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發揮政府“撬動效應”

近日,世界銀行發佈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國排名比上年度躍升32名,同時成為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唯一進入2019年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十大最佳改革者名單的經濟體。榜單中,中國進步最大的一級指標包括“獲得電力”“開辦企業”“保護少數投資者”,分別提升84名、65名和55名。亮眼的成績充分說明,中國在全面提升營商環境上成效顯著。

不久前,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了“三個沒有變”。如今,全國範圍都在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地方的探索可以概括為“五個驅動”。

首先是以部門政策為驅動,即基於世行的指標體系出臺相關政策進行引導。世行指標被視為全球營商環境的風向標,政府部門主動對標世行評價體系,優化既有政策,出臺新政策,在推動實際改革的同時,增進與世行團隊的溝通,加深了評價團隊對中國改革的理解。

其次是以機構與制度改革為驅動。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機構改革。審改1.0版本是推動成立行政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審批;2.0版本是試點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部門審批職能整建制集中到新設的行政審批部門,實現“一顆紅章管審批”。成都武侯區、寧夏銀川市、江蘇盱眙縣、天津濱海新區,分別是我國區、市、縣,以及開發區改革試點的代表。

再次是以技術賦能為驅動。數字治理時代,“互聯網+政務服務”為政府賦能。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在全國範圍推行改革。各地也先後提出相應改革目標,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蘇的“不見面審批”、福建的“馬上就辦”等,並同時出臺系列配套政策。

還有是以統一的、符合國情的評估體系為驅動。世行的評價體系是促進我國提升營商環境的契機,也是向國際展現中國改革成果的窗口。但世行指標中缺乏中國元素。國家發改委制定了一套新的指標體系,在世行指標基礎上增加11個指標,以更貼閤中國實際。目前已經採用該指標體系完成對部分城市試評價,未來將形成中國特有的評價體系。

最後是以構建“整體型政府”為驅動。優化營商環境不能各部門“閉門造車”,打破“九龍治水”的碎片式治理結構是關鍵。目前各領域的改革呈現出明顯的彙集聯動趨勢,“整體型政府”正在形成。比如,在全國範圍建設社會信用體系以及綜合監管、綜合執法體制,實現“大聯動、大聯勤”等。

在此基礎上,突破改革“深水區”,還需在以下幾個方向深耕。第一,新技術的應用可引向深入。比如電子信息技術加快了數據在各領域的沉澱,有針對性地開發和利用是下一步的重點。第二,將機構與政府職能改革推向深入。第三,將政策執行落到實處。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步是制定政策,但關鍵還在執行效果。

在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中,世行的評價標準發揮了“鯰魚效應”,也敦促我國制定符合國情的自我評價體系。同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發揮行政力量的撬動效應也非常關鍵。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舉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