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碳減排目標 有望提前完成 控煤仍是關鍵

北京報道“中國提前完成對國際承諾的碳排放指標,"十三五"碳排放指標預計也能提前完成。”11月28日,中國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員陳迎在中國社科院-國家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8》(下稱《報告》)發佈會上說。

根據《報告》,“十二五”期間中國全面超額完成了目標減排任務,2017年的碳強度下降了5.1%,比2005年累計下降46%,提前三年實現了哥本哈根會議承諾的2020年比2005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

另外,“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2020年碳排放強度(單位GDP碳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18%,目前的進展已接近這一五年目標。

不過,因為去年和今年煤炭消費量再次回升,後期總量消減的壓力仍很大。

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趨勢初顯

碳排放強度指標的含義是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碳排放脫鉤,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

據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去年12月對媒體透露,2005年至2015年,中國以年均5.1%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9.5%的增長,少排放約41億噸二氧化碳,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的趨勢初步顯現,實現了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與實現經濟增長的多贏。

“十三五”時期,節能減排進一步加強。統計顯示,2016年、2017年碳排放強度則分別下降了6.6%、5%,今年預計碳排放強度將下降5%,3年累計碳排放強度將下降16%左右,與“十三五”期間碳排放強度下降18%的目標接近。

另外,多個與碳排放指標有關的領域成績也很大。比如可再生能源指標方面,2020年末的目標是比重達到15%,比2015年的12%高3個百分點,實際情況是,2017年該比重已經達到了13.8%。

森林積蓄量和覆蓋率方面,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11月26日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8年度報告》新聞會上指出,“十三五”時期,全國森林蓄積量要增加13億立方米,實際到2017年已經增加了21億立方米,超額完成了2020年的目標。

“這些目標的實現,為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爭取提前完成,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解振華說。

據《報告》,從城市群來看,當前珠三角、雲貴川、海峽西岸城市群低碳水平最好,京津冀中由於北京的突出作用提升了整體低碳水平,但剔除北京的因素,整體水平會下降。西北、晉陝蒙、山東半島、中原、東北地區的低碳綜合指數和分領域低碳水平處於後位、中後位,是未來重點關注的區域。

控煤仍是關鍵

儘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未來碳減排的任務仍然不輕鬆。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需要注意的是煤炭消費量在增加。

“目前經濟增速在放慢,但是用電在迅速增加,根本的原因是重工業發展很快,一些高耗能行業快速發展,導致能源需求增加。如果煤炭消費增加,減排難度將加大。”林伯強說。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顧問楊富強近期也指出,要注意目前用電增加的問題,煤炭消費行業主要來自電力、建材、化工等行業,這表明控制煤炭消費特別是散煤消費仍顯得迫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出現了多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此後一直到2016年,煤炭消費呈負增長。2017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44.9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9%,其中,煤炭消費量增長0.4%,小幅反彈。另據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前9個月煤炭消費量約28.75億噸,同比增長3%。

2017年,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60.4%,而2020年的目標是58%以下,說明“十三五”後半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任重道遠。

另一方面,清潔能源浪費現象還有待解決。數據顯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全部發電量的26.4%,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全年棄水電量515億千瓦時,水能利用率達到96%左右;棄風電量419億千瓦時,棄風率12%,同比下降5.2個百分點。

棄水棄風棄光問題的背後,是西南西北地區清潔能源缺乏超高壓輸電網,同時不同省市電力交易改革滯後,而沿海發達地區缺電時則只能靠增加火力發電來解決電力短缺問題。

上述《報告》建議,中國未來應當考慮以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目標為主要政策目標和著力點,通過管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促進上游的節能和能源低碳,同時實現下游空氣汙染減排的協同效益,取得多政策目標協同推進的政策效果。

同時,以正在推進的全國碳市場為主要政策工具,通過碳價手段為企業節能減排提供長期穩定的政策激勵,在保持企業整體稅負不增加的條件下在碳市場覆蓋外的行業開徵碳稅,通過財政政策為可再生能源進一步快速發展提供更為靈活的發展空間和政策激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