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能與天味食品對標的企業,海底撈供應商頤海國際是其中之一。在2014年,頤海國際的營收還僅為天味食品的一半,扣非淨利更不足天味食品的三成。後生可畏的頤海國際,不僅實現了反超,更拉開了極大的差距。


文 ✎ 王君亞


這家公司又來敲A股的大門了。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近期,火鍋底料生產商四川天味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味食品)公開發行招股說明書,擬登陸上交所。

不超過4132萬的股票,募資金額為5.3億元。為了這個目標,天味食品著實不易。

早在2012年,天味就向A股發起進攻,但隨後自動終止發行審查;兩年後,二次重啟IPO,卻因新股發行放緩而放棄;2015年,鍥而不捨的天味食品再次提交招股書,卻在上會前夜被證監會取消審核。

如今,天味食品第四次敲響IPO的大門,它能成功嗎?

私有化曾飽受質疑

作為一家以調味品為主的企業,天味食品的產品包括火鍋底料、川菜調料等,其中,在消費者中有較高知名度的“好人家”調料和“大紅袍火鍋底料”,正是來自天味。

天味食品算是“夫妻店”,實際控股人為鄧文和唐璐夫婦。上市前,倆人持股比例分別為75.36%和12.1%。本次發行完成後,鄧文和唐璐分別持有公司67.82%和10.89%的股份。

市界發現,整個股東構成中,大部分為鄧文親屬。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家族企業並不稀奇,多次為天味食品的IPO之路蒙上陰影的,是天味在私有化過程被質疑是否合規。

天味食品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政府組建的集體企業“成都市天味食品廠”,時任政府財貿辦科員的鄧文,擔任該廠的法人代表。後因經營不善,食品廠在1999年下半年停業。對資產進行處置後,天味食品廠剩餘的有效資產僅有已註冊的“仁人歡”商標和當時尚在申請註冊的“好人家”、“大紅袍”商標。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同年6月,鄧文停薪留職創辦成都天味、四川天味等公司。接下來,鄧文通受讓了“仁人歡”和當時正在申請註冊的“好人家”“大紅袍”等三個商標。也正因此,對於天味食品是否合理使用“天味”商標進行經營活動,其私有化過程中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曾飽受質疑。

據最新的招股書顯示,天味食品已經取得相關部門的確認,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情形,也算為天味食品掃平了積壓多年的隱患。

著急上市是來自資本壓力?

市界發現,天味食品的股權結構中有國內知名創投機構達晨創投的身影。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招股書顯示,2010年7月,天味食品完成股份改革的兩個月後,吸引了達晨系三家公司的入駐,三家公司分別以9元每股的價格認購60萬股、251萬股和289萬股。目前達晨系合計持有天味4.84%股權。

作為中國五大VC之一,達晨創投在資本圈戰績斐然。自2000年成立,先後投資了上百家企業,目前其投資的企業已有40家掛牌上市,48家在新三板掛牌。

在天味的股權佔比中,市界還看到了晨暉朗姿的身影,2017年9月,公司部分股東進行股份轉讓,引入新股東晨暉朗姿,轉讓價格為 8.4元/股,本次發行後,晨暉朗姿持股比例為0.39%。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若按天味食品此次發行10%的股份募集5.3億元計算,達晨系此次受讓天味食品股份浮盈將近 7650萬元,而晨暉朗姿股份可浮盈將近790萬元。

眾多業內市場觀察員對比表示,達晨創投已入股天味食品並持股八年之久,晨暉朗姿也在IPO前夕入股,兩家資本公司都在等待公司上市後退出。而天味食品近些年頻繁衝擊資本市場,也可能源於投資人的壓力。

增收不穩 產能過剩

雖然相繼得到資本加持,但近些年,調味品市場競爭加劇,天味食品面臨著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公司的營收增長放緩,五年來最大客戶的神秘“消失”,則為天味食品是否還有擴張風險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招股書顯示,天味食品2015年至2017年營收實現三連漲,分別為8.7億元、9.8億元、10.7億元,但淨利潤卻由2016年2億元下降到2017年1.8億元,跌幅達到10%。天味食品解釋稱,如果剔除 2017 年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確認 2,745.90萬元股份支付費用影響後,2017年淨利潤則為2.07億元。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在全年接近十億的營收中,火鍋底料與川菜調料是天味食品最大、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2015年至2017年天味食品來自火鍋底料的營收分別為3.76億元、4.63億元和4.98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45%左右,川味調料營收在3.5億元浮動,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三成以上。

此次天味食品的擬募集資金將用於調味品生產基地和原輔料加工基地的項目建設。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2015年至2017年,公司主要產品合計產能利用率僅維持在60%左右,儘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並不十分顯著。從招股書中看,其中佔營收比例最大的火鍋底料,其產能利用率2015年為48.42%,2016年為62.75%。

有業內人士向市界表示,在整體產能利用率不足70%的情況下,天味食品仍進行產能擴張,可能會為公司埋下產能過剩的隱患。同時,川味調料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可替代性強,產品種類多,天味食品缺乏明顯的競爭優勢。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與大多數調味品的市場營銷體系相似,天味食品選擇以經銷商為主,定製餐調、電商、直營商超為輔的策略,報告期內,經銷商渠道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90%左右。

長期依賴經銷商的天味食品,其經銷商數量每年基本維持在700家以上。但市界注意到,在過去三年,天味食品每年減少的經銷商數量在80-90家之間浮動,且新增經銷商的數量,在2015年至2017年,從135家降至117家,而後再降至71家。

另外,在更新的招股書中看到,曾經連續五年一直佔據天味食品第一大客戶寶座的“鄭州姐弟倆”,在2017年的財報中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李想大蝦火鍋店。2016年、2017年兩年,李想大蝦火鍋店以2307.16萬元、3571.81萬元成為天味食品第一大客戶,佔其主營業務收入的3.37%,2.35%。

重要大客戶的消失,讓外界對天味食品的業務穩定性產生質疑,現有的大客戶究竟是否會重蹈“姐弟倆”覆轍,也讓人為天味食品今後的表現捏了一把汗。

能與天味食品對標的企業,頤海國際是其中之一,作為今年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撈的供應商,頤海國際早已進入百億港元市值的行列。2013至2017年公司營收從3.16億元增至16.46億元,而在2014年,頤海國際的營收還僅為天味食品的一半,扣非後的歸母淨利潤,更不足天味食品的三成。後生可畏的頤海國際,不僅實現了反超,更拉開了極大的差距。

三次上市沒成功,這次它又來了,海底撈都在替它著急

隨著天味食品多次折戟IPO征程,以及大客戶“消失”或面臨的擴張風險,在未來,天味食品還能爭奪多少調味品市場呢?

對於上述疑問,截至發稿前,市界未獲得天味食品的回應,其官網郵箱拒收郵件,電話無人接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