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了逝世了,享年77歲。

如果這個名字對你來說還有些陌生,不如從電影《末代皇帝》來了解他。

唯一一部在故宮,且進入太和殿取景的電影


  • 目前唯一一部斬獲奧斯卡九項大獎的關於中國的電影
  • 動用了2000餘人剃了頭當群眾演員


在中國上映時,這部電影被剪掉了一部分露骨鏡頭。導演事後每每提起,還都心有芥蒂,但這並不能影響《末代皇帝》成為傳奇般的經典。

獎項的成功已前無古人,關於影片的種種“內幕”,更是後無來者。


1

《末代皇帝》牛在哪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末代皇帝》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九項大獎。

最終,九項提名全部獲獎。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尊龍與陳沖擔任最佳紀錄短片頒獎嘉賓

而單單跑到故宮裡拍戲這點,就是現在的導演們想都別想的事。

1986年,文化部就頒發了針對影視劇的文物保護相關規定,“國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室內禁止一切拍攝”。

故宮的最後一部“作品”,就是《末代皇帝》。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末代皇帝》海報(美國版)

末代皇帝代表一個時代的完結,這部電影本身,也凝集了如今再難達到的全方位極致。

  • 拍攝佈景


電影在籌備期間,用了數個月搭建場景,設計殿內內飾。

但最經典的,要屬登基大典那一場。

由於此前太和殿已遭受了太多損傷,一開始《末代皇帝》的劇組沒拿到進入大殿拍攝的許可。

幾番周折後貝託魯奇才和管理部門達成一致:

只讓一人進殿,只拿一臺設備,在沒有燈光輔助的條件下拍攝。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攝影師 Vittorio Storaro 接受採訪,回憶影片拍攝細節 / 《Making the Last Emperor》

經典就此被定格在熒幕中。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當時恰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但因為電影攝製組拿到了優先權,女王都沒參觀上紫禁城。

保護文物的同時,劇組竭盡全力讓電影效果接近真實,導演貝託魯奇也額外搭建了很多場景。

  • 參演人員


為了刻畫最真實的歷史,貝託魯奇讓工作人員滿京城尋找有“古老氣質”的演員。

同樣是登基大典這場戲,導演找來2000名器宇軒昂的解放軍當群眾演員,給每個人都剃了光頭,戴上假髮和辮子。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登基儀式裡的藏僧都是真正的藏僧。

因不可近女色,導演就從好萊塢調來了10個男化妝師為藏僧化妝。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來源:老梁看電視:奧斯卡獲獎影片 《末代皇帝》賞析

貝託魯奇不是沒見過大場面。

但登基大典這場戲實在非同一般。他還是在開拍前躲進了自己的房車裡,灌了兩口威士忌,壯了壯膽。

這部重磅的電影中也有觀眾熟悉的面孔客串。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表演藝術家英若誠,在《末代皇帝》中扮演了撫順戰犯管理所所長的角色。

宣讀“特赦書”的那一幕,現實中真正的所長,金源,就站在英若誠旁邊。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話筒左側的是英若誠,右側的是金源

導演陳凱歌,當年在電影中也扮演了侍衛首領的角色。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 電影配樂


對後來人而言,《末代皇帝》的一切,都早已是不可複製的經典。

坂本龍一、大衛·拜恩、蘇聰也因為這部電影,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原始音樂獎。

坂本龍一30年在英國倫敦著名的阿比路2號錄音棚前為《末代皇帝》配樂錄音的畫面

有網友提問:如何評價《末代皇帝》裡的配樂?

知乎網友 @時間之外 的高贊回答是:

“這樣的音樂我沒有資格評論。我只知道每一次音樂響起時我會落淚,會渾身起雞皮疙瘩,會想起文秀逃離時候的那場雨,和溥儀怎麼都打不開的那扇門……”

二胡、古箏、琵琶等等東方樂器,和西方管絃樂交織在一起,訴盡了溥儀悲涼的一生:

所有的人你都追不上,所有的門你都打不開。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三十年前的坂本龍一,原本只是《末代皇帝》的演員。

在長春拍攝溥儀在偽滿洲國“登基”的一幕時,貝託魯奇覺得,這一幕必須有現場配樂,他找上了坂本龍一製作這一幕的配樂。

坂本龍一後來在自述中說,在此之前,他從沒想過要去給電影製作配樂。雖然他對民樂頗有興趣,但對中國風的曲子可謂一竅不通。只是導演要求,他無法推辭。

但他嚮導演要求:必須有一臺鋼琴才能寫。

劇組輾轉借來了一臺鋼琴,只是一路顛簸加上原本就沒有妥善保存,鋼琴走音走得厲害。

坂本龍一說:“我作曲時,幾乎是憑想象寫的。


電影殺青半年後,坂本龍一在紐約接到一位製片人的電話:“龍一,幫《末代皇帝》製作配樂。”

這一次,他要負責的,是整部電影的配樂。

他問貝託魯奇,你想要什麼樣的音樂?

貝託魯奇告訴他,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故事雖然發生在中國,但這還是一部歐洲的電影,一部現代的電影,我希望你能製作出這樣感覺的配樂。

坂本龍一有了大概想法:用西方的管絃樂,大量加入中國風元素來表現。

他從頭開始學中國音樂,邊學邊寫邊找人錄音,再和製作組反反覆覆地溝通,幾乎每天熬夜。

《末代皇帝》於他而言,是“意外之喜”,他成了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日本人。

對觀眾而言,則是再也無法替代的經典之作。


2

命運自有安排

影片的最後一幕,溥儀的命運塵埃落定。他買票進入故宮。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在大殿裡,一個小男孩阻止溥儀往龍椅上去:

“站住,你不許上去!我住在這兒,我是這兒門衛的兒子。”

“過去我也住這裡,那兒就是我坐的地方。”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你是誰?”

“我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你用什麼證明?”

溥儀走向龍椅,笑著從下面拿出蟈蟈籠子。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溥儀進故宮,從椅子下拿出蟈蟈 /《末代皇帝》截圖

那是他小時候留下的。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導演貝託魯奇說,他所有的電影主題都是一樣的,就是在講“人永遠是歷史的人質”。

這是他所有電影的精神內核,末代皇帝也是講了這樣的故事。

貝託魯奇的一生,也分明詮釋了什麼是“命運自有安排”。

15歲開始寫作;20歲輟學,出版第一本詩集。

沒過多久,遇上了意大利導演帕索里尼後,貝託魯奇就對電影產生了極大興趣,他成了帕索里尼的助手。

他像是天生就要做電影的人,不必花太長時間,就嶄露頭角。

1962年,貝託魯奇順利出師,拍出《死神》,廣受好評。

這一年,他只有21歲。

兩年後,他個人備受稱讚的作品《革命前夕》問世。

激情、革命、愛情……理性與現實的掙扎無望,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痕跡。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還有那部《巴黎的最後探戈》,由“教父”馬龍·白蘭度主演,也成了全球經濟不景氣大背景下,意大利電影新生存方式的一大實證。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巴黎的最後探戈》 / 豆瓣電影

50年裡,貝託魯奇導演過21部作品。

作品數量雖不多,卻幾乎每一部都拿得出手——評分最高的《末代皇帝》,橫掃9項奧斯卡大獎;評價最低的作品,也在6分以上。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的電影,即使被刪掉暴露鏡頭,但中國再也拍不出


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 / 視覺中國

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75週年,貝託魯奇拿到了一座特別的紀念金獅獎。

在上臺領獎時他說:

“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只有21歲,45年過去了,我還坐在這裡。對我來說,這個獎不僅僅是肯定我個人,它屬於意大利。”

末了,他還補了一句:“如果可以,我希望繼續做導演,直到我生命的盡頭。”

在貝托里奇的理解中,年華逝去如流水,一生倏忽而過,再回首似乎又回到最初的時光。

於他而言,大概也想把人生匆匆幾十年,都存留於這光影之中吧。

如今,曾在貝託魯奇作品中客串的演員也成了大導演。

所謂的歲月不饒人,或是貝託魯奇希望的“做導演到生命盡頭”,似乎也有了另一種理解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