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因為你爛啊。

豆瓣“又”被告了。

這一次,是因為愛奇藝不滿網友詆譭綜藝《奇妙的食光》。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上一次豆瓣被推上風口浪尖,還是因為畢志飛的大作:《純潔心靈之逐夢演藝圈》。

《逐夢演藝圈》上映後喜迎豆瓣2.0分,被稱為“史上最低分爛片”,上映4天后就宣佈撤檔。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在《愛情公寓》的神助攻下,《逐夢演藝圈》的評分已經有所回升

隨後不久,電影出品方向豆瓣發出交涉函,引發輿論風波,史稱“傑出青年導演十二年心血被豆瓣一天毀了”事件。

雖然觀看《純潔心靈之逐夢演藝圈》是一場終身難忘的殘酷身心體驗,但畢志飛還是為中國電影發展做出了他應有的貢獻,創造了一種新的營銷方式:“碰瓷營銷”。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原本一個籍籍無名的N流電影,可以迅速被全國人民知曉其名響,並在國產爛片青史上千古留名,試問何人能輕易做到?

縱使劉鎮偉王晶努力多年,可能都難以望其項背。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自從畢志飛創造的碰瓷營銷,被學術界真正重視起來後,不僅得到了“權威專家們”的關注,而且還在市場上得到廣泛傳播,用以造福爛片。

又如最近上映的電影《冰封俠:時空行者》,片方官撕甄子丹“戲霸”等失德舉止,引發網友關注,隨後被甄子丹撰以長文回懟,片方官微迅速刪博。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此番舉動雖然引發了公眾的關注,但爛片終究是爛片,票房依舊毫無起色。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雖然不知愛奇藝此次狀告豆瓣,其實際所求為何,但微博底下的幾份

熱(guang)評(gao),卻頗有意思: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當資本家們“維權”的意識越來越強,手段越來越硬時,公眾的話語自由,也就變得越來越少。

正如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 ( Hannah Arendt) 所言,一張公共桌子擺放在圍它而坐的人們中間,這張公共桌子具有雙重功能:

既能讓他們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又能把他們聚攏起來,也就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

而豆瓣,就是那張桌子。

當一場圓桌討論中發出不和諧的聲音時,資本暴力便要去控訴擺放這張桌子的人,當然,這亦是對公眾自由的一種恐嚇與警告。

在泛政治化的語境下,人們習慣將電影評分與文化民主想象,建構起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豆瓣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的狂歡特質,恰好迎合了公眾的這種民主想象,參與評分使他們成為電影輿論的共同生產者,也讓他們有機會參與這場虛構的權力遊戲。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電影《愛情公寓》豆瓣短評

2016年末,豆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站在了輿論舞臺的中央。

年末的三部賀歲商業鉅作,《長城》、《擺渡人》與 《鐵道飛虎》均遭遇豆瓣評分的滑鐵盧,其中,《擺渡人》在首映還未終場時,就收穫了千餘個一星評價。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此後,有媒體刊文指出,豆瓣網站潛藏水軍,有組織、有預謀的為國產電影刷低分,而貓眼網站中專家評分脫離大眾,評分過低,二者的惡意差評傷害電影產業。

一枚小小差評,竟能傷害到龐然的中國電影產業,事態發展到如此地步,快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喉舌之戰。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電影《長城》豆瓣短評

一時間,自媒體、商業媒體、官方媒體紛紛發表看法。

在媒體機構的批判文章中,都提到了以技術手段人為影響並更改網絡評分的方法,除僱傭 “水軍”人肉刷分之外,更運用危害網絡安全的 “撞庫” “肉雞”等黑客手段盜取、操縱網絡用戶,以改變評分。

在一片混亂之中,《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度量》,網友回應:“(你家別的平臺)不是這個論調啊”,公號君義正言辭的回答:“以此為準!”

一場質疑的喧囂,最終以開明,包容的姿態宣告結束。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根據2016年《消費者報道》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83%的消費者會在觀影前參考影片評分,而超過96%的消費者表示,觀影意願會受到評分高低的影響。

在信息化時代的進程中,紙刊的專業學術性影評逐漸失勢,取而代之的是媒體解讀和大眾評論,當商業媒體逐漸被資本所腐蝕,缺乏公信力時,市場自發性的大眾評論,便更能代表觀眾的真實表達。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電影《冰封俠:時空行者》豆瓣短評

在當下的中國電影網絡評分系統中,貓眼和淘票票等售票平臺評分的區分度較低,質量平平的商業類型片,往往都能拿到7至8的高分,因此對觀影人群的實際參考價值不大,而國際權威的IMDB,其用戶評分又很少涉及中國電影。

於是,豆瓣評分,便成了大眾觀影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出品方“碰瓷”的集中火力區。

當我們縱觀電影史,將不難發現,影片或“差評”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新浪潮運動就是由巴贊等人的電影批評所催生的,而西安電影製片的中國西部片系列,也是受電影理論家鍾惦棐的直接啟發而產生的。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關於豆瓣評分的種種怪談,其實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

資本,是趨利而生的,而公眾,又會堅決捍衛自己的話語權,是非對錯的簡單評判機制,委實難以直接破譯這場複雜的人間遊戲。

告人者,未必正義;而被告者,也未必邪惡。

喂,你憑什麼打差評?


對於心懷浮躁的資本,我們只能借用網友一句話來勸誡:“別老是想著要打好嘴仗引導輿論,為什麼不踏踏實實專注作品?”

虛偽的假面終將被時間所拆下,最終低入塵埃落落無名,而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用心打磨的作品,也終將迎來屬於它的時代。

最後回到文章的標題,“你憑什麼打差評?”

心理有點數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