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劉德華《墨攻》VS郭富城《父子》

《墨攻》和《父子》票房和口碑都很不錯。似乎證明了非主流類型的影片也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誠意對觀眾原來還有吸引力。但想深一層,情況並不如表面般樂觀,評論方面的盲點及偏差尤其教人不安。

即以《墨攻》後段一場戲為例。當梁王﹙王志文﹚以為趙軍已撤兵,即急不及待責成守將牛子張﹙錢小豪﹚以叛亂罪名捉拿革離﹙劉德華﹚。同情革離的王子梁適﹙崔始源﹚故意令自己成為人質助革離逃出,再自行踱步回城。這時牛子張/觀眾明明聽見梁適高聲喊我回來了,仍下令弓箭手亂箭齊發,把梁適射殺於途中。

經典回顧:劉德華《墨攻》VS郭富城《父子》

這場戲該如何解讀?牛子張露出了他野心勃勃的陰謀家真面目,乘機剷除了梁王的繼任人,以便自己篡位奪權?抑或他的無能到了極點,完全意想不到此舉的危險,結果造成了誤殺?如答案屬前者的話,影片卻完全沒有伏筆,而且與其後的描寫格格不入,他面對梁適的屍身時臉上充滿悔意,最後壯烈犧牲亦以慢鏡突出其英雄感。若是後者的話,影片的戲劇邏輯便可謂兒戲到極點,因為完全沒半點兒命運嘲弄的意味。

經典回顧:劉德華《墨攻》VS郭富城《父子》

更大的問題,是影片竟容許﹙或不自覺地造成﹚這樣模稜兩可令人迷惑的詮釋。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導演對這場戲的處理完全失控,連基本的傳情達意的要求也未能達到。這容或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類似的情況,《墨攻》其實比比皆是。換言之,任何對「電影」作為藝術媒介有基本要求的評論,都不可能對影片這方面的嚴重缺失視而不見。

經典回顧:劉德華《墨攻》VS郭富城《父子》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正是如此。大家都被張之亮花上十年融資,鍥而不捨的毅力和誠意感動了,一切問題都可用大製作條件不足的理由輕輕解釋過去。殊不知《墨攻》的戰爭場面固然無法與珠玉在前者﹙如《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相比,更難以令人置信的,是小規模文戲場面的鏡頭調度也進退失據。影片不搞《英雄》、《無極》、《夜宴》等國產大片的華麗浮誇,改走寫實路線力求言之有物,無疑其志可嘉,但單憑誠意實不足以令人全盤肯定影片的成績。其對墨家「兼愛」、「非攻」學說的討論,層次尤其膚淺﹙如以革離以兼愛為理想卻無法愛自己最親愛的人來對他當頭棒喝﹚。

《父子》的反應又是另一回事。但殊途同歸的,是評論標準出現了極大的偏差。與張之亮力有不逮相反,譚家明蟄伏十七年後復出,對電影語言掌握的純熟不減當年。《父子》若純從拍攝或技巧的角度著眼,則幾乎每一場都是可向他的學生作示範的教材範本。譚家明對畫面細節和構圖的講究,鏡頭角度和燈光美術的一絲不苟,剪接的徐疾有致滴水不漏,在在有目共睹。這份電影形式上的精雕細琢,與主流港片的粗枝大葉或機靈乖巧大異其趣,拿下東京電影節的最佳藝術貢獻獎實至名歸。

經典回顧:劉德華《墨攻》VS郭富城《父子》

但問題是《父子》並非內容抽象的形式實驗,而是令不少熟悉譚家明舊作者意外的,迴歸傳統寫實的家庭倫理片。電影成敗的關鍵不在形式,而在寫人是否深刻立體,寫情是否絲絲入扣,乃至對人性的洞察、人生的透視及世情的瞭解的透徹程度。

很可惜,《父子》在這方面令人失望。王慶鏘曾指出,尾聲十多年後長大的兒子重返故鄉時,對昔日愛恨交纏的父親展現的憐憫,與他的年齡毫不相稱。其實在此之前,他在男童院裡先是一言不發,繼而狠狠咬下父親的耳朵一幕,也似是為文而造情,為求迅雷不及掩耳的動靜對比,而不理會是否與兒子貫穿全片的溫婉性格相悖﹙沒有細膩刻劃忍無可忍的過程,結果只會是突兀﹚。類似的概念化毛病全片可謂觸目皆是,郭富城演的父親便是一個單調之極的角色,他的賭徒/廚師身分未能與角色有機結合,為其性格提供較豐富的肌理。

經典回顧:劉德華《墨攻》VS郭富城《父子》

譚家明於片首開宗明義說希望觀眾不致陷入「傷感的沉溺」,而得到一份「清醒的感動」,無疑是一個不錯的理想。可惜如今形式的冷靜結合內容﹙寫人寫情﹚的疏離,卻難免使觀眾清醒有餘而感動不足。評論仍大多溢美之辭,除了被他那份形式完美主義的執著感動外,更多是被他那「王家衛的師父」的名氣所震懾,不少甚至拿王家衛的電影來穿鑿附會,人云亦云。其實評論一部電影,一分為二又有何難?吳天明評張藝謀和陳凱歌近年作品的一番話說得好:「導演最後比的是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和掌握功力,不是比構圖、色彩、手法,那些只是手段,他們把手段當了內容,這是電影的迷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