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春季裡麼就到了這迎春花兒開迎春花兒開

年輕輕的咯女兒家呀踩呀麼踩青來呀。。。

唱著流傳遍中國西北地區的民歌,在人人會唱“花兒”,人人改編“花兒”的地方,我們漫步在西北甘肅省的街頭。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聽說在甘肅省裡有一群充滿神秘色彩的少數民族群體:他們大多沒有本族語言,但都兼通漢語...

他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他們如同泥縫中倔強生存的小花兒,在沒有肥沃土壤裡仍將微笑定格在忘憂的生命中!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他們是居住在河州(今臨夏)的東鄉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叫“東鄉族”!

今天初食網中國特產篇走進東鄉族,一段歷史悠久,飽含濃郁文化色彩的傳說就此打開~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東鄉族是14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東鄉族自稱“撒爾塔”(Sarta),是以撒爾塔人為主,融合當地回族、漢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逐漸融合而成。東鄉族人口515000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在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東鄉族的祖先來自西域。據說,早在六七百年前,就有40個曬黑古杜卜(傳教者)到河州傳教,其中有13人定居於東鄉,其首領哈木則就是在該地定居的,東鄉的那勒晃、灑勒、石拉提等地,都是他們的後裔定居的地方。

帶著神秘色彩的東鄉族,在民間流傳著多個有關祖先的故事。或真或假,也許我們無從去考究,但是這個民族帶給我們的文化產物卻非常令人神往。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美麗的東鄉族姑娘

東鄉族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子寬大,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腳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他們把這種繡花裙子叫“過美”。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髮髻上插飾物,胸前一般都佩帶銀飾。

少女和新媳婦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結婚一兩年後的婦女和中年婦女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

風土民俗產物

吃平秋

“吃平夥”為是東鄉族古老的傳統習俗,多在農閒季節或陰雨天。準確地說,“吃平夥”就是吃“東鄉全羊宴”,大家一起搭夥吃手抓。

在東鄉族“吃平夥”的過程中,鍋裡的羊肉、碗裡的發子、炕桌上的油香在整個庭院裡飄馨溢香,大有其樂陶陶、不知我何的神韻。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東鄉貢羊

傳說昔日的皇庭美食,如今也能同天下共享。更讓馬爸爸、東哥這些互聯網大佬都讚賞有加的極品羊宴。

據悉,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東鄉羊就已經是供給帝王的貢品,更遑論明代史籍中明確記載的“貢湯羊87只”,足可見,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東鄉羊,都是高規格的宴請食材,這也是“東鄉貢羊”的由來。

初食情懷篇:走進甘肅東鄉族,尋覓遺落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吃貢羊,就要來東鄉

東鄉人講究禮節,尊敬老人,熱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請到炕上,沏上冰糖桂圓三香茶,端上脆酥香甜的油香、饊子、油果,美味可口的手抓羊肉。

這一份東鄉族的大禮,就讓我送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