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辱華風波後,西方媒體竟還想反咬一口!

意大利奢侈品牌Dolce&Gabbana被曝出其設計師在社交平臺上發佈涉嫌辱華的言論,引發爭議。此前其官方賬號及設計師曾表示賬號被盜,23日下午,D&G官方發佈道歉視頻。在道歉視頻中,兩名創始人表達了悔意,並表示這樣的事情絕不會再出現,用中文說:“對不起”。

那麼,DG辱華事件為什麼會引起如此洶湧的輿情?如果說引起事端的DG宣傳片“起筷吃飯”強化“眯眯眼”等中國刻板印象的化妝、“用兩根小棍子形狀的餐具來吃偉大的傳統瑪格麗特披薩餅”的臺詞,招致的還只是部分中國消費者的不適感,那麼DG接下來一系列危機公關的“神操作”就絕對不是用“中外文化差異”能夠開脫的。整個事件升級的節點,是DG主要設計師及聯合創始人Stefano Gabbano親自下場開撕,發表了突破尺度的“中國是屎國”等辱華言論。對辱華言論引起的輿情巨大反彈,DG方面至今有三次回應:第一次是甩鍋“賬號被盜”;第二次對DG上海大秀取消表示“不幸”;第三次是Gabbano稱對中國人看到歧視而感到“遺憾”。三次回應不僅讓人看不到道歉的誠意,還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我很冤、我很委屈”的既視感。

從事件發展脈絡看廣大中國網友對DG的憤怒實乃人之常情,一邊罵中國一邊還想賺中國人錢,天下恐怕沒有這樣的道理。

DG並不是個例,這幾年來,不少外國品牌曾經做出過辱華的事件。

德國企業曾製售辱華T恤

德國著名服裝定製網站Spreadshirt上出現涉嫌種族主義和歧視中國人的T恤,被抗議後下架。兩款T恤分別印有“吃箇中國人,救條狗”,“吃箇中國人,救條鯊魚”的標語。之後據查詢,在美國及加拿大官網上,兩款產品已找不到,而在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版及澳大利亞版官網上,兩款產品仍在出售。

DG辱華風波後,西方媒體竟還想反咬一口!

很多網友都在臉書和推特上表達對Spreadshirt出售這兩款產品的憤怒。

DG辱華風波後,西方媒體竟還想反咬一口!

此外,2007年7月,德國不萊梅一家叫KULT商店出售印有辱華字眼T恤衫(售價49.5歐元)。在其T恤背部,公然印著“F-U-C-K You China, Manufactured in Europa, Produced and designed by Philipp Plein”,在衣服正面左下角還加印了一個代表中國的小丑。

DG辱華風波後,西方媒體竟還想反咬一口!

2015年中旬,在Philipp Plein品牌準備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時,八年前的辱華事件被網友重提,再次遭到抵制。

過去中國的發展不足加上外界與中國的聯繫不夠,給不瞭解我們文化的人造成了誤解,我們需要全方位展示不斷變化中的中國,讓更多人瞭解現在的中國,才能消除外界的刻板印象。但是對於這些形形色色的辱華品牌,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明白,

國家之間的文化經濟差異和缺乏深入瞭解,不能掩蓋對中國的無知的事實,更不能成為針對中國侮辱和戲謔的理由。

可以說中國消費者對這些辱華品牌的拋棄抵制完全出於自發的對中國的認同和愛護本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月22日對意大利記者回應時表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其問外交部發言人,不如去問一問中國的普通民眾”。

然而,就在DG辱華風波尚未平息之際,就有西方媒體跳出來“加戲”。在報道DG辱華事件時,有西方媒體稱“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抵制外交’已成為對全球公司日益重要的問題”,又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中國的民族主義”上。

民族主義是一個複雜的政治詞彙,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對這個概念的內涵外延認識有所不同。我們看到,法國總統馬克龍11月11日在一戰停戰一百週年紀念活動這樣的重要國際場合上,大聲疾呼的就是警惕民族主義危險。在西方文化語境下,民族主義通常是一個貶義詞,往往和非理性、排外、暴力等負面詞彙聯繫在一起。

但是,近年來,很多西方媒體很喜歡給面對衝突時產生情緒的中國人扣上“民族主義”帽子,並大肆渲染。這一次,西方媒體又企圖用“民族主義”標籤帶節奏對中國反咬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