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英國高校停止招收中國學生?“誤讀”背後的招生培養制度差異

對於近日在社交媒體渠道上出現的有關部分英國院校停止招收中國學生的誤導性信息,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聯合八所在網絡文章中被提及的英國院校通過教育部官微“微言教育”發表聲明稱,英國對於符合入學標準、真正的國際學生數量不設限制。英國的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會針對具體學科和課程水平,設置不同的申請資格與入學標準。八所在網絡文章中被提及的院校,包括杜倫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布里斯托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諾丁漢大學、利茲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及謝菲爾德大學,均強調學校一如既往地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且接受符合條件的中國學生申請入讀2019年課程。關於具體院校和課程的招生標準,學生可與意向院校直接取得聯繫,獲取詳細信息。(微言教育)

部分英國高校停止招收中國學生?“誤讀”背後的招生培養制度差異

其實,少數幾所英國高校針對部分中國高校的申請者做出的限制,以及提高申請門檻,被國內自媒體平臺解讀為停止招收中國留學生,這既是典型的標題黨,又是對包括英國在內的國外高校的招生、培養不瞭解所致。理性選擇出國留學,必須認真瞭解國外學校的辦學情況和招生錄取要求,同時要有新的升學觀。

與我國高考實行統一考試、集中錄取不同,英國高校實行自主招生,每所學校(以及不同專業)的招生標準都不同,而且,一名申請者可以同時申請若干所學校,同時拿到拿到若干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因此大學可以根據之前申請者的情況,包括接受offer情況,入學後表現情況,調整招生標準。這是大學自主招生的優勢,也是與我國高考錄取最大的不同。

總體看來,英國部分高校調整針對我國學生的招生標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部分高校申請這些學校拿到offer(錄取通知書)之後,不接受offer,也就是說接受offer率(相當於我國高校的錄取報到率,由於我國學生只能拿到一張國內大學錄取通知書,因此錄取報到率普遍比較高,錄取放棄報到的學生,一般會選擇復讀)比較低。這對學校辦學是有影響的。在美國,拿到offer的學生有多少確認選擇,甚至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一個指標。為提高錄取確認率,因此,大學就會根據往年學生申請情況,調整錄取標準,比如,如果某學校的畢業生,申請該校被錄取後,很少有學生確認,那學校就可能對這所學校的申請者不再感冒。有學生申請哈佛被錄取,而卻拿不到另一所比哈佛要差一點的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不是學校覺得學生不優秀,而是發了錄取通知書,這名同學可能不確認。

部分英國高校停止招收中國學生?“誤讀”背後的招生培養制度差異

這其實提醒國內學生在申請國外學校時,也需要準確定位,不要“濫用”選擇權,近年來,經常可見媒體報道某個學生拿到14所、15所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覺得其特別牛,而這背後,就是這名學生除接受一所學校外,會拒掉其他學校。從尊重學生選擇角度看,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高校也不可能明知這些學生錄取後不選擇,還繼續發offer。因此,對那些學生申請後但大多不接受offer的學校,提出不再接受這些學校學生的申請,是招生學校根據生源做出的調整。

二是學校會跟蹤學生進校後的表現,調整招生標準。近年來,國外高校不斷增加對我國學生的招生規模,隨之也降低了招生門檻。但隨著招生規模增加,國外高校的教授對留學生的質量也提出質疑,加之部分留學生的表現也並不好,不認真學習,學業不合格,還有學術不誠信問題,要求提高留學生招生門檻的呼聲日益高漲。這是英國部分高校提高留學生招生標準的整體背景。這對準備出國留學者來說,並非壞消息。出國留學不是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和一個“留學生身份”,而要認真思考通過留學獲得怎樣的教育回報和能力提升。

部分英國高校停止招收中國學生?“誤讀”背後的招生培養制度差異

我國高校的招生錄取由於實行計劃錄取,因此,即便學校發現招來的學生不適合本校,但也沒辦法調整招生標準,也很難淘汰學業不合格的學生,這讓國內學生與輿論,習慣了固定標準,不理解學校為什麼會調整標準,而根據生源情況調整錄取標準是國外大學招生的常態。這種做法也對申請本校學生所在的學校提出要求,要客觀評價學生,因為國外大學錄取是用申請者之前的課程學習成績錄取,而課程成績主要由任課教師給分,假如任課教師的評分,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能力,那今後招生學校也會不認可該校提供的成績,這對學生的申請會有很大影響。通過這種機制,促進對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這也是我國申請出國留學者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所謂錄取幾率,不少申請者花錢請中介機構包裝,進行背景提升。這也影響國外大學對我國申請者的評價。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出國留學者已經超過60萬。對於國外大學的招生,國內學生和輿論不能再用國內“高考觀”看待,這其實也啟示我國大學要進行招生、培養改革,落實學校自主權,讓學校能招到適合本校培養標準的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