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OLED“綠屏門”:或將成行業轉折點,國產OLED產能暴發

近一週來,華為新發布的高端手機M20系列深陷“綠屏門”的風波中,矛頭直指華為和LG的品控能力不足。

深度剖析OLED“綠屏門”:或將成行業轉折點,國產OLED產能暴發

華為相關負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今年的華為M20系列手機的計劃出貨量高達2000~3000萬臺的規模,開始直接在單品出貨量上挑戰三星的旗艦機S和N系列。

不過有業內人士從產業鏈中得到的消息顯示,華為Mate 20 Pro使用的OLED顯示屏供貨方為京東方和LG,總共數量約為300萬的需求量,其中LG負責其中200萬,京東方負責剩下的100萬。從目前的情形來看,Mate 20 Pro出現“綠屏門”的顯示屏,通過檢測後的結果顯示一般都是LG生產的。

不過在處理“綠屏門”事件上,卻表現出了華為在使用OLED顯示屏的經驗不足,華為最開始曾經表示在傾斜一定角度,或者低亮度情況下會出現輕微的顏色變化和顯示不均勻,此為OLED顯示屏發光特性所致,屬於業界屏幕的正常現象,建議用戶提高亮度使用。

甚至包括不少海外用戶也抱怨自己的手機遇到了顯示屏泛綠的時候,華為方面最初的態度是表示此類現象為OLED顯示屏發光特性所致,拒絕對出現“綠屏”的用戶進行退換機處理。直到事情發酵到全網吐槽的時候,華為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表示Mate 20 Pro只要檢測到顯示屏發綠的狀況,都可以到授權售後檢測換機。

事實上,LG以往在生產RGB三色蒸鍍的手機OLED顯示屏時,一直不算順利,即便是自己的生產線運行了一段時間後,也沒有把產品裝置在自己的LG品牌手機上,要知道,LG品牌手機的年出貨量仍然在5000~6000萬臺之間,這麼大的出貨量空間,完全可以消化掉自己的很多OLED產能,並在這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生產加工工藝。

三星在這個問題上就處理的很好,三星不但在很多高端機型上全部用上自己的OLED顯示屏,甚至為了提升其柔性OLED的產業開工率與生產效率,一些運營商訂製的千元以下機型,也會挑選一些機型來配備柔性OLED顯示屏。

也正如此,三星在克服硬式OLED顯示屏的工藝瓶頸後,其柔性OLED顯示屏技術也快速得到了完善,並被蘋果認可,用在了iPhone手機上,為柔性OLED顯示屏的行業成熟進行了充分的背書。

與蘋果的謹慎不同,中國國內品牌手機廠商在顯示屏技術上的經驗積累遠遠不夠,除了直接要求供應商採用與蘋果類似的技術來生產顯示屏產品外,在一些新型的顯示技術上,一般都是與面板廠商互為小白鼠的試驗對象。

LG的手機OLED顯示屏曾經被小米、谷歌手機用過,並且都出現過品質問題,兩個品牌在沒有能力對LG的OLED顯示屏進行軟件優化後,都放棄了繼續從LG方面採購產品,轉而尋求三星的OLED顯示屏配給。

不過從目前華為Mate 20 Pro所爆發的“綠屏門”缺陷來看,與LG以往的OLED顯示屏出現大面積的色塊和無法消除的燒屏線缺陷相比,已經輕微了很多。雖然目前LG還沒有對外發聲,但從以往的產業進步經驗來看,這種缺陷是可以通過後期的軟件升級進行修復的。

針對此次LG的柔性OLED顯示屏“綠屏門”事件,產業界也有人給出了一些解釋:由於OLED顯示屏生產的時候,鐳雕工程對MOSFET加工差異化導致偏色,屬於生產品質問題而導致屏幕顯示偏色。

由於李星沒能從LG方面得到確切的信息,因此,行業人士在諮詢“綠屏門”的相關技術問題時,暫時也沒法做出精準的判斷。只能說,依據以往的產業經驗,大致推論一些因素出來給大家參考。

從網上曝光的圖片來看,Mate 20 Pro出現“綠屏門”缺陷的顯示屏,一般都是調低亮度的時候從四周開始出現,越到中間越輕微。這種現象其實在早期的單色玻璃封裝的OLED顯示屏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主要原因是蒸鍍時,FMM金屬掩膜與OLED基板間的蒸鍍工藝匹配有關。

在RGB的三色蒸鍍材料中,綠色和紅色的發光效率、使用壽命最有保證,而綠色的穩定性最好,所以一般面板廠在處理綠色材料時,要比處理發光效率和使用壽命較低的藍光材料容易一些。

不過綠色OLED材料在驅動的時候,所需要的電流要比紅色OLED材料高很多,主要是材料本身的特性之外,它的成膜厚度也比紅色材料厚,因此容易出現蒸鍍不均勻、顯示不均勻的同時,實際上,其老化速度不一致的缺陷也更容易出現。

另外,為了更方便的生產,一般的OLED面板廠的RGB蒸鍍順序,也會以綠色為最先,也就是最靠近基板的那一層發光層,一般就是綠色。

柔性OLED顯示屏的加工工藝,一般是玻璃基板上預塗激光可剝離層,再塗布液體PI加溫固化後得到柔性基板層,然後再在上面加工TFT電路與各層發光層,最後再塗布或打印液體PI進行柔性基板層封裝成OLED顯示屏,最後翻轉過來,通過激光剝離設備把激光可剝離層燒蝕掉,得到柔性的OLED顯示屏。

因此,前面有專業人士表示“綠屏門”是鐳雕工程(即激光剝離設備把激光可剝離層燒蝕掉的工序)對MOSFET加工差異化導致偏色,基本上應該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為在激光剝離時,綠色發光層是最接近激光加工部位的部分。

其實LG在柔性OLED的生產工藝上,對於最後的激光剝離工序一直在試圖突破,據瞭解,包括此前小米和谷歌在使用LG的OLED顯示屏時所出現的顯示異常,最後原因都指向了該工序上。

即在激光剝離過程中,LG應該不小心損傷到TFT驅動層或綠色發光層,這些損傷有可能在生產過程中以及產線的老化過程中,並不容易被檢查出來,但在最終裝機後的運行過程中,才慢慢被更惡劣的使用環境所催發所致。

據李星瞭解,除了三星外,實際上其它的面板廠多多少少都在綠色發光材料的處理上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不過此次與LG同時供貨給華為的京東方,顯然採取了一個討巧的辦法來規避,也就是把綠色發光層的相素由一個變成兩個,這樣雖然增加了相素的密度,導致良率更低,生產成本更高,但卻為後期的顯示綠色的驅動調整,給出了一倍的餘量空間,可以讓京東方更從容的處理綠色發光材料的各種顯示特性,與紅色、藍色發光材料混光時,得到更純正的顯示效果。

不管怎麼說,Mate 20 Pro出現“綠屏門”缺陷的現象,卻是代表了面板行業在生產柔性OLED顯示屏時,應該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即便是LG,也暫時還沒有出現類似小米和谷歌的那種“燒屏”式的致命缺陷,只要找到合適的驅動芯片與算法,“綠屏門”缺陷終將克服,實在不行,京東方的子相素辦法也是可行的。

這也預示著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內地的面板企業會加快柔性OLED 的產能提升步伐,中國內地的國產柔性OLED顯示屏或將迎來一次產能暴發的小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