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里“變形記”裡,我們發現了這三件大事!


從阿里“變形記”裡,我們發現了這三件大事!


週一,阿里組織結構大調整的消息瞬間刷屏,同時CEO張勇的公開信也被媒體瘋狂轉載。

作為國內互聯網和科技領域的“巨無霸”,阿里的一舉一動都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更對整個互聯網和科技圈帶來深遠的影響。

與之前騰訊的大調整一樣,阿里此次的“變形記”同樣值得關注和揣摩,其中自然蘊含著深意。

同時,此次是馬雲宣佈即將退休後,首次由張勇出面宣佈重大事件,其用意非常明顯。

並且,調整中還由兩位80後高管(吳澤明和陳麗娟)擔任重要的職責,也說明阿里內部人才的新陳代謝已經初步完成。


從阿里“變形記”裡,我們發現了這三件大事!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 張勇

而且,雙11剛過沒多久,就宣佈組織結構調整,更顯現出其重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AI報道(ID:AI-Reporting)則從阿里此次的大事件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內涵。

從雲計算到AI

阿里雲從不被看好,到如今牢牢掌握國內市場頭把交椅,已經展現出勵精圖治的成果。

而此次阿里將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並非簡單的概念升級,而是質的飛躍。

雲計算,不僅僅是簡單的產品或服務,更開創了分佈式計算和存儲的先河,早已成為互聯網和科技領域無法或缺的基礎設施。


從阿里“變形記”裡,我們發現了這三件大事!


正是依託阿里雲在背後的支撐,阿里淘寶和天貓兩大電商平臺才能經受雙11嚴酷的考驗,也促使天貓獲得了2135億成交額的新記錄。

不僅如此,阿里雲同時還在為阿里其他的產品和平臺提供支持,並向更多第三方用戶開放,據悉其2017年的營收已超百億元。

通過雲計算所提供的靈活、便捷和低成本等特點,不僅為阿里,也為中國互聯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雲計算也為大數據、AI搭建了強大的基礎設施,助力數據的挖掘、分析,為AI提供“槍支彈藥”,推動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的不斷深入發展。

正如馬雲所提出的“DT時代”一樣,數據依然是重中之重。

從雲計算到AI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如何利用好數據,將數據的價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AI報道(ID:AI-Reporting)認為,阿里此次針對阿里雲事業群的升級,其最大目的仍然圍繞數據,正是在數據的推動下,AI才能越走越遠、越來越強大。

低調的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

與大名鼎鼎的iDST(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相比,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阿里AI Labs)就顯得低調不少,甚至有些神秘。

另一方面,它也一度被人用“雞肋”來形容。


從阿里“變形記”裡,我們發現了這三件大事!


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在2016年低調成立,儘管面向AI研發,但主要產品卻是智能音箱,因此引來不少非議。

畢竟在人們印象中高大上的AI,提到應用必然是機器人、自動駕駛之類,智能音箱顯得有點不上臺面。

其實,對標亞馬遜Echo的天貓精靈,從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之間,銷量已累計超過500萬臺。其中天貓精靈X1是全球銷量最大的中文智能音箱產品。

可以說是,繼承天貓盒子之後,又一熱門終端產品。

從數據的角度來說,天貓精靈也是一個全新的數據入口,更是AI落地的終端。

因此,其意義同樣不可小窺。

而且,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產品已向AliGenie硬件開放平臺、行動機器人進行拓展,


從阿里“變形記”裡,我們發現了這三件大事!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 陳麗娟(淺雪)

同樣低調的創始人陳麗娟(淺雪),只有從資料上才能發現,她是淘寶網第一代產品經理、淘寶網產品團隊總負責人、阿里旗下購物比價網站一淘網總經理、阿里巴巴智能生活總經理、阿里巴巴IoT創建人。

因此,她完全算得上是阿里的老資格,並且見證了阿里從電商產品向智能產品,乃至IoT過渡的全過程,能力也不可小視。

此外,此前阿里人工智能研究院背靠達摩院,主打的就是機器智能、數據計算、機器人、金融科技及X實驗室等尖端領域。

在此次調整中,阿里人工智能研究院將進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陳麗娟也將直接向張勇彙報,由此回到阿里內部體系中,其所肩負的重任不言而喻。

因此,AI報道(ID:AI-Reporting)猜測,通過天貓精靈的研發和應用,阿里勢必已獲取了大量的基礎用戶數據,無疑將有助於推動更高階AI產品的研發。

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的本質

張勇在公開信中寫道:“要打造阿里商業操作系統,賦能商家,實現‘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我們就要面向未來,不斷升級我們的組織設計和組織能力。”

這是繼雙11後,張勇第二次提到“阿里商業操作系統”這一關鍵詞。

由此可知,阿里對於整個“商業操作系統”寄予厚望,並將嘗試全新的商業模式。


從阿里“變形記”裡,我們發現了這三件大事!


AI報道(ID:AI-Reporting)認為,之所以稱之為“操作系統”,它就猶如一個大平臺或者生態,將涵蓋大量不同的應用。

而以微軟為例,它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平臺公司,同時也自稱是一家To B的企業。

阿里此處提到的“商業”也代表了To B的發展方向,即該平臺上的應用都面向企業級用戶。

就像阿里雲一樣,在滿足自身需要之後,阿里很可能將旗下的各種應用開放出來,與更多合作伙伴和用戶一起分享,共同打造一個類似蘋果APP Store或者安卓電子市場一樣的商用AI應用平臺。

相信在該平臺上,除了傳統的互聯網工具之外,肯定會包含阿里的大量AI應用,例如AI設計師“魯班”、智能運營機器人“天巡”、數據中心AI調度管“達靈”等網紅級應用,以及圖像搜索、語音自學習、機器翻譯等前沿技術成果。

馬化騰曾表示,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

騰訊在之前的組織結構調整中,也將產業互聯網視作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

其實,產業互聯網就是To B的另一種說法。

所以,阿里與騰訊顯然所見略同了。

不禁讓人越發深信To B業務將成為未來國內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但是,與騰訊不同的是,阿里一直是一家To B的公司。

自創立之初開始,阿里通過企業IT後臺、物流、金融等方面To B端的建設,孵化出了阿里雲(IT後臺)、菜鳥(物流)、金融支付(螞蟻金服)等基礎設施。

未來,在這一基礎上,阿里勢必加大針對AI應用和技術的研發,用技術賦能商家的目的。

那麼,數據+AI+平臺,緊握這三大法寶的阿里,如何打好To B這張牌呢?

也許這才是互聯網下半場真正的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