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紀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與時代貢獻丨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常纪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贡献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黨政幹部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十一)

本文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

常纪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贡献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中華民族傳統生態環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環境保護思想的繼承、豐富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中國化的理論產物,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一思想將有力地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並有利於中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常纪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贡献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十大科學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提出,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這“八個堅持”,從哲學、法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的維度,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論。首先,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也對之進行報復。可見,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種既通俗又深刻的表述,將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處理人類生產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國化的新發展。其次,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因此生態環境保護很重要。關於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培育生態道德,“像保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了讓此認識論得到實踐的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底線和環境質量底線兩個底線,通過立法和改革方案要求劃定和嚴守生態紅線,對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實行嚴懲重罰。再次,環境保護也是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最後,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要求中國對於全球環境安全作出自己的貢獻,還基於全球氣候變化、全球動物保護、全球環境保護和全球共同發展,對世界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該理論不僅體現了中國人與本國環境的和諧共生關係,還體現了人類與地球環境和諧共生、休慼與共的關係,體現了各國與地球環境和諧共生、休慼與共的關係。目前,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寫入黨章和憲法。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這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識論的國際化。可以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環境關係的新突破。

二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觀。一個復興的民族必然是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和生態環境良好的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世界文明興亡規律的基礎上,立足於中華文明持久繁榮昌盛的大格局,要求給後代留下青山綠水淨土,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環境保護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歷史緊迫感,要有整體發展觀、長遠發展觀和平衡發展觀。目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觀正在指導改革穩步推進。

三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範疇論。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會影響生產力。實踐證明,區域性大氣汙染和流域水汙染已經嚴重製約了一些地方生產力的發展。相反地,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先進技術一起支撐了沿海經濟的持續發展。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增值自然資本;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在如何使理念落地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高科技大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範疇的新時代關係進行了創新和發展。這些創新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突破。

四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矛盾觀。十幾年來,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了這一點。在此背景下,生態文明才得以進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才得以成為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人民群眾迫切的現實需要。為此,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在“發展主線”部分提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2017年黨的十九大修改了黨章,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把美麗中國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目標體系。十九大明確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是主要社會矛盾之一。2018年3月,新的矛盾觀寫入憲法,開始指導國家的各項工作。

五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論。

環境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講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可見環境是一個內部有機聯繫的生態功能共同體,其保護既涉及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涉及城鄉的協同發展,還涉及空間的優化整合,因此措施不能是孤立的和不協同的,而是多方面和互助的。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科學佈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在措施上,環境保護的措施既應包括技術和資金支持機制,也應包括宣傳和科研措施;既涉及生產和生活方面措施,也涉及體制、制度、機制的建設和改革措施。在體制方面,涉及通過大部制改革,克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職權的無效和低效治理,涉及通過省以下環境保護監測監察垂直管理形成新型的監管監察體系。在技術方面,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在制度方面,已經形成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的系統性,與生態環境的系統性相匹配,正在改革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六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領導觀。以前,環境法律法規數量眾多,政府出臺的措施為數也不少,但是全國範圍內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卻越來越普遍,說明環境法律法規的實施和倒逼地方黨委和政府轉變發展觀的機制出了問題。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頻發的安全生產事故指出,要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要求地方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為此,2015年,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理念被《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貫徹,拓展到環境保護領域,形成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人大檢查、政協監督、失職追責、終身追責及與之相匹配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等體制、制度和機制,通過嚴格執法和對黨政領導幹部嚴肅問責,克服環境保護形式主義,倒逼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轉變發展觀念,加強轉型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開創了環境保護新局面。目前,黨通過黨內規範來領導國家、政府通過法律法規來治理國家的銜接機制已經形成,大大提升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七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方法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論,立足中國各階級現實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生態環境保護的破局方面,建立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網絡,建立領導幹部違法干預的留痕制度,通過法律法規、黨內法規和環境汙染犯罪司法解釋,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與領導幹部離任審計,以追責作為保障讓地方黨政領導對本地的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切實負責。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改革要循序漸進,穩中求進。目前在經濟發展中不斷提升環境保護的能力,杜絕環境保護“一刀切”,已經成為各方的共識。這些新的方法論的實施,解決了以前一直想解決的環境法律實施乏力的大問題,撬動了新時代各方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大格局。

八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觀。首先是綠色發展觀。單純地搞好環境保護很容易,單純地發展經濟也很容易,但是既要保護好環境又要快速發展經濟,就很難。鑑於以前的粗放式發展不可持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在具體要求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把生態建設和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相結合,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其次是高質量發展觀,即實現高質量、有效益、公平、可持續的發展。在實現模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要立足優勢、挖掘潛力、揚長補短,努力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狀況,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形成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在高質量的保障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在具體實踐中,我國正在開展供給側改革,大力推進技術革新和轉型升級,煤改氣、煤改電等工作也在有序推進。經過幾年的堅守,2017年全國工業生產增速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連續六年下降的態勢,呈現企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出現積極的變化;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同比回升3.7個百分點,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五年的下降態勢。

九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治理論。這個治理論包括國內生態文明治理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兩個方面。在國內層面,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通過發揮各方面的參與作用,特別是黨委的全面領導、政府的組織實施、人大的權力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公益訴訟監督,綠色、低碳、節約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全民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強調環境保護共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立大家的事情大家協商、大家的事情大家辦的共治機制;強調要健全多元環保投入機制,研究出臺有利於綠色發展的稅收政策,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採取多種方式支持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前,無論是黨內法規建設還是《環境保護法》等立法建設,黨領導和監督下各方各司其職的共治體制和機制已經建立,政府向人大彙報環境保護工作、政協開展視察和調研、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中介組織提供管家式技術服務的格局已經形成。在國際層面,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野生動物保護國際合作等方面,正在成為事實上的引領者,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十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法治觀。只有通過嚴格的法治建設,用規則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才具有長效性。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讓制度變為“無牙齒的老虎”,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九大要求制定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實施嚴懲重罰,促進企業全面守法。在2018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再次強調法治的重要性。目前,主要是通過黨內法規建設、改革文件制定和國家立法來共同規範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首先,生態文明寫入了黨章,通過黨內法規和黨內文件建設,建立了環境保護權力清單,對地區黨委和政府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實行黨政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實施黨政幹部環境保護監管的失職問責制度,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流域區域生態補償。其次,在黨的領導下,生態文明進入了憲法和法律、法規和規章,其關於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得到法規的保障。2016—2017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法治觀開始發力,通過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對一些省部級領導幹部、近200多位廳級幹部和一大批處級及以下幹部嚴肅問責,對於倒逼地方產業轉型、督促官員盡職履責,發揮了關鍵作用。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貫徹和落實

以上世界觀和方法論相輔相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目前,科學認識人與自然、人與政治、人與經濟、人與社會、人與文化關係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題鮮明、內涵豐富、邏輯嚴密,已經理論化、體系化,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對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鑑作用,其豐富和發展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論貢獻。

中國目前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區域發展差異大,整體的技術實力和經濟實力離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還不穩固,因此,我們在看到巨大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能力和水平離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在今後幾年,我們須咬緊牙關,打一場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方面的硬仗、大仗、苦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實現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預定目標。我們要有歷史使命感和時代緊迫感,再接再厲,久久為功,使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在雙贏的格局中協同共進,做出我們這代人應有的貢獻。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由黨中央、國務院聯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為了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要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政策體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保障體系,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行動體系。這些規定和部署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基礎。

新時代,新徵程,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第一,必須正視現實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定好位,站得更高、視野更廣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工作,做好長遠的設計和謀劃;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全面把握其思想體系,不能斷章取義,不能以偏概全;要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從環境與發展的協同共進大局看待生態文明建設與體制改革的困難性,從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發生轉換的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和優美生態產品、服務持續提供的艱鉅性,要從國際和國內兩個高度來認識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國際性。第二,各地要按照優勢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的思路,培育所在城市群和所在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升級優化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培育新動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和經濟基礎。第三,按照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要求,通過生態修復等措施恢復綠水青山,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通過建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機制和“綠水青山”的生態支付機制,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局中獲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汙水和固體廢物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市場化建設運營和價格收費、財政支持等機制,確保治理設施不“曬太陽”,補齊城市生活汙染的防治短板;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紮實推進鄉村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工作,全面推行農村“廁所革命”,如期完成鄉村環境整治目標,補齊農村環境保護的短板,提升區域環境容量。第五,按照中央的汙染防治攻堅戰和自然生態保衛戰部署,通過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人大檢查、政協監督、失職追責、終身追責的原則,層層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工作壓力,在2020年底前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渤海綜合治理環境保護、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等重大環境保護戰役,針對每類戰役制定攻堅計劃和考核辦法,合理確定總目標和年度任務,實行中期考核和終期驗收,並採取獎懲措施和督察措施予以保障,通過動真格,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更加穩固。只有成效顯著並且穩固了,才能調動全社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才能得到最廣泛的擁護和支持。

新時代,新徵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道路,堅持統籌兼顧,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發揮政府主導和企業主體作用,協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在這場歷史性的戰役中,一些改革和建設措施將被鞏固夯實,一些改革和建設措施將被不斷創新,一些改革和建設措施將以點帶面推廣,一些制度的創新及其實施將獲得新的成效,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將被不斷攻克。在這種時代格局下,生態文明建設將以新的歷史使命、新的奮鬥目標、新的精神狀態、新的動能催生,通過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斷夯實基礎和能力,一步一步紮實地走下去。我們相信,到2020年和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一定會如期實現。

常纪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贡献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