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農業經營創新論壇舉辦 農業專家學者韓店“論見”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11月24日至25日,第六屆中國農業經營創新論壇在鄒平市韓店鎮舉辦。本次論壇由山東財經大學主辦,山東財經大學農研中心會同韓店鎮政府、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布瑞克農業信息集團等共同承辦,主題是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經營創新。參加本次論壇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超過30個,加上濱州市農林畜牧等部門的相關人員,共300多人參加,本屆論壇還收到學術論文36篇。

據瞭解,中國農業經營創新論壇是山東財經大學主辦的,由山東財經大學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承辦的高層次專門論壇,聚焦於中國農業經營創新,每年舉辦一屆。自2013年舉行首屆論壇以來,已經成功舉辦過五屆,前五屆論壇分別在濟南、臨沂、德州舉行。

為讓大家瞭解本次論壇內容,學習新知識,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經營創新進程,特將部分與會講座者的發言摘錄如下。

創新體制機制 夯實鄉村振興制度基礎

農業部政策與改革司副司長 趙鯤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一、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就要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

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實踐中家庭農場的社區性有差異,包括社區內培育發展的家庭農場,如上海松江;社區股份合作基礎上發展的家庭農場,如廣東南海、四川崇州;跨社區土地流轉基礎上發展的家庭農場,如吉林延邊、浙江寧波、湖北武漢。

上海松江。2011年起,以村組為單位,農戶自願將土地委託給村組,經過統一規劃整治後,以150畝左右一家的規模,在村組成員內競爭性選擇家庭農場經營者。目前,全區15萬畝左右的糧田,基本上由1000戶左右家庭農場經營。其優勢是成方連片,地租可控;劣勢是集體投入,經營者選擇範圍小,推廣條件高(勞動力充分轉移95%)。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廣東南海。1990年代,以村組為單位把土地入股組建經濟合作社,然後採取平均承包(允許農戶繼續經營與自己股份相對應面積的土地)和競爭承包相結合的方式,以50畝或更大規模在成員內通過競爭方式選擇家庭農場經營者,後來擴大到非社區成員。

浙江寧波。區域城鎮化水平整體提升所引致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和集中。其優勢是土地、人才等資源的跨社區優化配置。劣勢是地塊細碎化嚴重,交易成本高,地租價格難以控制。

今後,要實現市場主導下的跨社區土地經營權再配置:在嚴格保護農戶承包權基礎上,主要依靠市場力量,隨著勞動力轉移進程實現 “三權分置”,培育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政策主導下的社區土地經營權再配置:在嚴格保護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通過自願組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同時允許成員不入股自己經營承包地),在成員內通過競爭選擇家庭農場經營者,推動“三權分置”形成。

二、如何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任務,一是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明確清產核資的範圍,對於資源性資產,充分利用現有成果,經營性、非經營性資產是重點。明確清產核資的任務,包括查清資產、建立臺賬,建設信息監管平臺,妥善處理遺留問題。

二是科學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試點探索,注意防止多數人侵害少數人利益,特別是婦女的權利。成員身份確認要與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相銜接。

三是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主要是在有經營性資產的村鎮,特別是在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來開展。股權設置應以成員股為主,是否設置集體股由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民主討論決定。股權管理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現階段,股權流轉不能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範圍。

四是健全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目前,全國有40.6%的村建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山東42%),59.4%的村由村民委員會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有集體統一經營資產的村(組),特別是進行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應當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在村黨組織的領導和村民委員會的支持下,按照法律法規行使集體資產所有權。

五是積極探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包括資源開發型、鄉村旅遊型、農業生產型、資產盤活型、聯合發展型。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 需要農業經營組織方式創新

南京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 應瑞瑤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一、農產品市場具有“檸檬市場”特點,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在“質量安全”方面很難形成“優質優價”機制。

“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稱阿克洛夫模型:交易一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由於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願意付出平均價格。

由於商品有好有壞,對於平均價格來說,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虧,提供壞商品的便得益。於是好商品便會退出市場。

“檸檬市場”效應:由於農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情況下,信息的非對稱性會導致逆向選擇,“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會失靈。

“檸檬市場”問題的解決途徑:品牌強農。實施品牌提升行動,把品牌樹起來。

品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符號經濟”,與農產品實物的內在質量關係不大;二是“實物經濟”,即內在質量。“優質”需要增加生產成本,產量的減少和農業生產資料等成本的增加。通過品牌建設使“優質優價”的市場經濟規律在農產品市場中得到實現。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二、農產品品牌建設必須有相應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做保障。

在農產品經營者與農產品生產者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係,有助於生產出優質農產品。很難想象“市場交易”的農業協作方式能夠生產出優質農產品。利益機制要符合“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的經濟學原理。

三、今後很長時期內,“大路貨”農產品仍然具有廣闊市場,“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升”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農產品區域品牌,具有公共產品特性,需要政府、協會等提供和維護,建議試行“生態農場”認證制度。農產品企業品牌建設,需要按照“參與約束”、“激勵相容”原則,與農業生產者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機制。

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通過“社區農場”形式部分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上海試行的“三同制度”有助於解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

大數據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基礎設施

布瑞克農業信息集團執行總裁 黃桂恆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當前農業產業現狀:中低端農產品過度生產,而高精端農產品稀缺,進口農產品與庫存農產品結構性失衡,農業生產成本與農產品價格雙重擠壓。存在“農週期”難題:總體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眾多農產品過剩和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效率低。

轉型機會較為困難,應該轉變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調整結構,依據市場調整種養、產品結構,依據稟賦調整生產次序級區域結構;聯通市場,關注價格信號變化,引導市場預期,應對國際變化。

問題的根源,在於生產、資源稟賦數據缺失以及數據標準不統一,消費數據缺失、產銷銜接困難,數據質量不夠精細,缺少國際貿易數據,銜接失效,市場信息混雜,清洗缺乏標準。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需要直面全球競爭,以及農週期的挑戰,大數據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基礎設施

布瑞克以農業大數據為核心,通過土銀網解決土地整合開發、現代農業經營的基礎問題,通過大數據解決生產經營決策的問題,通過集購網+農牧人解決農產品銷售、產業化經營問題,在農業產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環節提供全方位的“互聯網+農業+金融”服務支持,打造以縣出發、統一管理、接軌國際的“縣域智慧農業生態圈”。流通數據更進一步地完善豐富數據層次,形成良性循環。

布瑞克的縣級農業大數據整體解決方案可以協助政府、農戶、合作社實現:

1、提供以農業大數據為基礎的政府產業規劃智能決策與招商引資支持,農戶/合作社種植/養殖決策與市場規劃,涉農企業風險管理與產銷決策支持,涉農金融服務及風險管理支持。

2、基於市場/遙感和物聯網大數據的農業保險與風險管理。

3、基於消費大數據的農產品品牌規劃和營銷支持。

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實戰

重慶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 許玉明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當前,農產品供應鏈環節存在以下問題:農產品物流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物流具有專業性強、技術管理要求高、營運成本高的特點;農產品信息發展滯後;農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保障;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發展滯後;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推行障礙重重。

解決思路:互聯網+現代農業“頂層設計”。互聯網信息技術支持農業垂直閉環運行服務對象,體現在各個端口。

生產端:提供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組織建設服務;精準的農業市場訂單信息服務;以及鏈接基於農業訂單的技物服務、農業供應鏈金融結算擔保保險服務、對接政府資源的市場配置服務。

批發端:提供長期穩定優質低價貨源信息;統一的現代倉儲、物流、配送管理後臺;實用的訂單管理及交易結算工具。

配送端:提供全面的訂單管理以及進銷存管理,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務。

消費端:提供優質低價的安全農產品市場渠道,可溯源的信息查詢。

政府與社會端:提供產地端基於生產貿易環節的農產品區劃、規劃、交易大數據應用監管體系,提供城市端基於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防控大數據應用監管體系。

1978年以來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孔祥智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一、合作組織發展歷程

1970年代末期,安徽省一些地方的農機手就主動聯合起來,成立了鬆散的農機聯合體。

1998年,中國共有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學會12萬個,會員農戶620餘萬個,佔全國農戶總數的3.5%。從服務內容看,從事技術交流、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技術信息傳播的協會佔53%,從事良種推廣、生產資料聯合採購以及其他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佔38%;甚至還有9%的協會興辦了科研或經濟實體,有的還對初級農產品實行儲藏運銷和加工增值,已經接近於當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2007年底,全國在工商系統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64萬家;2018年9月底,農民專業合作社213.8萬家,提高了81倍。

根據農業部門的數據,目前,實有入社成員數11861萬戶,48.5%的農戶都加入了各類合作社。

這實際上反映了經濟組織按要素貢獻分配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是合理的。而且從實際效果看,小農戶也能夠從中獲益,也是滿意的。這說明這個農民合作社在一開始就遵循著實用主義原則,並沒有嚴格遵循某種理念甚至法律(法律是根據理念制定的),農民只講求實際效果。

中國農民在進行合作和創造合作組織形式時,並沒有一個現成的樣板可以參照,但其基本內核卻接近於國際公認的標準合作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反過來也說明,拿著一個國際標準來硬套中國農民合作社,並把不符合標準部分說成“不規範”“,甚至是“假合作社”,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客觀的。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二、中國農民合作社在發展中的創新

1、農機合作社。農機手為了更好地為客戶服務而組建的合作社。股份構成:資金股份+農機股份(+土地股份+勞動力股份)。分配:按股分配。

與標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相比較,農機合作社更強調入社的股份(包括農機折價形成的股份),這是由於農機的價值較大,同時合作社股份構成較為複雜(農機、土地、資金等)所造成的,但在管理方式上依然強調民主,強調民辦、民管、民受益,是中國農民對於世界合作社運動的重要貢獻。

2、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員以承包土地折價入股為主組建的合作社。股份構成:土地股份+資金股份。合作社類型:農民自願以土地入股組建合作社;由村委會主導,把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有的目的經過統一整理後整體流轉,有的是統一經營(或者二次分包)高效農業項目。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特點:不存在“生產在家,服務在社”,一些村委會牽頭的合作社實際上流轉了全村的土地,加入或者退出的自由很小。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盈餘分配:按承包地摺合的價格分配,和投入的資金結合在一起,土地相當於資金入股;保底分紅,即承包地按當地土地流轉價格折價,年底先按照這個價格給成員保底分紅,然後再進行其他方面的分紅。如果入股合作社盈餘較多,則成員在保底分紅的基礎上還可以多分一部分。從《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看,保底分紅背離了“風險共擔”的基本要求,因而與標準的合作社差距較大;把承包地入股以流轉價格(或經過商定後的其他價格)作為交易量分配盈餘。

3、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特點是成員同質性、社區封閉性、決策民主性、分配均衡性。

企業領辦合作社。早期可能僅僅是企業的一個部門,甚至隸屬於原料部門,但長期以來,一直在協調二者的利益關係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共同建立合作社,將原本屬於外部交易關係內部化,有利於雙方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並加大了雙方的違約成本,減少了違約現象的發生,並有利於幫助農戶建立起穩定的農產品市場營銷渠道。

實踐中,一些企業領辦的合作社甚至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企業合作社化:廣東溫氏集團、山東新希望六合集團。

這樣的發展趨勢是中國企業家和農民的偉大創造,符合世界農業發展的大方向,符合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大方向。

現實中,無論哪種類型合作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生產率或土地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都是中國農民對世界合作社運動的貢獻。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形式正是中國合作社的生命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