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貿區:開放創新,多點開花(下)

【改革的目的在於摸索出一套適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而自貿區“對標國際先進經貿體制”的改革本質上就是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手段】

□ 陳波

“三駕馬車”齊頭並進

1.天津自貿區。天津自貿區是中國北方首個自貿試驗區。截至2018年5月,90項改革任務、175項制度創新舉措基本完成,累計新增市場主體4.5萬戶,是自貿試驗區設立前的2倍,註冊資本超過1.6萬億元。據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統計,2017年,天津自貿區三個片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6億元,增長11.4%;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增長12.1%;外貿進出口總額2560億元,增長32.8%。在全市1%的面積上,創造了全市12%的地區生產總值、10%的一般預算收入、四分之一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和三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額,取得階段性成果,總體達到預期目標。

審批效率大大提高,是天津自貿區全力實施“放管服”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成果。在全國率先實施“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後,天津自貿區又將涉稅事項納入聯合審批,將負面清單以外的外資企業備案與企業設立合併受理,實現了企業設立“一照一碼一章一票一備案”一天辦結。據瞭解,天津自貿區三個片區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行政審批機構,承接了239項市級審批和服務事項,建立了綜合受理單一窗口。

與上海自貿區一樣,天津自貿區的改革攻堅戰之一就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使貿易投融資更加便利高效。到2018年上半年(即天津自貿區成立三週年),自貿區內企業開展全口徑跨境融資累計借用外債17.4億美元,跨境人民幣外債簽約總額超過200億元,發放境外人民幣貸款150億元。資金使用效率不斷提升,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結算量近300億元,跨國公司外幣資金集中運營幫助企業提高平均資金週轉率達50%以上;取消A類企業貿易收入待核查管理、外匯資本金和外債資金實行意願結匯,使企業資金週轉效率最高提升近90%;區內銀行為境外機構辦理外匯衍生品交易,更好地滿足了市場主體規避匯率風險和套期保值需求。同時,將金融創新與“放管服”改革措施有機結合,實施了外匯業務“一站式”綜合服務、企業開戶“綠色通道”、金融集成電路(IC)卡“一卡通”服務等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

天津自貿區的一大特色是其發達的平行貿易進口車業務。在天津自貿區系列創新政策的加持下,2017年天津汽車平行進口12萬輛,佔到全國近80%;保稅區汽車平行進口6.15萬輛,同比增長68%,佔天津51%,佔全國39%。天津自貿試驗區汽車平行進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已經打破中規車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有效促進合理價格的市場迴歸,消費者得到實惠。

2.福建自貿區。福建自貿區按照《深改方案》的要求,一方面加強在貿易、投資、監管和金融服務方面的便利化和國際化,另一方面也不斷加強自身對臺海經濟一體化以及“一帶一路”的貢獻。

截至2018年5月,福建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確定186項重點試驗任務已落實97.8%。先後推出創新舉措310項,其中對臺先行先試71項,全國首創106項,110項創新成果在全省複製推廣。區內新增企業7.1萬戶、註冊資本1.6萬億元,是掛牌前歷年總和的4.6倍和7.1倍。新增外資企業3442戶、合同外資244.9億美元,是掛牌前歷年總和的3倍和3.2倍。新增臺資企業2041家,合同臺資58.7億美元,分別佔全省的56.2%和61%。

福建自貿區的平潭片區是臺商最為集中的區域,平潭片區在建築、旅遊、教育、醫療等多個行業率先採認臺灣從業資格,建立臺胞參保直通車,上線“臺陸通”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啟動臺企臺胞徵信查詢試點工作,越來越多的臺胞選擇將此作為自己在大陸創業就業的新座標。截至2018年5月,平潭片區備案在冊的臺灣建築師共31人,已有7名臺籍醫師在區內註冊開展執業活動,另有122名臺灣導遊領隊可在區內執業。平潭臺灣創業園已入駐的447家企業中,臺資企業佔50%左右。

廈門自貿片區擁有福建自貿區最為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優勢。2017至18年5月,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公司沙特阿美、全球物流10強法國碩達、世界石化行業龍頭企業荷蘭皇家殼牌集團3家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相繼落戶片區,為區內產業發展增添後勁。2015年8月16日,首列中歐(廈門)班列從廈門片區海滄園區出發,經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直達波蘭羅茲,全程1.2萬多公里,運行時間14天;2016年4月,班列通過海鐵聯運延伸至臺灣,開通為企業量身打造的中歐(廈門)班列“冠捷”專列;2017年8月,首批越南貨物通過海鐵聯運方式搭乘該班列,運往德國漢堡及波蘭波茲南,班列成功連接“一帶”與“一路”。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福州持續擴大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雙向投資,加強“一帶一路”貿易往來,橋頭堡作用凸顯。福州自貿片區在加強“一帶一路”對外交流合作方面功不可沒。至2018年5月,福州片區共引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項目備案558項,合同外資總額36.35億美元;共核准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31項,協議投資總額13億美元,比增717%。此外,福州自貿片區建設的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已發展境內外會員198家、交易商2550家,現貨交易額超8億元,成為加強與東盟各國和地區間務實合作,成為推動雙方海洋經濟加快發展的強力引擎。

3.廣東自貿區。除上海自貿區外,經濟基礎最好,開放優勢最大的莫過於廣東自貿區了。2015年4月建立的廣東自貿區,肩負著振興廣東經濟,與港澳實現高水平經濟合作的重任。與天津、福建相比,廣東自貿區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由南沙新區、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三個區域組成,形成了總面積達到116.2平方公里的獨特“一園三片區”格局。廣東主打港澳牌,將建立粵港澳金融合作創新體制、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以及通過制度創新推動粵港澳交易規則的對接。

自貿區建立以來,廣東自貿試驗區共形成385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向全國複製推廣21項、全省複製推廣102項制度創新經驗,供全省借鑑92項制度創新案例,3項制度創新案例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

投資便利化方面,廣東自貿區也走在全國前列。廣東自貿區設計了一套投資便利化指數,重點測評自貿試驗區內獲得政府服務和生產要素的便利度、投資質量和投資潛力。2017年度投資便利化指數為203.2,比2016年度提高20點,表明廣東自貿試驗區的投資便利化水平得到大幅改善。截至2018年7月,廣東區內累計新設企業25萬家,新設外資企業1.33萬家,實際外資167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設立企業超過270家。累計入駐金融企業5.8萬家,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創新金融和類金融企業集聚地。其中,自貿區內共設立港澳資企業1.1萬家,區內企業在境外直接投資設立企業400餘家,中方協議投資額超過100億美元。

作為貿易大省,廣東省的通關貿易便利化得益於廣東自貿區的努力探索和發展。2017年廣東自貿試驗區外貿進出口9897.99億元,同比增長4.81%;自貿區海關注冊企業10342家,比掛牌當年增長1倍;貨物進出口通關時間壓縮三分之一;累計推出70餘項海關監管創新制度,其中21項在全省範圍複製推廣,2項基礎性制度上升成為全國自貿區制度經驗

此外,積極參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率先實現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跨境雙向人民幣債券試點、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跨境雙向股權投資試點、跨境金融資產轉讓等“五個跨境”,有效打通區內與境外雙向融資通道。截至2017年12月,區內229家企業辦理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匯入金額429億元;區內企業備案43個人民幣資金池。前海創新研究院編制了一套跨境金融指數,旨在重點測評金融業對經濟貢獻度、金融創新和金融開放水平。2017年度跨境金融指數為6376點,比2016年度提高677點,說明跨境金融保持較快增長。

廣東自貿區自掛牌成立以來,就旨在與“一帶一路”戰略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依據其“依託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戰略定位,歷時三年多,成果凸顯,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自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後,廣東自貿區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作用顯著。2018年5月,國務院在《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中提出要在2020年把廣東自貿區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促進粵港澳經濟深度合作,推進廣州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先行區、粵澳產業園、粵澳信息港、廣東海洋經濟綜合示範區和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等重大項目建設。

自貿區改革的生力軍:七家新自貿區的建設與發展

2017年4月1日,湖北、浙江等七家自貿區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自貿區改革的生力軍。值得注意的是,湖北、重慶、四川、陝西和河南都地處內陸,這些內陸自貿區的加入,標誌著中國的自貿區改革邁上了新臺階。

1.湖北自貿區。湖北自貿區的任務除了要做好貿易、投資、行政管理和金融服務便利化的“規定動作”外,還要加強自貿區與東湖高新區的“雙自聯動”,建立一批高科技企業和產業。

截至2018年5月,湖北自貿區總體方案明確的170項試驗任務已啟動160項,已完成32項,正在落實128項。自貿區改革試驗初見成效。2017年末,湖北自貿區新設立企業達8105家。其中,內資企業8048家,註冊資本總額731億元人民幣;外資企業57家,合同外資28億美元。湖北自貿試驗區成立一年來,武漢、襄陽、宜昌三個片區和相關省直、中央駐鄂單位陸續報送200項制度創新成果,現已在國家、省級層面被採納的分別為5項和21項。

湖北自貿區在科技創新等領域表現尤為突出。據商務部通報,2017年湖北自貿試驗區新增專利申請14118件,新增專利授權6303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2家,在11個自貿試驗區中均遙遙領先。2017年自貿區新增省級以上技術創新平臺38家,建設公共服務平臺43個,區內擁有孵化器58家,在孵企業4000餘家,眾創空間85家。自貿區通過各種招才行動,聚集全球創新人才。目前武漢片區已聚集3名諾貝爾獎得主、49名中外院士、397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82名湖北省“百人計劃”專家、86位武漢“城市合夥人”、1477名“3551光穀人才計劃”。

此外,湖北自貿區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貿易便利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武漢海關的創新政策“內外貿同船運輸貨物智能放行”和“先出區,後報關”,促進了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江海聯運,已被海關總署部署全國推廣。湖北自貿區推行的行政管理“網上辦、馬上辦、一次辦”的創新措施,受到了國務院的肯定,並推廣至全國。截至2018年4月末,湖北自貿區區內企業通過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累計實現跨境流入2821.54萬美元,累計跨境流出140萬美元,累計借入外債2807萬美元。自貿區新增金融機構184家,人民幣貸款額485.2億元人民幣,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39.2億元人民幣,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均位居前列。

2.重慶自貿區。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和內陸唯一的直轄市,其自貿區的建設也頗受矚目。重慶自貿區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學習和複製前兩批自貿區的先進改革經驗和政策,結合重慶的經濟地理特點,做出自己的特色性開放創新。截至2018年2月,重慶有條件複製推廣的前兩批自貿試驗區118項改革試點經驗中,已落地111項;《總體方案》涉及的151項試點任務中,已落地120項,31項正在加緊推進。根據總體方案的精神,重慶自貿試驗區正在努力完成7大項改革政策和151項改革措施,其中屬於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共性改革舉措佔比75%,剩下的25%則屬於重慶個性化改革措施。重慶方面的個性化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推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二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

在個性化改革創新中,重慶自貿區出現了不少亮點。比如自貿區開立全球第一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邁出了陸上貿易規則探索“第一步”;形成“四自一簡”(海關監管)、“3C免辦”(檢驗檢疫)、“創新推動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創新實施鐵路運輸信用證結算”等6個全國首創的制度創新案例。其中兩個全國首創的案例被商務部轉發,分別是“緊扣戰略定位,創新推動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和“積極探索陸上貿易新規則,創新實施鐵路運輸信用證結算”。飛機租賃實現零突破。研究出臺鼓勵飛機租賃業務的各項政策,完善異地委託監管機制,目前已經有2架飛機落地,簽約9架。成功開展波音737飛行模擬訓練器的保稅融資租賃業務,開出“保稅+融資租賃”第一單。

重慶自貿區的改革創新為廣大國內外投資者創造了優質的營商環境,全自貿區在2017年新增企業註冊13055戶,佔全市同期新增企業註冊的9.5%,其中新增外資企業註冊240戶,佔全市23.3%;落戶重大項目799個,協議投資總額達3086.5億元人民幣。

3.四川自貿區。四川自貿區定位為中國西部開放的門戶,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起點。隨著四川在自貿區開放創新中的突破,四川自貿區掛牌運行以來,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管理制度、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後監管和協同共建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創新,實現77項創新改革,目前已探索形成77項創新經驗成果,精選21項向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推薦,並在全省進行復制推廣。成果顯現的背後,是四川自貿區密集出臺的相關制度帶來創新活力迸發: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成立“一帶一路”法律聯盟服務中心、建立服務貿易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聯盟”、企業設立登記“一小時辦結”服務等。

截至2017年底,四川自貿試驗區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60餘個。新設企業16944家,註冊資本2408億元。入駐持牌金融機構300餘家,入駐基金160餘家。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56家,超過全省新設外資企業數的1/3。雙流國際航空港開通航線304條,其中國際航線104條。蓉歐快鐵1-10月開行643列,同比增長83.7%,穩居全國首位,重載率提高到70.5%;發送集裝箱5.27萬標箱、貨值33億美元,分別增長83.6%和266.3%。瀘州港集裝箱吞吐量41.1萬標箱、增長2.1%。

為了推進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四川自貿區在省內提出了“3區+N園”的協同改革機制,在省外與天津濱海新區、廣州南沙等17個區域實行城市政務服務異地直通互辦,與烏魯木齊、蘭州、西寧開展集拼集運聯動試驗,與昆明、六盤水等地合作建立6個無水港。

4.陝西自貿區。陝西自貿區是西北地區唯一的自貿區,自貿區核心所在的西安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陝西自貿區的經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經過一年的建設,陝西自貿試驗區新增註冊市場主體14218戶(佔自貿試驗區揭牌前市場主體總數25558戶的55.6%),其中企業數11434戶(含外資企業150戶),新增註冊資本3397.09億元,新增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295家。2017年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1984.9億元,佔全省進出口總額2714.78億元的73.1%,其中,進口774.1億元,佔全省進口1054.78億元的73.4%;出口1210.8億元,佔全省出口1660億元的72.9%。

一年以來,陝西自貿試驗區不斷完善省級、片區、功能區三級工作臺賬和責任清單,對試點任務的落實情況實行全程項目化、目標化、動態化管理。目前165項試點任務已全面啟動,同時複製推廣了上海、廣東、天津、福建124項試點經驗。在“放管服”推進中,“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已在陝西自貿試驗區各片區全面啟動,“微信辦照”被李克強總理點贊,“54證合一”全面推廣,企業工商登記註冊實現全程電子化。

與此同時,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全面推開。融合了陝西“通絲路”、出口水果電子監管及質量追溯系統兩個特色應用服務功能的標準版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運行,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創新推出“貨站前移”“艙單歸併”等24項監管服務措施,使通關效率提升30%以上。

在“一帶一路”大通道建設中,西鹹新區板塊著力建設絲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構築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大通道,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快遞物流中心,開通國內首條陸空聯運跨境電商貨運直飛航線,國際航線達到57條。

5.河南自貿區。河南自貿區與湖北自貿區同處中國中部。與湖北自貿區強調高科技產業不同的是,河南自貿區更強調要素國際化流通,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

經過一年的發展,河南自貿區按產業劃分共有第一產業152戶,累計註冊資本19.67億元;第二產業2611戶,累計註冊資本572.72億元;第三產業20860戶,累計註冊資本2582.82億元。各片區都以第三產業居多。若按行業劃分:新設企業以批發和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類居多。其中,鄭州片區以批發和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類企業居多;開封片區以批發和零售、租賃和商貿服務類企業居多;洛陽片區以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批發和零售、製造類企業居多。按內外資劃分:新註冊企業中,內資企業23484戶,註冊資本3098.81億元;外資企業139戶,註冊資本76.6億元。

河南自貿區經過一年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許多指標上名列第三批自貿區前茅。2017年河南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數、境外投資中方協議投資額、持牌金融機構數、固定資產投資、稅收收入等指標均居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首位。

6.遼寧自貿區。遼寧自貿區的建立和發展是中國“振興東北”大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希望自貿區的開放探索,為振興東北提供可行性方案並起到引領作用。

經過一年的建設和發展,遼寧自貿區不負眾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2017年4月1日遼寧自貿區掛牌成立以來,共新增註冊企業24829家,註冊資本3626.1億元。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試點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貿易便利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深入服務“一帶一路”和健全法治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

一年來,大連片區內企業進出口貿易實現1461億元,佔全市35.4%,拉動全市進出口同比增長7.5%;中歐班列發送438列,運送3.5萬標箱,同比增長97.8%。

經過一年的努力,瀋陽片區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已基本完成,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框架基本形成,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健全,載體功能不斷完善,企業的集聚效應持續顯現,新註冊企業突破1.5萬戶,開局良好。

2017年,營口港貨物吞吐量完成3.62億噸,集裝箱運量完成627萬標準箱,增開內貿航線9條,開通中歐班列12條,完成運量增長30%,佔滿洲裡口岸出境貨物60%以上,海鐵聯運量居全國第1位。營口港形成了“海關歸類智能導航”、“三互大通關”、保稅混礦監管、進境糧食全流程監管、服務貿易在線退稅、進出口貨物通關“英特爾模式”等全國首創的制度創新經驗。

7.浙江自貿區。浙江自貿區位於舟山群島,決定了其主要突破點在於海運貿易以及相關的大宗商品倉儲、交易交割和運輸。

在自貿區成立的第一年,按照相關性、創新性、可複製推廣性評估,浙江自貿區形成了首批21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3項制度創新成果為全國首創性成果,主要集中在“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建設國際海事服務基地”這兩個領域。特別是“建設國際海事服務基地”的保稅燃料油跨關區直供、同商品編碼下保稅油品混兌等全部8項成果均為全國首創。浙江自貿試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新增註冊企業4167家,平均每天15家,註冊資本總額2173.21億元;其中油品企業812家,註冊資本706.9億元。新增外資企業59家,合同利用外資8.8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5億美元,佔全市75.3%,帶動全市利用外資同比增長93%。

習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要著力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他點明瞭改革著力點在於自貿區和“一帶一路”。2018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海南建立特區三十週年大會上再次提出將在海南全島建設自貿區乃至自貿港的宏偉目標。由此可見,建設自貿區,對標國際先進乃至最高的開放水平,是中國改革開放新階段的重中之重。從5年前的一枝獨秀,到現在12家共同參與的改革競賽,自貿區一直擔負著探索引領中國新階段改革開放的重任。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國際經貿摩擦的加劇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壓力日漸加大,自貿區的開放引領意義就更加凸顯。期待著全國各自貿區能在新的一年裡取得更大的成功,為中國探索出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引領中國的改革開放邁上新臺階。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