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周航:如果當時創業的我,遇到現在做投資人的我,那有多好

20餘年來,周航的人生圍繞著改變、試錯和覆盤。

1994年,周航和哥哥創辦了「天創數碼集團」,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專業視聽和服務集團之一。

2010年,中國互聯網元年窗口,周航創立了網約車平臺「易到用車」。幾乎同期,大洋彼岸,Uber在舊金山上線。對於習慣了“Copy to China”模式的我們,易到或許是少有的國內原創。

易到的先發優勢並沒有持續,之後也經歷了很多變數。2017年,暫時離開“創業者”身份的周航加入了順為資本,擔任投資合夥人。

從傳統行業到互聯網,從創業者到投資人,周航經歷了行業的跨越和身份的轉型,對於自己、對於創業的理解也在發生變化。

2018年,周航出版了新書《重新理解創業》,梳理自己20多年創業、企業管理方面的思考,覆盤自己過往的經驗教訓。

從創業到投資,周航的思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作為投資人,他又如何?面對未來,他又如何重新理解創業?面對未來,他有怎樣的規劃?

圍繞這些問題,36氪對周航進行了專訪,探討他對創業、投資、未來的思考,整理如下:

36氪专访|周航:如果当时创业的我,遇到现在做投资人的我,那有多好

歸零 —— 從創業者到投資人

決定離開易到時,周航收到不少機構的邀約,選擇順為是出於對雷軍的欣賞和學習。

2016年,易到連生變數,處在創業陰霾期的周航找到了雷軍。彼時,小米也剛歷經連續幾個季度銷量下滑的低谷,卻在之後攜新產品和智能生態鏈“強勢迴歸”。雷軍走出低谷的過程給了航叔觸動,他想去學習學習。

從企業家轉型投資人,看上去像是個自然而然的事兒。其實,不是創過業的人做投資就能得心應手,思維和做事方式都需要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歸零”心態。

剛做投資時,周航也曾陷入誤區:基於過往的創業經歷看項目,往往會聚焦在問題上,而因此習慣性否定。心態歸零後,他不再追求“確定性強的”、“完美的”項目。投資的價值正在於其不確定性,只要機會足夠大,沒有什麼風險是不能承受的。

如今,作為投資人,最大的挑戰則是如何在繁雜的項目中做判斷。

周航說:“做投資人的時候每天都在糾結和鬥爭——對於風險會恐懼,對於機會又會貪婪。這個過程中,我要不斷抽離出來,問自己:此時的糾結到底是出於什麼?如此往復,方才能理性決斷。”

雖然做了20多年的創業老兵,但是在投資領域,周航認為自己還是個學生。他想用至少十年的時間去轉型,學習做一個卓越的投資人,在項目中構建屬於自己的投資判斷認知框架,去看穿機會背後的問題,還有問題背後的機會。

共贏 —— 做“陪伴型”的投資人

轉型一年多了,周航時常會感慨:“如果當年創業時的我能有一個現在的我陪伴,那該多好啊。”

創業時期的他,面對危機和壓力時往往都自己來扛,也曾因此錯失外界的支持和資源。

現在,站在投資人的角色上,周航希望能夠成為別人創業途中的“陪伴者”。他說:“創業是孤獨的,創業者都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我希望他們能夠向我展示自己的軟弱,陪他們度過這些坎兒。也許我並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我一定可以告訴他們什麼是錯的,用我的經驗去幫助他們。”

做到“陪伴型”的投資人,關鍵則是贏得創業者的信任,讓他們認識到創業者和投資人間的關係是“共贏”而並非“博弈”。

周航告訴36氪:一般創業者和投資人間的關係會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投資人面對明星創業者好比男孩追女孩,想展示機構優秀的資源和實力獲取“芳心”;投資成功,則進入第二階段,投資人心態變得擔憂而焦慮,會害怕被欺騙;接著如果公司進展不順或者出現其他併購等情況,則進入“博弈”階段,處理得當則其樂融融,不當就會陷入雙方勾心鬥角。

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要做到兩件事:一是溝通真誠、透明二是在合適的時間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不要干涉內部業務的運行——“投資人不會比身在其中的創業者更懂公司的業務,可以表達自己很擔心公司現在的情況,但不要盲目地指揮創業者‘你要這樣做,那樣做’。”

基於“陪伴型”投資人這一定位,周航聚焦在早期投資領域,他認為,創業初期的企業更需要持續不斷的交流和引導。

看穿 —— 產業終局著眼,小切口入手

2018年遇上資本寒冬,關於機構募資難、企業融資荒的聲音不斷。在周航看來,現在的“遇冷”是因為之前市場“太熱”。

這些年,各式各樣的“風口”不斷湧現,從O2O、共享再到AI、區塊鏈,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迎“風”而上。然而,追隨表面的趨勢容易,看穿其核心才是關鍵。

那麼如何“看穿”呢?周航認為應當去思考每個產業的終局是什麼,再從此倒推現在的切口和發展策略。

以今日頭條為例,早年這個公司融資並不順利,當時很多投資機構認為它就是普通的新聞聚合應用,和其他門戶的移動新聞客戶端相比,既不掌握資訊來源,又不具備創作能力,因而紛紛放棄。如果看穿本質,則會明白今日頭條背後有著精準推送的算法和機制,構建了信息找人的全新模式,而新聞聚合只是一個小切入點。

從產業終局大處著眼,而入手則要選擇獨特的小切口。

許多創業公司追求傾向於從解決一個領域的宏大問題入手,套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雲計算、大數據等概念。然而,在人少、錢少、資源少的情況下,這種概念先行策略並不可取。

周航提到:創業要立足於真實的問題上。然而,真實的問題並不一定是長線持續存在的剛需點。因此,創業公司不僅找到大眾的、普遍的、強烈的需求,更要探究需求背後的本質。

關於需求的本質,我們同樣可以看今日頭條,如果簡單理解它是滿足人們瞭解天下大事的目的,那則看不到它和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的不同。實際上,今日頭條的用戶日平均使用時長在70分鐘左右,以打發時間為主,這或許才是其需求本質。

時代發展,技術日新月異,然而創業的內核卻不曾改變:抓住需求本質,著眼未來終局,從小切口入局,同時與當下大時代和趨勢同頻,在什麼時代都能產生機遇。

做慢 —— 立足未來思考當下

無論是對於創投還是人生,周航都把事情放在更長維度思考。

對於投資,他不希望只關注短期的估值、銷售額等等,而是要看這個公司是否可以在某一維度上通過不斷的投入產生持續的能力增長,繼而形成可持續性的能力壁壘,“懷揣十年之心,把自己放在足夠長的跑道中陪伴企業成長“。

對於人生,經歷過高峰和低谷、轉折和反思,周航現在對於時間感這件事兒已經沒有什麼焦慮:“從前,很多人喜歡把人生活成三段論,20多歲讀書,30多歲創業,40多歲開始享受人生。但如果我可以活120年,人生拉長,目標也就拉長,短期得失都顯得不那麼重要,即便是四、五十歲後創業都有可能,我可以一生都以創造者的心態生活。

在書的結語,周航分享了三句話:“to refresh myself, rethink the world, and rebuild a new business.” 面對未來,周航會用自己投資的所見所思對前期形成的認知進行打磨和迭代,將“重新理解創業”作為一生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