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自從性醜聞事件爆發後,劉強東和他的京東在處事風格上都低調了很多。然而一貫的沉默卻隨著京東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的發佈被打破。

關於性醜聞事件對公司的影響,劉強東本人表示,“現在整個京東集團的管理團隊已經穩定而且成型”。

關於公司的業績問題,京東則表示,我們打算去養豬。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劉強東“放手”以安撫“軍心”

11月19日,京東發佈2018年的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在本季實現營收1047.7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25.1%,為近年來首次同比增速低於30%。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京東這樣的營收增速還不到“死對頭”阿里巴巴在Q2財報中所公佈54%的一半。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這樣的業績表現也已經連續第四個季度低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可以想象,京東的股價會如何被華爾街的那幫人肆意“蹂躪”。

在過去的三個月,京東市值已經縮水超30%,而就在第三季度財報發佈之後京東股價又來了幾次7%、8%的深跌。投資人的怒氣已經越過幾千公里的大洋直接甩在劉強東的臉上。

跟“大哥”阿里比,京東已經力不從心,那跟“小弟”拼多多比呢?

與京東發佈財報僅相隔一天,11月20日晚,拼多多也發佈了第三季度財報。財報數據顯示,拼多多當季總營收為人民幣33.72億元(合4.910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增長697%。然而讓劉強東恐懼的不是拼多多的營收增速有多快,而是拼多多的活躍用戶已經超過的京東。

財報同樣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拼多多平臺活躍用戶數為3.855億,同比增長144%,較上季新增4200萬。而在京東披露的Q3財報中,這個數字(平臺活躍用戶數)是3.05億。

也就是說,拼多多過往12個月至少有一次購物行為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京東。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反觀京東這邊,活躍用戶被拼多多超過也就算了,自己竟然還出現了“掉粉”現象。

根據京東Q3財報顯示,截止2018年9月30日,京東年度活躍用戶(過往12個月至少有一次購物行為)數量只有3.05億人,比6月30日的3.14億人環比減少了860萬人。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此外,拼多多與京東在市值方面的差距已經縮小到只有區區的20億美元!

京東所面臨的困局讓自從醜聞事件曝光以來一直“沉默是金”的劉強東也不得不站出來做點什麼,以安慰市場情緒,穩定“軍心”。

11月19日京東第三季度財報的電話會議上,很久沒有露面的劉強東終於出現在大家面前,在略過了對於明尼蘇達州性侵案的提問之後,劉強東撂下這樣一段充滿深意的話:

“現在整個京東集團的管理團隊已經穩定而且成型,我個人的主要關注點放在新業務上的時間會多一些,比較成熟的業務呢,我們的管理層都可以搞定。我個人呢正面臨四件事情:戰略、文化、團隊和新業務。”

或許劉強東本人認識到自己惹的麻煩已經影響到了消費者、投資者對公司的印象,因此忍痛(像劉強東這種對自己的公司控制慾極強的創業者,做出這樣的決定應該會心痛)選擇了將自己與公司進行部分切割。

在那句“現在整個京東集團的管理團隊已經穩定而且成型”以及“比較成熟的業務呢,我們的管理層都可以搞定”的背後,實則是劉強東的不得不放手對公司主營業務的管理,退到二線負責管理“戰略、文化、團隊和新業務”這些務虛的業務。

劉強東的忍痛“切割”能否避免自身因素對公司未來所造成的波動,能否挽救失去的用戶?不得而知。

醜聞事件搞定了,那業績呢?

京東:我們去養豬。

京東又看上了養豬

為什麼要說“又”字,因為早在2016年,京東就已經搞了個“跑步雞”的概念。

網絡監控養雞場,給毎只雞綁上計步器,規定它們被賣掉之前必須跑夠多少步。據說這樣的雞肉更健康,當然,也賣的更貴。在京東商城上,一公斤重、跑步數≥100萬步的“跑步雞”,其售價為138元,大約是普通雞肉價格的4倍。

此次,京東養豬又會怎麼玩呢?

在京東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發佈的第二天(11月20日),JDD-2018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技術研發部總經理曹鵬宣佈,京東將準備大力開啟全新的事業——互聯網養豬。

互聯網大佬去養豬,本身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網易的丁磊很早就在做了。然而跟網易不同的是,京東的養豬主要體現在養殖環節的智能化,比如說,“豬臉識別”。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根據京東方面的介紹,旗下子公司京東農牧將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等機構合作,研發推出以“神農大腦”為核心的養殖場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養豬智能化”,包括通過“豬臉識別”來觀測與記錄每隻豬的體重、生長、健康情況;自動調節風機、水簾、暖氣等設備,從而智能控制豬舍溫度、溼度;這一解決方案還能實現豬飼料的精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京東方面還表示,按照前期的數據測算,該解決方案部署完成1年內,可以將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左右,降低飼料使用量8%~10%,並且平均縮短出欄時間5~8天。據說,

如果按照中國每年出欄7億頭生豬來計算,京東搞的這套智能養殖解決方案可以幫助產業每年降低超過500億元成本。

雖然不知道京東是什麼時候開始著手養豬這件事的,但從公佈的時機上來看,不得不讓人覺得有意對沖公司業績下滑等負面新聞的嫌疑。

從上述所展示的一套理念上來看,“跑步雞”到“跑步豬”,京東也只是換了品種而已,此前的“跑步雞”在宣傳上好像也是這麼一套,但最終並沒有預料中的那麼火爆,也未能給京東貢獻利潤。

挽救業績頹勢,京東企圖在業務上尋找突破口,仍然任重道遠。

互聯網+農業:下一個風口?

京東能否靠養豬來獲得業績增長,能否用這個故事感動投資人,這件事並不好說。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養殖”正在成為中國互聯網大佬喜愛的行業。

在京東宣佈養豬之前,阿里也早就宣佈養豬計劃。

2018年2月6日,阿里雲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宣佈達成合作,為此投入數億元,將對“ET大腦”進行針對性訓練與研發,最終全面實現“AI養豬”。2018年6月7日,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雲棲大會-上海峰會正式宣佈推出阿里雲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入結合。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而在一年之前,華為也已經低調推出了養殖項目——牛聯網。

通過物聯網和雲計算,將養牛這一件看似傳統的產業加上了技術的光環。

而網易、騰訊也都在養殖行業有所動作。

“豬聯網”、“牛聯網”、“雞聯網”......各種概念已經接踵而來。

而互聯網企業們之所以會搶著做這些事,一方面是因為國務院印發關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讓大家看到了該行業廣闊的前景,提前佈局;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更注重生活品質,食品消費市場空間極其廣闊。

此外,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工具在農業養殖上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一番作為。

就以養豬產業為例。

拯救公司忍痛“放手”,劉強東選擇“愛”上豬!

作為第一大豬肉生產國和第一大豬肉消費國,中國豬肉市場規模早已超過萬億。但歷年來,中國的養豬市場卻呈現著小規模、分散化的特點,與歐美那些大型養豬場相比,我國的大部分豬場仍然屬於個體養殖戶或小型豬舍,問題頗多。

數據顯示,中國每生產一公斤豬肉,飼料成本就比美國貴 2 倍,人力成本比美國貴 5 倍,一頭豬的成本相當於中國的兩頭豬,甚至更多。

如果能夠利用互聯網或人工智能規模化養豬,那麼養豬的成本必然會大大降低。

如此看來,“互聯網+農業”的確可能是未來的朝陽產業。但問題是,養殖的成本降低了,能否體現在消費終端環節,也就是銷售價格上。

就拿此前京東的“跑步雞”為例,所制定的銷售價格是普通雞肉價格的4倍以上,完全脫離普通消費者的接受能力,網易的“黑豬肉”也是同樣的問題。

因此,互聯網大佬們在佈局“互聯網+農業”時不能眼睛只盯著為生產環節能省了多少成本,

還應該為消費者考慮考慮如何既能提高食物品質又能將消費成本降低到可接受範圍內。

若能如此,“互聯網+農業”這個產業想不火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