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害蟲“紅頭囊螟”為害葉片,做好防治工作是關鍵


荔枝新害蟲“紅頭囊螟”為害葉片,做好防治工作是關鍵

荔枝紅頭蠹螟又名紅頭蟲,是為害荔枝的一種新害蟲。該蟲以幼蟲吐絲綴葉匿於其中,取食葉肉,使葉片乾枯、穿孔、缺刻,光合作用面積減少,嚴重削弱樹勢而影響產量。在管理不善,通透性差的老果園,發生特別嚴重。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黃褐色,中型蛾子,翅黃褐色,在中部位置由前緣到後緣有兩條黑白相間的斜紋,翅端部有一深褐色斜紋。

卵:卵塊為長條形,卵呈紡錘形,白黃色。

幼蟲:除1齡幼蟲頭部黑色外,其餘各齡幼蟲頭部均為紅色。

蛹:蛹長13-15毫米,呈紅褐色。

二、生活史及習性

紅頭囊螟每年發生5代。第1-2代發生量少,第3代數量增加,第4-5代發生量大,第4代和第5代為害荔枝秋梢。

成蟲:成蟲靜止於葉片上,晚上即行交配,每雌產卵1-3塊,每塊63-126粒。

卵:產於樹冠葉片上,初呈黃白色,中期黃褐色,後期黑褐色。

幼蟲::多在早上8~10時孵化。初孵幼蟲脫殼後即四散爬行或吐絲下垂,轉移取食,吐絲綴合兩片葉子成為蟲苞,藏匿其中,取食葉肉。幼蟲有趨光性和趨綠性,專門選擇新梢下部已成熟的葉片進行為害。葉片被害後造成乾枯、穿孔、缺刻。

蛹::老熟幼蟲在蟲苞內吐絲作繭化蛹,蛹期均在蟲苞內度過。

三、防治方法

加強管理,不偏施氮肥,注意修剪,保持樹冠通透性良好。秋梢期測準第四、五代低齡幼蟲期施藥,保護秋梢。

可選用以下藥劑:90%敵百蟲1:800倍;25%殺蟲雙1:300倍;30%百殺威1:1500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