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鹿一年讓日本損失了 56 億日元,現在被變著花樣對付

野生鹿一年让日本损失了 56 亿日元,现在被变着花样对付

野鹿在日本是一件令人傷腦筋的事。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最新數據,2016 財年,野生動物對森林的破壞面積超過 7000 公頃,其中 78% 由野鹿造成。另外,野生動物對農作物的破壞總額達 172 億日元 ,野鹿要為當中的 1/3 負責,另一個厲害角色——野豬,也佔到三成左右。

環境省的調查則顯示,全日本 31 處國立公園中,有 2/3 受到野鹿的破壞。

野生鹿一年让日本损失了 56 亿日元,现在被变着花样对付

在為日本網(nippon.com)撰寫的《野生動物氾濫成災》一文中,環境學家石弘之仔細探討了這一問題。鹿的繁殖力驚人——年自然增長率估計在 15-20%,意味著 15 年間至少能增長 10 倍。北海道一個本沒有鹿的小島,於 1960 年代放進了一雄二雌三隻鹿,到 1996 年已繁育出 452 只,導致島上樹木都被啃光。

但絕大多數鹿並不能生存在這種荒島。以梅花鹿為例,它們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幾種亞種幾近絕跡,但過去 20 年間,日本梅花鹿的數量仍然卻急劇增長了 70%。日本環境省估計,目前的總數已經超過 30 萬。

鹿群的興衰更是個人類社會的問題。石弘之提到,江戶時代以來,土地開墾、對鹿皮鹿肉鹿角的需求引發的濫捕濫殺以及禁捕政策輪替出場,再加上極端天氣的影響,鹿的數量也隨之起伏。

至於 90 年代以來的增長,則與日本各地的村落同期遭受的考驗不無關係。

“上世紀 80-90年代,鹿害問題浮出水面,熊開始頻繁出沒,這也正是山村人口稀疏開始成為社會問題的時期。”年輕人向城市進發,村落人口減少,還得面臨老齡化的麻煩,加之能源和建築材料對木材需求的大幅下降,且在 1964 年,日本不再限制進口木材,國內木材行業簡直是雪上加霜。種種原因下,農業、林業的從業者較 80 年代減少了大約七成,棄耕地和廢棄林地也成批出現——鳥獸於是“乘虛而入”,將活動範圍擴張到“中山間地區(從平原外緣開始到山地之間的地區)”。而大量農作物被破壞,又反過來挫傷了生產熱情。

此外,牧場的增加、全球變暖(容易過冬)、獵戶人數的減少以及狼的幾近滅絕也被認為是野鹿氾濫的原因。其中的狩獵和狼,逐漸成為人們試圖解決鹿害的途徑。

日本政府制定了目標,計劃在 2020 財年將野鹿和野豬的總數減半,並組建更多預防野生動物損害的團隊,從 2017 財年的 1140 個增加到 2020 財年的 1200 個。

農水省的年度報告表示,野豬及野鹿的捕獲數額近年來持續增長。儘管持有狩獵執照的人數沒什麼變化,但 49 歲以下的佔比越來越多,也有人做起職業獵人,將獵物加工成肉類製品和工藝品。2016 財年,野生肉的消費總量為1283 噸,政府希望在 2019 財年這一數字能翻一番,為了表示鼓勵,甚至還舉辦烹飪比賽和烹飪研討會。去年 10 月底,有 320 所小學和初中的午餐提供野生肉製品。

野生鹿一年让日本损失了 56 亿日元,现在被变着花样对付

另一些人則想復刻美國黃石公園的經歷,往日本引進狼。在國際灰狼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lf Symposium)獲獎的 Narumi Nambu 對環境媒體 Mongabay 說,頂級掠食者對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日本應該用狼解決鹿害。據她所在的日本狼協會(The Japan Wolf Association)稱,日本民眾對引入狼的支持率從 1993 年的 12.5% 增至 2016 年的 45%。

根據 Science的一篇特寫,由於缺乏天敵,美國黃石公園北區的麋鹿在 1994 年一度躥升至 1.9 萬頭。1995 年,狼被重新引進,灰狼和麋鹿數量曲線圖開始呈現一種經典的捕食關係——在灰狼減少了麋鹿數量的同時,它們自己的種群數量也會下降。到 2008 年,北區的麋鹿數量僅剩 6000 頭。二者在數量上都比頂峰時期下降了 60%

野生鹿一年让日本损失了 56 亿日元,现在被变着花样对付

當中的安全性仍有待商榷。不過目前的一些嘗試,視作狼的低配也未嘗不可。朝日新聞稱,為了趕走野豬等動物,北海道及山梨縣等 7 地引入了一種機器狼,“面部及身形似狼臉”,“安裝有 LED 的眼睛會不停閃爍並隨之左右搖擺頭部”,“可調整嚎叫及閃爍方式”。據悉,農耕地及高爾夫球場的翻挖痕跡減少,鹿入侵高速公路的情況也得到緩解。機器狼計劃從今年 4 月起實施量產。

《客觀日本》報道,在鹿災嚴重的和歌山縣,東日本鐵路(JR)曾將動物園的獅糞散佈在軌道上。但鹿很快習慣了這種味道,也就不再避開鐵路。最近的發明是“鳥獸災害應對系統”,一旦傳感器探測到有目標進入捕獸網,就會通知捕獸員。去年 11 月到今年 2 月,在福江島捕獲的野豬達 163 頭,較前年同期增長了 5.4 倍。

摘要來自《客觀日本》;

題圖來自 Misael MorenoonUnsplas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