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講故事:聽三毛夢中那《橄欖樹》,流浪遠方

聽歌講故事:聽三毛夢中那《橄欖樹》,流浪遠方

三毛,原名陳懋(後改陳平),一個青藍如海、灑脫如風、浪漫如沙、自由如文、思念如歌的傳奇女子。

她,從小喜歡畫畫,師從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等畫家習畫。她曾說,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快快長大,然後嫁給畢加索。最後,她也沒做成畫家,後因博覽熟讀唐詩宋詞、《紅樓夢》、《水滸傳》以及世界名著等經典文學作品,爾後瘋狂愛上了文學。

充滿著“少年維特式”煩惱,許多人都覺得三毛早期的作品充滿著青春的騷動與不安。如《惑》中“被封閉了的世界”、“四周一片漆黑,除了珍妮陰鬱、傷感、不帶人氣的聲音以外,什麼都沒有。”亦如,《異國之戀》(又名《秋戀》),把異國之戀從寂寞難耐到相遇相戀再到離別纏綿寫得那麼真實動人。

少年的三毛是孤獨的,一方面是因為才華出眾,一方面是因為老師的質疑與羞辱(三毛數學成績不好,後自己鑽研考了高分,老師質疑,然後挑了很難的考題,喊三毛作答。如老師所料,三毛答不上來,然後老師用墨汁在她眼眶上畫了兩個圈,當著全班同學羞辱她,並逼她站到走廊,讓路過的同學老師參觀。)

這種懲罰對於80後以前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大多身有體驗。大多數人都習以為常。不過對於倔強、敏感的三毛來說,這種羞辱是無法想象的。

於是,她選擇了休學。不過從此變得鬱鬱寡歡,待人處事變得小心翼翼,因此得了嚴重的自閉症,幾乎不與人來往,甚至連飯都不出來吃。後來甚至自殺,雖未遂,但自殺的幻覺從此糾纏延續在她的一生當中。

所幸的是,在父母親的悉心教導下,文學、美術、音樂兼修,並學會多門外語。

我想,撒拉哈沙漠的故事,荷西與她的故事,也是從這一刻就已經註定發生的。

聽歌講故事:聽三毛夢中那《橄欖樹》,流浪遠方

三毛是個文藝女青年,我們都這麼認為。而文藝女青年,一般都會超凡出眾的才華、敏感傲嬌的情感和一顆流浪不羈的心。

三毛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終於來到了西班牙留學。

三毛被分到一個四人女生宿舍,開始時候,舍友們很熱心幫助三毛的學習,三毛過意不去,所以每天早上都幫助舍友收拾東西,可久而久之,舍友就覺得三毛幫助是理所當然,女同學(不僅是舍友)也跑來借三毛的衣服穿,但卻一借不還。

有一天,舍友擠在三毛的床上喝偷來的酒,三毛因此與她們爭論,也因此引來了院長。院長詢問矛盾起因,所有女生都把矛頭指向三毛,同時說著很難聽的話。

三毛終於被激怒爆發,衝出房間拿起走廊的掃把,瘋狂的砸向那些欺負她的女生。

女生們都很害怕,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紛紛向三毛道歉。從此,三毛再沒有再被欺負,借出去的衣服也還了回來。

從此,三毛明白一個道理,人生做自己更自在,沒必要迎合別人的眼光和評論,也從此變得更隨心隨意。

不過,她的孤獨並沒消失,反而更甚。所以,當時荷西給三毛的時候,三毛拒絕了熱情的荷西,原因或許就是害怕年少的荷西不懂她所要的那份自在和孤獨,也害怕年少的荷西承受不起她所要的那份自在和孤獨,特別是在剛經歷一段失敗的愛情之後(初戀男友梁光明,因為梁光明選擇不結婚,三毛才選擇去的西班牙)。包括後來在德國西柏林與德國男子約根戀愛的逃離,也是同出一源的害怕(約根想把三毛培養成一名優雅端莊的外交官太太)

聽歌講故事:聽三毛夢中那《橄欖樹》,流浪遠方

荷西讓三毛等他六年,六年後就回來娶她。三毛卻喊他不要再來找她。

可荷西是從骨子裡愛著三毛,六年期滿,荷西如約回來找三毛,當三毛看到他房間裡貼滿了她的照片時,終於得到了一份心安,一份歸屬。

荷西願意為三毛捨棄紅塵,陪著她一人流浪,再苦再累也樂在其中。

因此,當看到一張撒拉哈沙漠照片時候,感受到前世鄉愁,並要到那片沙漠去定居時,遭受到了家人朋友們的強烈反對,唯有荷西義無反顧的為她張羅開一切。

三毛也從不嫌棄荷西是個窮小子。三毛曾在《結婚記》裡描述到: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個有錢人?

三毛:如果我不愛他,他是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愛他,他是千萬富翁我也嫁。

荷西:那如果是我呢?

三毛:那我只需要一天三頓飯就好,如果需要的話,我還可以少吃點。

當他們來到撒哈拉,但生活卻遠比想象中的清貧,他們什麼都沒有,撒哈拉的第一夜,三毛鑽進睡袋,荷西只在地上裹了一個毯子。

與愛情相依為伴,不捨夢想,不困生活,不拘於己,這就是我們嚮往的美好愛情。

因此,自然而然的。

荷西:我們結婚吧。

三毛:我的心已經碎了。

荷西:心碎了可以用膠水粘起來。

荷西: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卻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發生,不過我們還是要結婚。

荷西: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結婚好嗎?

就這句話,三毛看了十遍,然後去散了個步,回來就決定嫁給大鬍子荷西。

聽歌講故事:聽三毛夢中那《橄欖樹》,流浪遠方

可後來沒想到的是,荷西在一次潛水作業中遭受意外離世,讓三毛剛建立起來的幸福分崩離析,孤獨捲土重來。

在埋葬了了愛人之後,三毛寫下了這麼一句:“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們。”

後來,有了《撒拉哈的故事》: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也有了《橄欖樹》這首彌撒思念的歌曲。流浪即思念,尋找歸屬,在流浪過程中,我們思念的不是那個地方的風景,而是那個地方的一個人。三毛後來流浪要找的那個人就是荷西,而橄欖樹恰好是荷西故鄉的西班牙安杜哈爾市的一棵樹。

只是,流浪,三毛的歸屬在遠方,在可能到來的遠方,或是已經逝去的遠方。

思念,無處安放。終於,在1991年1月4日,三毛在臺灣自家浴室裡自縊身亡。

終其一生,雖孤獨,也任性,但其灑脫浪漫令人嚮往,可我們一般人卻少有三毛這般才華,也很難想三毛這般灑脫,畢竟要兼顧生活與家庭,所以我們聽起《橄欖樹》這首歌,更多是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