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貨量再度被華為趕超 蘋果還有“大招”嗎?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呂途)日前,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報告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三星、華為和蘋果的出貨量依舊佔據前三位,市場份額分別為19%、14%和12%。值得關注的是,蘋果出貨量已經連續兩個季度被華為超越,上季度被稱之為暫時“超車”的情況得到了延續。

近段時間以來,由於新品銷量不及預期,蘋果屢屢被曝削減訂單,競爭力下降成為不爭的事實。受此影響,蘋果市值也在過去幾周裡蒸發了2000多億美元。不過,在單價的提升與互聯網業務收入的增長下,蘋果的賺錢能力依舊不容置疑。且早前便有相關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蘋果的核心技術團隊已投入到汽車領域,未來蘋果的“大招”或將不再是手機。


出貨量再度被華為趕超 蘋果還有“大招”嗎?



銷量不及預期 創新力減弱

今年9月,蘋果新機iPhone Xs、iPhone Xs MAX、iPhone Rs發佈,“更大更貴”的進階成為人們的第一“觀後感”。具體而言,在上一代產品iPhone X的基礎上,此次新品可分別概括為演變成了廉價“走量”的 iPhone Xr 、迭代升級的 iPhone Xs ,以及高價位牟利的 iPhone Xs Max。在相同的“劉海屏”“窄下巴”外觀下,除了內存、屏幕尺寸以及顏色等方面有些變化外,此次新品依舊略顯創新不足。

事實上,從獨具意義的iphone X發佈以來,儘管有“劉海屏”、人臉識別等元素的加入,但整體被指創新亮點缺乏,加之高昂的售價開始將部分消費者“擋”在了門外。尤其就我國銷售情況來看,市場反應較為冷淡,已遠不及早年的巔峰時期。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對記者稱,就去年發佈的iPhone 8與iphone X來看,該兩款產品在國內市場已很難登上“熱賣榜”,隨後還形成了很大的庫存。今年新機未發佈前,在老款機型降價的情況下,蘋果兩個季度的銷量未超一億臺,這在發展史上是少有的情況。

目前來看,蘋果銷量受到的衝擊還在延續。近日,有相關媒體報道稱,由於新一代iPhone(iPhone XS、iPhone XS Max和iPhone XR)銷量低於預期,蘋果或將再一次削減訂單。

接連波及下,蘋果的供應鏈廠商已可謂哀鴻遍野。負責生產A12仿生芯片的臺積電訂單有所減少;iPhone相機鏡頭供應商Largan Precision預計11月份的收入會大幅下降;iPhone製造商富士康,已經計劃在2019年削減200億元人民幣開支……蘋果手機銷量不及預期帶來的負面影響持續。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下滑趨勢,不得不提及行業整體不太景氣的大環境。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3.552億臺,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0%,這已經是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第六個季度的同比下滑。

對於蘋果而言,通信行業觀察人士項立剛對記者稱,其已經逐漸從市場的“定義者”轉向為了“迎合者”,創新不足的蘋果如今在技術層面並不突出,涉足新技術的壓力也是較大的。換言之,在並不理想的市場環境中,肯為蘋果“微創新”買單的人更是隨之減少。

此外,來自於友商的壓力也在增大。就國產手機而言,無論是外觀還是技術功能,“百花齊放”的狀態已展現出了趕超國際廠商之勢。以華為為例,其高中低端產品的全面佈局、海外市場的邁進以及研發投入的加碼,都為其各個方面的發展鋪墊了良好根基。且連續兩個季度出貨量的超越,可以說使蘋果承壓加重。

賺錢能力依舊 瞄準新領域

一片唱衰聲中,卻不能否認蘋果的賺錢能力。隨著iPhone平均售價的大幅提高,更多的利潤隨之被創造。根據蘋果2018年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期內實現營收629億美元,淨利潤達到141億美元(或每股攤薄收益 2.91 美元)。營收、利潤和每股攤薄收益均創下了三季度歷史記錄。

且回顧整個2018財年,蘋果總營收為2656億美元,淨利潤為595億美元。對比2017財年營收的2292億美元,以及淨利潤的484億美元,均有所提高。且2018財年的整體表現也實現了歷史突破。

可以看到,對於蘋果而言,除了手機等硬件產品的主營業務外,互聯網服務收入等也具有一定潛力。據三季度財報顯示,蘋果的服務業務營收達100億美元,如果不包括去年同期的一次性有利調整,則該類別同比增長為 27%,成為史上表現最佳季度。孫燕飈認為,如今的蘋果能夠將營收、市值塑造到如此之高,這要得益於手機產品的保有量。全球使用中的蘋果手機達到8億臺左右,儘管如今的新品銷售不佳,但保有量的回落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從互聯網思維來看,在此基礎上,有效塑造收費用戶也將是盈利能力提升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相關業內人士對記者稱,蘋果對於研發手機的熱情已經減弱,其核心技術團隊已“轉戰”到汽車領域。如大膽猜想,對於日後的長期發展而言,蘋果或預判到了手機行業的頹勢,對於新領域的進軍有成為未來突破點的可能。

就在前不久,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接受採訪時表示,蘋果確實在汽車領域進行佈局,不過並不是所傳的“造車”,而是側重於研發自主軟件系統。蘋果不一定非要推出自動駕駛汽車,自主系統可能是所有機器學習產品的基礎,將來能夠應用在企業的諸多產品和服務當中。

也就是說,曾經顛覆了手機行業的蘋果,有意將技術探索與創新思路轉移到汽車領域,新的“大招”或正在孕育。事實上,蘋果近年來在自動駕駛和系統層面一直有所動作,但相關消息卻相對保持神秘。目前,據外媒報道稱,蘋果的汽車部門已經有將近200多名員工,並計劃把團隊規模擴張到1000人以上,大多數員工來自於包括特斯拉、福特和通用汽車,具備相關經驗。且在專利方面,蘋果已“拿下”一種新型車輛警報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與其旗下的設備同步工作。

除了手機等硬件產品以外,蘋果對於汽車領域的發力值得期待。同時,有分析師認為,蘋果的汽車業務如若興起,這也將助推其市值達到二萬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