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價格雙軌制”到“現代化經濟體系”|40年40組關鍵詞

“鋼材78∶22;煤炭92∶8;石油83∶17;水泥64∶36;食品類59∶41;服裝類59∶41……”

——這是1985年前後,國家根據市場需求量確定的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銷售比重,每組數字前者是計劃內比重,價格由國家指定;後者是計劃外比重,價格由市場決定。

“天然氣、水利工程供水、電力、特殊藥品及血液、重要交通運輸服務、重要郵政業務、重要專業服務。”

——這是2015年國家發改委重新修訂的《中央定價目錄》裡規定的具體定價種(類),已經縮減為以上7個種(類)。

“推進重點領域價格改革,最大限度縮小政府定價範圍……”

——這是今年11月20日,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最新的價格改革目標。

價格是由政府定還是由市場定,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數十年間,從一針一線都要國家定價,到商品和服務價格最大限度地由市場決定,從“價格”這個錢孔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體系如何一步步從“計劃”走向“市場”,向著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邁進。

“雙軌制”撬動中國經濟改革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後,計劃經濟體制首先受到挑戰。雖然在那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還沒有明確,但向著一個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轉型,已經慢慢成了社會的共識。

一盒火柴兩分錢,一斤鹽一角三分……計劃經濟體制下,幾乎一切商品的價格都由國家說了算。改革開放撬開了計劃經濟嚴絲合縫的外殼,企業對原材料的渴求漫溢而出,被掩蓋的資源配置問題也暴露出來,指向一個根源:價格不合理。理順價格,為經濟發展營造市場環境迫在眉睫。手術刀從何處切入?

——價格,這個最靈敏的經濟信號、最有效的經濟槓桿,經濟體制改革中最要害的環節,成為中國經濟轉型路上的始發站。

價格雙軌制,應運而生。

所謂雙軌制,就是在原有的計劃內價格外增加一軌:計劃外自主定價。一種商品有計劃價和市場價兩種價格,計劃內價格由國家確定,計劃外價格由市場決定。之後逐步實現並軌,變成單獨的市場制。

這多出來的一軌,給非國有經濟的春筍帶來了雨澤。資源配置向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更適銷對路的企業傾斜,鄉鎮企業能夠通過計劃外市場合法買到生產資料,開始快速成長。

價格雙軌制引領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風氣之先。這種看似“溫和”、漸進的路徑,並非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不捨,而是一場堅決徹底的告別——通過有次序地放開不同領域商品價格,“創造性地毀滅”原有的計劃體制。

而從雙軌制開始的“中國式”價格改革,決不僅僅是商品從計劃價到市場價的過渡,它的本質,是經濟制度的轉型——從計劃配置到市場配置的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價格雙軌制為中國引入了市場機制,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率,促使社會生產逐漸擺脫了短缺,逐漸將社會生產的絕大部分領域納入市場經濟的海洋。

向著市場化大步邁進

1988年的春天,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地區一居民家發生火災。起因是戶主買了400盒火柴放在家裡,被小孩當成玩具點燃了。

一下子買400盒火柴,難以想象。而1988年各地都在上演類似搶貨、囤貨的情形。其背景,是1988年以來嚴重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背後,是當時實行價格闖關,一次性實現“並軌”,徹底放開消費價格,以解決價格雙軌制這把“雙刃劍”帶來的市場體制不順、價格扭曲、“官倒”腐敗等問題。

價格改革的成敗,是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1988年物價闖關的波折證明,價格改革靠猛闖是不行的,必須節制、適度,讓價格並軌合理有序地漸進,而中央深化價格改革的決心始終沒有變——應該放開的價格,必須堅持放開。

1992年到1995年,放開一般商品價格;1998年,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2000年到2005年,解決生產資料與民生領域的價格雙軌制,石油、煤炭領域探索價格改革……一步一步,價格改革自由化的進程,為市場的發育、市場主體的自主經營創造了前提,促進了一系列財稅制度和企業制度的改革,為進一步市場化改革開闢了重要道路。

在價格改革的帶動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實施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向著市場化大步邁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展現出鮮明樣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日漸發揮出基礎性作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走出短缺;全面開放,等等。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

走到如今,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豐富、藍圖廣闊,任務也更加艱鉅。

現代化與市場化是緊密相關的。一個國家,沒有高度的市場化水平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就不敢說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現代化。經濟體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基礎和保障,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構建市場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加快要素化市場配置改革,健全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素市場化配置。十九大黨章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不久前,氣價改革啃下了最硬“骨頭”——居民、非居民天然氣價格並軌。在國家發改委最新確定的價格改革施工圖裡,下一步要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價格改革,圍繞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能源資源大力發展現貨市場,逐步推動期貨市場創新發展……牢牢抓住價格這一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效率的“牛鼻子”,使價格靈活反映市場供求、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價格行為規範有序。

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最近,營商環境備受關注的黑龍江等地,正拿出一系列措施持續深化優化發展環境——清理涉企稅費項目,解決融資難問題,破除市場不公障礙,查處破壞投資營商環境的反面案例,促進和保護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回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始於“摸著石頭過河”的價格改革,走到今天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全方位佈局,未來任重而道遠,還需要我們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