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迎“變”投資者該怎麼買?

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出臺,拉開了資管行業變革的序幕。隨後一年間,包括資管新規正式稿在內一系列相關監管政策相繼發佈,亦對銀行理財市場形成影響。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有哪些顯著變化?對此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金融投資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銀行理財:數量和類型變化顯著

從去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意見稿、到今年4月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再到三季度相繼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與《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均對銀行理財市場形成影響。

其中包括打破理財產品長期以來的剛性兌付,讓產品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自負盈虧、防止銀行資金池行為、限制非標投資及期限錯配、放寬銀行投資渠道、保障投資者權益等。

而從銀行理財市場的反饋來看,也產生了顯而易見的變化。其中之一,在於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的減少。去年下半年是近年來銀行理財發行量的高峰期,但據融360監測數據,今年9月和10月為近一年來銀行理財發行量最低的兩個月份,其中10月發行量為9330款,同比下降8.2%,近一年來首次跌至1萬款以下。預計今年理財規模增長也將明顯放緩。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類型亦發生改變。一方面,保本理財逐步退出理財市場。融360數據顯示,去年11月保本理財佔比為32.33%,自今年4月份開始持續下降,10月保本理財佔比為26.15%,近一年下降6.29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面對保守型投資者的理財需求,銀行借道結構性存款攬儲,今年上半年結構性存款迎來了爆發期,規模大幅增長。據央行公佈數據,9月全國中資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01241.85億元,環比增長1.06%,同比則大幅增長45.7%。雖然根據監管要求,近期部分地方性銀行下架結構性存款,但是大中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增長速度依然較快。

此外,新增淨值型理財也逐漸增加,據融360統計,今年4月份之前淨值型產品發行量數量相對偏低,月發行量在120款以內,不過5月份之後淨值型產品增長明顯,月發行量在150款以上,其中8月和10月增長至200款以上。

投資者:提升自身風險意識

總體來看,從投資者的角度,隨著資管新規的持續發酵,其風險意識明顯提高。“在‘剛兌’之下,過去很多年銀行理財都是老百姓眼中最穩妥的理財產品之一,銀行理財就應該是保本的。不過自從資管新規發佈之後,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明顯提升,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理財不能保本了,以後要是買理財虧損了,就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到銀行身上。”融360分析師劉銀平指出。

那麼,面對銀行理財變革,投資者該如何購買理財產品?對此,劉銀平認為,投資者要自負盈虧,這也意味著要提升自己的風險意識,不能再閉著眼睛買理財了。尤其是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理財產品允許直接投資證券市場,雖然有可能博取較高的收益,但是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

事實上,雖然投資者能買到的保本理財和短期理財越來越少,但是對產品安全和流動性有要求的投資者可以購買結構性存款和開放式理財來代替上述兩類產品。且投資者能買到的理財產品種類將更加豐富,今後開放式、定開式產品將顯著增多。

此外,針對淨值型產品,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認為,投資者首先應挑選具有較好投資管理能力的銀行發行和管理的產品,除國有行外,理財業務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商業銀行由於產品收益管理能力較強,收益水平高,通常較受投資者歡迎;其次應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流動性管理需求,選擇風險等級和產品週期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需求的產品,切勿被一時的高收益矇蔽;而在購買淨值型產品後,還應定期關注產品的資產配置和淨值變化情況,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同時防範風險。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