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遠征軍營長,為抗日英勇犧牲,73年後終於等來親人


王春泉是一名遠征軍營長,祖籍河南太康,生於1916年。1938年,王營長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一總隊,授予少尉軍銜。1943年,王春泉調任遠征軍新編39師115團3營少校營長。圖為:王營長

從1943年開始,王營長便率領所部與日寇在怒江邊上展開激戰。王營長先後4次率部上陣殺敵,殺得日寇膽戰心驚,2次還立大功。圖為:惠通橋與怒江

1944年夏天,王營長奉命到楚雄接新兵。此時前線吃緊,兵員不濟,王營長翻山越嶺趕到楚雄後沒有停留,又帶著新兵星夜趕回施甸。連日來的奔波和多變的氣候,使得王營長回到團部後便勞累成疾,雖然當地村民尋來草藥醫治,但奈何無力迴天。圖為:王營長居住過的山村

1944年11月24日上午8點整,王營長溘然長逝。王營長為國犧牲,師長集合全體官兵為他舉行了隆重葬禮,隨後將他安葬一位李姓村民家的地裡,併為他豎立了一塊石碑。圖為:村民尋找營長墓

數十年雨打風吹,王營長的墓地也變得面目全非,英雄墓碑埋入厚厚的泥土中,再也找不到蹤影。2017年6月,村裡要修公路,村民們要求暫緩3日施工,尋找營長之墓。最終,他們找到了埋藏在土裡的墓碑。圖為:挖掘出的墓碑

這塊埋在土裡73多年的墓碑,清晰地記錄了王營長一生的事蹟。王營長犧牲時,年僅28歲,留下妻子朱氏和一個9歲的兒子。隨後,志願者趕赴河南太康,尋找王營長的親人。最終,志願者找到了王營長86歲的小妹張王氏。圖為:營長的妹妹被找到

當得知哥哥的墓地被找到時,不禁失聲痛哭:“73年了!整整73年,我最終還是等來了消息!”原來上世紀80年代時,王營長的兩個弟弟曾到施甸找過哥哥的墓地,然而卻一無所獲。圖為:發掘現場

原來上世紀80年代時,王營長的兩個弟弟曾到施甸找過哥哥的墓地,然而卻一無所獲。張王氏說:哥哥臨死前將妻兒託付給了衛兵,讓朱氏與衛兵成家,照顧她們母子一輩子。衛兵遵照了哥哥遺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朱氏。圖為:當年的戰場遺址

如今,衛兵與朱氏都已經作古,而王營長留下的唯一血脈——那個9歲的兒子在很小的時候病逝,至今想起來王家人仍然痛心不已。2017年7月7日,王春泉的妹妹帶著兒子到滇西祭拜了大哥王春泉。等候了73年,王營長終於等來了親人,終於葉落歸根。圖為:王營長的帽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