不是他一個人拍腦門做的決定。只是太多人認為他把克里米亞當做禮物送給了烏克蘭,以蘇聯強大的集體動員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未能改變,這一點就比較奇怪了,或許這是大眾傳播的一個典型案例。

一個熱點事件想要廣泛地傳播,承載的信息當然越簡單越好,不然在傳遞的過程中會給接收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傳播就很容易中斷。比如像高斯公式或者傅里葉變換這種東西,老師反覆講試卷裡反覆考,但是它終究呆在大學校園裡很難跑到社會上來,因為這些東西有難度不好擴散。人們之所以認為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當禮物送給了烏克蘭,就是因為這個說法簡單易懂,符合人們對權力的幻想。

在赫魯曉夫當上一把手之前,他跟著斯大林混。斯大林是一個殘暴而高效的人。二戰期間,當蘇聯和德國交手之後,克里米亞這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讓斯大林非常掛念。他擔心克里米亞當地人會和德國勾結,然後從南方進攻莫斯科。於是斯大林就下令把克里米亞半島的居民幾乎全部趕走了,克里米亞幾乎變成了一個無人區。

赫魯曉夫弄丟了克里米亞,普京奪回了克里米亞

(赫魯曉夫和斯大林)

克里米亞的重要性在於,這地方就像一個停在黑海上的巨型航空母艦一樣,俄羅斯海軍向西可以去歐洲、向東可以去中亞、向南可以進入地中海,如果想跟土耳其爭奪進入地中海的通道,必須得依靠克里米亞這個基地。

而想要擁有這種美好而瀟灑的海上體驗,克里米亞就不能是一個荒島的狀態,否則軍人物資和補給都得從烏克蘭或者俄羅斯本土運過去,那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二戰結束的前一年,烏克蘭的重建和發展克里米亞的經濟就被提上了日程,而這個任務就到了赫魯曉夫書記的肩上。

克里米亞幾乎有4面是環海的,和烏克蘭本土相連的那部分是一個地峽,所謂地峽說白了就是一條溝,當年地殼運動的時候要是再加把勁兒的話,克里米亞就會徹底變成一個島。它跟俄羅斯最近的地方是刻赤海峽,也就是前幾天俄羅斯和烏克蘭發生衝突的地方。這個海峽最窄處也有4500米寬,因此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克里米亞顯然更接近烏克蘭。

因此赫魯曉夫就給斯大林上奏說,要不把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去管理,有什麼政策我們一個紅頭文件直接發過去就行了,不然我們山高路遠地跑過去搞建設效率太低。雖然都是蘇聯的領土,但是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烏克蘭,斯大林猶豫再三,最後否決了赫魯曉夫的這個提議,說讓你幹你就幹,哪那麼多廢話。

1953年的春天,斯大林同志去世了,赫魯曉夫爬上了他的位置,所有重大問題的最終拍板人變成了他。當克里米亞的管轄問題再次被拿出來之後,幾個位高權重的人跟烏克蘭那邊簡單聊了聊,覺得還是烏克蘭管理克里米亞比較好,這樣各項工程進展比較快。再說普天之下都是蘇聯的領土,能有什麼事呢?赫魯曉夫既然同意,誰還好意思反對呢,蘇聯難道會解體不成?

赫魯曉夫弄丟了克里米亞,普京奪回了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半島的位置)

時間到了1954年的春天,烏克蘭入俄300週年的紀念日就到了,人生能趕上幾個像樣的300年?所以這一天不但要大操大辦,而且還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管理這個事給一併宣佈了,這實在是天賜的好機會。只是吃瓜群眾們對發展經濟、提高管理效率那些紅頭文件上的東西不清楚也沒興趣,他們只記得那天紅旗招展,最高領袖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

想必這個消息被宣佈出來的時候,蘇聯高層是如釋重負的,因為發展克里米亞經濟的任務踢到了烏克蘭那邊;那烏克蘭的同志們心情多少就有點沉重,這意味著他們隔三差五要跑工地吃泡麵。而克里米亞人的心情可能是複雜的,因為三百年來,這塊地兒從來都屬於俄羅斯而不是烏克蘭,雖然大家是一家,但是心裡多少還是有點彆扭。

可是誰能想到,37年後蘇聯會解體呢?那一天是1991年的12月25號,恰好是聖誕節。曾經的共和國紛紛自立門戶,紅色的鐮刀旗被拋到一邊,大家走上了各種各樣的歪路和邪路,這烏克蘭也獨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經過了37年的經營和發展,克里米亞早就不是當初的那個荒島。那裡有好幾個深水良港,有俄羅斯的海軍基地,同時還是著名的療養聖地,這怎麼能白白還給俄羅斯呢?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從此變成了兩家爭執的焦點,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利欽發現很難拿回來的時候,氣的大罵赫魯曉夫愚蠢和丟人現眼。

赫魯曉夫弄丟了克里米亞,普京奪回了克里米亞

(莫斯科紅場在舉辦慶典活動)

克里米亞其實面積很大,大概是我們海南島的四分之三大。這個島上的人口有250萬人,其中6成多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佔了大概15%。這種人口比例就給了烏克蘭當局很大的麻煩,一旦烏克蘭政府給的自治權不夠多,或者日子過得不夠好,克里米亞就開始為離開烏克蘭挑日子了。

俄羅斯從解體到現在,也就過了26年時間而已。第一任總統葉利欽幹了8年,他這8年是嘗試西方自由主義模式的8年,8年下來葉利欽面臨的狀況是內憂外患,他本人幾乎到了無力支撐局面的程度。把普京扶上臺並從他手裡拿過司法豁免權之後,葉利欽就回自己的別墅養老去了,一切交給了年富力強的普京。

克里米亞對於好鬥的普京而言,重要性不用解釋,可是怎麼拿回來就不太容易。既然烏克蘭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那麼克里米亞的歸屬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糾紛,要麼談判拿回來,要麼武力奪回來。談判這方面,烏克蘭人是不可能談判的,這輩子不可能談判的;但是開戰又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最後普京採取了第三種方法。

這個方法便是克里米亞人自己玩一個加入俄羅斯的全民公投,然後俄羅斯勉為其難地表示接受公投的結果。這種操作需要非常好的機會,而普京等到了這個機會,也抓住了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烏克蘭民族的必然性、俄羅斯國家戰略的必然性,以及世界經濟的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產物。

赫魯曉夫弄丟了克里米亞,普京奪回了克里米亞

(烏克蘭的地理位置)

烏克蘭是一個一頭伸入到歐盟境內,另一頭跟俄羅斯接壤的國家。這種外部環境就導致靠近歐盟那頭的烏克蘭人一心想加入歐盟吃香的喝辣的,靠近俄羅斯那頭的烏克蘭人一心想著回到俄羅斯為普京大帝指哪打哪的強硬外交吶喊助威。所以烏克蘭國內一直處在分裂的狀態,可以說它就是一個由東西烏克蘭拼湊而成的國家。

這種拼湊帶來的分裂,註定了烏克蘭難逃被俄羅斯肢解的命運。俄羅斯雖然大的嚇人,但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就是南邊那一條,因為北邊太冷了;南邊最宜居的大概就是首都莫斯科所在的西南地區。可是這片地區的地形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非常讓人缺乏安全感。為此俄羅斯就一廂情願的把跟它在西部邊境接壤的國家當做緩衝國來對待,只有這些國家橫在北約和俄羅斯中間的時候,俄羅斯首都居民的心裡才是踏實的。

既然被人一廂情願地當做緩衝國對待,那麼未經許可私自加入北約或歐盟的話,俄羅斯肯定不答應,一旦威脅不成不惜發動戰爭也要讓對方打消這種念頭。既然是緩衝國,要麼跟著我混,要麼就保持中立,別心裡沒數去牽手北約或者歐盟。

其它國家這方面做得還不錯,唯獨烏克蘭這邊容易出事兒,因為它是東西分裂的嘛。總統來自東邊或者西邊,都會引發嚴重的政治動盪。2013年那個時候,當時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就來自親俄的東部地區,再加上2013年經濟不好所以烏克蘭政壇就出了事兒,總統亞努科維奇倉皇逃走,他的別墅被洗劫一空,烏克蘭爆發了巨大的衝突。

赫魯曉夫弄丟了克里米亞,普京奪回了克里米亞

(2013年烏克蘭廣場革命)

衝突持續了半年後演變成了東西之間的戰爭,把烏克蘭的執政者拖的精疲力竭。俄羅斯那邊抓住這個好機會,又送武器又送糧草,支持烏克蘭東部幾個親俄的省份武裝割據,和烏克蘭政府對抗;一個虛弱的烏克蘭政府是不用害怕的,所以歸心似箭的克里米亞人未經烏克蘭政府或議會的同意,玩起了獨立公投。

獨立公投是在2014年的3月16號舉行的,公投結果顯示96%的克里米亞人同意加入俄羅斯。兩天後的3月18日,俄羅斯和克里米亞簽署了正式的迴歸文件,克里米亞變成了俄羅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為了讓這事兒更有合法性,躊躇滿志的普京對臺下的觀眾說,當年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管轄,本身就是違反憲法的,因為這種級別的操作需要議會的投票表決,他們哥幾個當時根本沒通過議會。

克里米亞的獨立公投沒有得到烏克蘭政府的許可,所以烏克蘭一直認為俄羅斯非法佔據了克里米亞。各懷鬼胎的美國和歐洲當然也都不承認這個結果,它們為此對俄羅斯實施了持續的經濟制裁,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整整制裁了4年半,依然沒有要收手的意思。

沒有什麼東西比領土更能挑動國民的神經,克里米亞已經變成俄羅斯的領土,烏克蘭東部三個州也已事實上獨立,這就決定了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會長期敵對下去。這種對抗引發的內部危機、外界聲援與制裁,讓兩個國家的經濟都陷入了低速發展的狀態,但這同時也給了它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