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海南儋州白馬井碼頭,“女人”是主角,從凌晨忙到中午


白馬井鎮位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北部,“白馬井”命名已有2000多年,建鎮已有90多年,是海南省西部重鎮之一,儋州濱海新區管委會駐地。土地面積74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65個自然村、120個村民小組,全鎮人口10萬,海岸線長約14公里,是海南重要的港口城鎮。白馬井中心漁港是國家一級漁港,海鮮品種產量在海南同類鄉鎮中位居前列,海產品產量佔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是海南省較為發達的一個漁業城鎮。

晨曦裡,東邊尚未吐白,在海南島西北部的儋州白馬井碼頭,女人們早已開始了一天的生計。她們頭戴或尖頂或圓頂的竹編斗笠,腳穿各色水靴,肩挑扁擔與籮筐,集聚在碼頭,拉下捂著半邊臉的劣質頭巾,一邊聊著家常,一邊翹首等待著男人們駕駛漁船滿倉歸來……

這是一個由女人“統治”著的碼頭,在這裡,男人是配角,而這些“女統治者們”在當地被稱為“漁婆”或者“漁娘”。她們是這個古樸漁港最忙碌的身影,從凌晨時分直到豔陽高照,她們通過最粗重的活,最艱辛的漁貨的分類、搬運、過秤、打包、交易等環節,在這裡謀求著自己及家人一天天一年年的生計。


這個“女人碼頭”的魚市,從清晨四五點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時分。這麼多年下來,漁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交易程序”。由於漁港的岸線不是很長,加上捕魚的船既大又多,所以,這些船隻停在靠近漁港的海面,再由小船前去把魚運到岸邊。而每每有小船將要靠近,岸上負責搬運的婦女們或挑著擔子、或推著推車朝漁船將要停靠的位置奔去。

戴著斗笠的漁女,是漁港的主要勞動力,做著最粗重活,多勞多得,且在船主的魚貨售完後便能拿到報酬。當漁女們把魚弄到岸上的交易市場後,又有另外的女人完成下一個環節,她們通常衣著比較光鮮,看起來也沒有一臉滄桑,應該稱其為老闆娘,她們的男人大都有自己的漁船,或者有足夠的資金買下許多魚貨,再賣給做小本生意的魚販,一切緊張而有序。

當地人識別岸上這些女人各自分工的方法:戴尖帽子的婦女是底層的苦力,搬運挑擔,而戴圓頂帽子的婦女是幹少量的體力活兒,負責分派,還有一種是老闆娘的帽子,帽子呈元寶形。


在這裡,勤勞吃苦,僅僅是漁娘們生存的基本要求,她們每天的營生總要伴隨著與同行的諸多個回合的較量,上船搶貨、果斷訂貨、搬運漁貨、打包海鮮、裝貨上車、運送冰塊、殺價交易……精明能幹,是這裡的漁娘們與普通勞動婦女的區別。在這個天然良港碼頭上,每天由漁娘們經手的漁貨交易量,少達數千噸,多則上萬噸。

白馬井漁港是全鎮6.9萬人口,其中就有半數以上的人口以漁業為生,在這裡,男女分工明確,海上是男人打拼的天地,而岸上,則是女人們的江湖。

在這個被女人用勤勞與精明“統治”著的碼頭,男人呢?男人出海捕魚與兇波惡浪艱辛搏鬥,一回到岸上,女人們便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們幹了,這或許已經成了一種傳統。當女人們忙得團團轉的時候,男人便選擇站在稍遠處,獨自悠閒抽菸或者閒聊。直等到漁女們幫男人把船上裝魚的箱子洗乾淨後,他們才會回到自己的船上,把它開走。


每天早上,在白馬井碼頭,一船船海鮮、一筐筐魚蝦,在漁娘們的辛苦勞作加各個環節的精明較量下,被從漁船上卸下,分揀、裝箱、過稱、裝車被銷往浙江、上海、廣州及出口韓國等東南亞地區,走上了人們的餐桌。市場的每一個需求,都刺激著這個“女人碼頭”漁娘們的神經。在這裡,日復一日,光陰在延續著女人們的吃苦耐勞與精明能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