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後的鄉村“接生婆”,17歲學接生,36年來接生近400名孩子


接生婆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農村三婆之一,多為本村或鄰村有臨床接生經驗的老年婦女。隨著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與生育觀念變更,最後一代中國鄉村接生婆紛紛老去,成為絕唱。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張韓村的張同英,36年的行醫生涯裡,她接生了近四百名孩子。在當地成了遠名十里八鄉的“接生婆”。

解放後的六、七十年代,我國縣區醫衛部門對鄉村赤腳醫生陸續進行了短期業務培訓,其中就包括如何科學、衛生、安全接生,並免費配送每位鄉村赤腳醫生工作服、手套、藥箱等簡單接生用具。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張韓村,1950年出生的張同英,剛剛中學畢業就報名學醫,做起了赤腳醫生,和當時參加赤腳醫生培訓的許多女孩子一樣,都學習瞭如何接生。

如今,伴隨著她們的只有鄰里相傳的接生或者赤腳醫生的工作往事,但記憶不會褪色,一個感恩的民族和社會也不會忘記她們的付出。當她們老去,成為了故事中的“接生婆”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虔誠的敬仰和祝福。張同英和同住在張韓村的張長洲媳婦在一起。


29歲出嫁的張同英已經在當時的大隊公社做赤腳醫生12年,丈夫是村子裡的一位小學老師,姓韓,在當時算是一位文化人。張家和韓家的結合,就像他們的村莊名字叫張韓村一樣,巧合卻又不失愛情。兩人一生育兩女一子,幸福美滿!如今,張同英的雙手上滿是褶皺和皺紋還有老繭。張同英說,她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家裡還有五六畝田地,經常做農活。但就是這雙手,在附近十幾個村莊,張同英用三十多年的時間,接生了近四百個農村孩子。

1967年,剛剛中學畢業的張同英就報名學醫,做起了赤腳醫生。那時候,中學生的張同英算是學校裡的積極活躍學生,要報名學習醫學,也必須是共青團員才可以。張同英這些條件都具備,學習也很簡單,就是跟著公社衛生室的一位年長的鄉村醫生學習。如今,張同英身體已經日漸佝僂,一個人行走在村莊,略顯單薄。

張同英剛剛中學畢業就報名學醫,做起了赤腳醫生,和當時參加赤腳醫生培訓的許多女孩子一樣,都學習瞭如何接生。張同英同張五軍的媳婦和大女兒張玲鈺在一起。1999年1月2日,張同英接生了張五軍的大女兒玲鈺。張同英說,在村子裡,經常一家兩三代人都是自己接生的,這不足為奇。


張同英家裡的房牆內,一張雙胞胎的嬰兒宣傳畫貼在上面。簡陋的房屋內,張同英在整理衣物。一生沒有離開嬰兒,這是張同英最特殊的情感。

黃色的木質“接生箱”是當年的固鎮縣婦幼保健站免費給張同英這樣的鄉村“接生婆”配發的醫療器具工具箱。裡面通常裝著兩把止血鉗、一把手術剪刀、一個木製聽筒、一條繃帶還有兩個產包和兩根臍帶線。

張同英和91歲高齡的母親和父親在一起。住的不遠,經常走動看看,相互照顧。當年媽媽是極力反對張同英去接生和學醫的。媽媽說,“你自己還是一個姑娘,也沒有結婚和生娃,天天去給人家接生孩子,不像話”。但是張同英認為這是一件工作,是一件特別神聖和光榮的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在湖溝鎮大張莊,張同英碰到了當年替她接生過孩子的一個熟人。每次走在十里八村的鄉間小路上,張同英因為特殊的工作原因,都會被大家記得,尤其是中老年人。但是小孩認識她的越來越少了。

1998年,縣裡為張同英這樣的鄉村醫生統一配發了執業證書。隨著中國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一些鄉村赤腳醫生轉入公辦衛生院從醫,還有一些臨時編入村衛生室幫忙,大多數是轉行或者忙於農活,離開了這個行業。

張同英1991年接生的一位小女孩,剪剪。接生剪剪的記憶讓張同英特別深刻,因為那天晚上下著大雪,她一連跑了3家,最後後半夜才來到剪剪家,接生了她。

36年的行醫生涯裡,她接生了近四百名孩子。張同英同張五軍媳婦和女兒揮手告別,雖然住在同村,但是每次見到都特別客氣。

張同英和湖溝鎮大張莊的熟人聊天。她說,一個人遇到了熟人總會聊上幾句,農村人現在聊天串門的人越來越少了,老年人特別孤單,特別需要被認可。年輕人一般不喜歡和他們說話,他們需要被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