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由賣谷改為賣大米 糧食生產“品牌+市場”悄然轉型

種糧大戶由賣谷改為賣大米 糧食生產“品牌+市場”悄然轉型

這幾天,蘭亭街道黃賢村的種糧大戶茹國民格外忙碌,割完稻子的他並沒有像往年那樣閒下來等著糧食入庫,而是將大米加工包裝後四處吆喝,賣起了自家的大米。朋友圈裡吆喝,親戚朋友介紹,反正各種人脈都用起來了。茹國民告訴記者,一方面由於今年國家的晚稻收購價格低於往年,賣給國家利潤比以前要少不少,另外自己種的大米品質並不差,嘉豐優2號、中嘉8號,這些都是優良品種,吃起來口感好,市場上也受歡迎。

我區水稻產業格局正迎來深刻的變化。據瞭解,目前柯橋區不少種糧大戶都和茹國民一樣,看到百姓“既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的大米消費需求,通過種植優質稻,創立大米品牌,放棄國家保障性收購,走優質化、品牌化的市場化道路。

種糧大戶由賣谷改為賣大米 糧食生產“品牌+市場”悄然轉型

由賣谷到賣米,種糧大戶試水市場

茹國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在柯橋、市區等地承包了700畝地,今年的晚稻收購價格是每斤1.33元,以前是每斤1.55元,跌了0.22元,這樣一來他種700畝地的利潤比原來要減少10多萬元。這一形勢下,茹國民開始想辦法增收。他將大米中的優良品種包裝後出售,賣給朋友、周邊的企業,每斤能賣2元至6元。茹國民說,今年賣3萬斤應該沒有問題。不過,今年他晚稻產量共有84萬斤,其餘大部分還是賣給國家。

平水鎮種糧大戶祝建寧、祝譯棟父子倆剛剛花16萬元購置了大米後處理設備,忙著將自己收割的稻穀加工成大米,然後包裝出售。同時,這臺大米後處理設備也吸引了周邊以及其他鄉鎮的種糧戶前來加工。祝譯棟說:“今年有8萬斤大米打算包裝後自己出售,目前已經賣出1萬多斤,算是小試牛刀,看看市場反應如何,接下來打算申請大米品牌,品牌名稱已經在醞釀之中。”

福全街道種糧大戶趙海港今年也嘗試著自己銷售大米。他對記者說:“今年賣得不多,但已經申報了八島湖無公害優質大米與屓石湖優質大米兩個品牌,想等品牌下來以後再逐步打開市場。”為了應對糧價下跌的局面,他還開展了稻蝦輪作、稻鴨共育的方式,提高畝產效益。

優質大米一斤賣20元,種糧食有了賺頭

不同於一些種糧大戶剛剛起步打品牌,在平水和富盛承包土地的王龍虎、王樑父子喝到了大米品牌化的頭口水。在三年前就開始了品牌化大米銷售之路,如今經營得不錯,種植的大米全部自己銷售,不再賣給國家。

前年,父子倆銷售大米190噸,去年銷售大米300噸。王樑在市區和富盛開設了兩個門店,生意一直不錯。銷售價格每斤3元至10元不等。另外,王樑還和不少企業掛鉤,長期為企業食堂供應大米。去年,大米銷售額達358萬元,利潤在50萬元左右。王樑作為新一代農民,收入遠超一般白領。除了打開銷售,王樑還注重品牌培養,經過多年培育,今年他的稻米“紹嘉”牌“嘉豐優2號”獲得2018浙江好稻米——“最好吃稻米”稱號。

蘭亭街道黃賢村種糧戶閭品質地裡的稻米,“身價”格外高——這位種糧大戶的大米,每斤售價高達20元。原來,閭品質走的是優質優品之路。和傳統糧食種植方式有所不同,閭品質對土地質量進行改善,種植用的是日本引進的技術,給稻施的肥則是酵素有機肥。閭品質背後的“軍師”是他的表弟夏良根,夏良根長期在日本生活,近幾年從日本回國發展農業。閭品質負責具體種植,夏良根則負責技術和營銷,他們已經註冊了“良根”大米品牌,大米營銷是為客戶提前定製模式,固定供應給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高級餐廳。

市場化的核心是客戶認同。閭品質的大米之所以每斤能賣到20元,關鍵是口感好,消費者喜歡。閭品質介紹,大米口感之所以好,主要是用到了一種令大多數農民感到陌生的酵素肥,這種酵素肥以竹粉為原料,同樣的稻穀品種,用這種有機肥種植出來的稻米口感比化肥種植的要好得多。夏良根告訴記者,在種植之前,要先對土壤進行改良,在土壤中加入特製的竹粉竹炭生物活性肥,其富含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相當於給土壤“喝酸奶”。在水稻生長的各個階段中按比例施葉面肥,並大幅減少農藥使用量。這樣種植的水稻免疫力增強,根系長得更加健壯,不易倒伏,不易感染病蟲害,稻米也更加晶瑩剔透,口感更好。

打造統一區域品牌

國內糧食高產,本國糧倉滿盈,但糧食進口卻依然增加。農業專家柯橋區農校的壽紹賢告訴記者,國家糧價從去年開始下跌,主要還是因為國外的糧食價格比國內的低,所以進口糧食開始增多,向國際接軌。現在種糧大戶面臨著農資成本高,土地流轉成本高、規模效益小等困境。在目前形勢下,種糧戶要適度控制規模,國家補貼精準外,還要將農產品品牌化,做出自己的特色。

“可以學學現在熱門的直播,進行農產品生產過程直播。從插秧到施肥、收割,今天干了什麼,施了什麼肥,這些關鍵環節農戶都可以利用微信向老百姓進行直播。肥料、農藥使用情況老百姓最關心,如果地理位置好,周邊環境美放上去則更有吸引力。”壽紹賢說。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柯橋水稻品種結構已從高產型向好吃味香的優質型轉變,許多種糧大戶都各自開始創立品牌,這是好事。但往後發展,各個品牌之間會產生競爭,互相壓價,可以借鑑日本農業協會的模式,一個區域打響一個品牌,統一購買農資,註冊品牌,抱團發展才能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