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76家汙染企業 “百強縣”新塘鎮治汙樣本

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要求整改,76家汙染企業一年之內被關閉,直接間接經濟損失高達80多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倒退1/3……這一系列的事情,就發生在全國“百強鎮”——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的身上。

看起來,這似乎又是一個“環保影響經濟”的案例。但在11月21日面對媒體採訪時,當地鎮長卻喊出了“騰籠換鳥”的口號,他們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

“關閉76家汙染企業,既是國家去產能、強化環保約束的一個結果,也是順應本身的產業從低端粗放,走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必然的過程。”增城區發改局總經濟師朱建輝如是表示。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看似矛盾,但能否互相促進?新塘鎮便是一個典型的樣本。

關停汙染企業致工業產值倒退

新塘鎮,是廣州市增城區的工商業重鎮,在“2018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中排名全國第四,也是廣州地區唯一進入前100強的鎮。

2014年以前,增城區最大的支柱產業是牛仔服裝產業,佔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近40%。但隨著城市的發展,漂染企業工業廢氣問題越來越突出。到了2016年12月中央環保督察期間,漂染企業集中所在地——新塘環保工業園被重複投訴了31宗,佔了整個增城區交辦案件的26%。2017年4月,該工業園被廣東省委政法委、省綜治委掛牌整治。

隨後,新塘環保工業園整治工作被列為了全區的“1號工程”。經過梳理,該園區內共有牛仔服裝洗水漂染企業68家、油庫企業8家,總計76家,計劃分“三步走”進行停產:2017年9月10日,5家油庫率先停產;2017年12月31日,18家手續不全、生產條件較差,又已完成“聖誕訂單”的企業也隨之停產;到了2018年2月10日,最後一批,也是最大一批的53家企業,在春節前給農民工發放完工資後,也正式宣告停產。

截至今年2月10日,新塘環保工業園的整改任務已全部完成,76家汙染企業停止了排汙。

如此大面積的停產,給新塘鎮帶來的是劇烈的陣痛。

新塘鎮常務副鎮長羅明也表示,76家企業的停產,直接導致新塘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減少了30.59億。同時,上下游受其影響共同停產的還有73家企業,也導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減少了33.71億元。再加上受此影響減產的企業,又減少了10.5億元的工業產值。三項加起來總共有74.8億元之多。

“洗水漂染是整個牛仔製衣產業中一個很重要的中間環節,涉及到前面的紗線漂染,以及後面的成衣洗水,因此對上游、下游都會造成直接的影響。”新塘鎮鎮長潘國表示。

此外,上述74.8億元還只是今年前10個月的數據,再加上剩下2個月的,羅明預估全年新塘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會減少80多億元。對比去年245億元的數據,這意味著今年的降幅將達到32.65%,接近三分之一。

“從直觀數據來說,環保工業園的關停肯定對經濟有很大影響,造成今年的直接GDP損失大概在30億-40億元之間。”潘國說。

“騰出土地來做更有價值的事”

花了這麼大代價去治汙,到底值不值得?在當地居民的眼中,這筆賬是值得的。

吳彩雲居住在離新塘環保工業園不遠的新世界花園小區,2009年剛搬來的時候,吳彩雲對這裡的環境很不適應,空氣中總是瀰漫著一股酸臭的味道,那是漂染廢水的氣味。“直到2017年4月以後,這些工廠才慢慢關了,空氣好多了,我在這住得也安心了。”吳彩雲說。

2008年吳彩雲買房時,該小區的房價還只有5800元/平米,2017年前逐漸上漲到1萬元/平米。到了工廠關停後,房價一下子衝上了2萬元/平米,上漲了一倍。

與居民不同,政府心裡有另外一本賬。潘國表示,環保整改只是第一步,他們的真正目的其實是“騰籠換鳥”。

“國家層面現在提出要搞粵港澳大灣區,新塘鎮就位於粵港澳大灣區黃金走廊的重要節點,如果不騰出籠子,我們用什麼去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哪裡有空間和土地去吸引更好的東西進來?”潘國說。

朱建輝也表示,新塘環保工業園的最高峰時期其實是在2011年,當時整個工業園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了480億元。從那以後,這一數字就逐年下滑,到了今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已經下降到116億元,只有當年的1/4。

“主要還是市場原因,牛仔服裝產業本身就比較低端,生產環節粗放。加上這幾年新塘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都在上漲,生產一條牛仔褲的利潤只剩下1-5塊錢了。所以工業園也一直在走下坡路,就算沒有環保約束,產業也會自我淘汰的。”朱建輝說。

在他看來,中央環保督察的意義,相當於一個催化劑,讓這個市場自我淘汰的過程加快了。本來可能要慢慢退出的,現在則提前了好幾年。

“低端產業關掉以後,我們未來的發展空間是很大的,這些騰出來的土地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比如,我們引進了富士康,以它為中心,為它做配套,將來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朱建輝說。

據瞭解,增城區富士康第10.5代全生態產業園區項目總投資600億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項目於2016年12月簽約,2017年開始動工,計劃今年11月份開始進行設備安裝,2019年8月完成設備調試並試產,2019年10月實現量產。量產後,項目年產值將達900億元,年納稅額40億元,圍繞該項目還將形成一個千億級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11月21日,在增城區富士康第10.5代線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項目現場,《華夏時報》記者看到,該項目的施工建設正在緊張進行當中,多個廠房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增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建設局局長李能堅表示,明年10月按計劃投產應該沒有問題。

除了這種方式,新塘鎮還引導園區舊有企業轉型發展,打造科技孵化器;主動出去招商,吸引優質項目落戶等,走緊湊建設、精明增長、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在引進新項目的過程中,我們不搞‘飢不擇食’,一定要嚴格把關。”潘國說,“籠子已經騰出來了,如果又隨隨便便找來一隻麻雀,那就產生不了多大的效益。我們更希望找一隻老鷹進來,老鷹偶爾飛出去還可以抓幾隻小雞回來呢。”

未來,新塘鎮能否蛻變成潘國所說的樣子,可能還有待於當地政府的努力和時間來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塘鎮“騰籠換鳥”的實踐,將成為全國其他類似地方的寶貴經驗與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