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這兩天,航空圈子裡爆出了一條低調又不低調的新聞:“王堅大飛機工作室”在中國商飛揭牌成立。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王堅博士,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雲計算品牌阿里雲的創始人,也是“城市大腦”概念的提出者。

根據官方介紹,工作室將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智能製造技術與商用飛機制造領域的深度融合,實現商用飛機的數字化轉型。

消息傳出,不少人感嘆,“阿里系的魔爪”,終於連大飛機都不放過了?!

當然,“商飛需要阿里”本身不是一個太難回答的問題,就像工作室揭幕的官方報道里提到的那樣:

(工作室)將以數據驅動製造,解決航空製造中“視而不見”“盲人摸象”“霧裡看花”等影響飛機制造產能提升的問題,用數據實現優化工藝設計、智能排產排程、精準物流配送、優化質量控制、透明管理決策,最終實現用數據創造價值。

“阿里系”在大數據應用、生產優化方面的經驗,確實可以用來優化飛機研製和生產流程,提高質量、優化效率、降低成本,這些基本是大家不花什麼力氣就能想到的合作領域。只是事情的意義如果僅限於此,今天也沒必要單開一文。接下去的故事將從一個美國人開始。

“客戶至上”似乎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被很多美國同胞叫做“叛徒”、把波音對手空中客車從偏於一隅的“小廠”扶上全球客機市場半壁江山寶座的銷售奇才雷義,卻常把一套說法掛在嘴邊:

飛機制造商必須比客戶更理解市場,只有這樣才能率先研製出最合適的產品,而且還能很貼心很具體地告訴每一個客戶,怎樣使用這些飛機,就能掙到最多的錢。在這樣的誘惑下,很難有誰可以拒絕下單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什麼叫理解市場?顯然,只站在一個行業的高度理解是不夠的。一個產品,在社會、國家、世界甚至歷史進程中能夠扮演什麼角色,才是問題的終極答案。

但以往,受限於信息、知識和技術水平,飛機制造商與航空公司之間能做到充分溝通就已經實屬不易,很難再從更高的視角去審視和思考飛機究竟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國產運10(左)和C919客機客艙對比圖

但信息技術的進步為突破帶來了可能。包括王堅的“城市大腦”在內,計算機網絡、傳感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已經開始用於從全局優化和協調整個社會的運行並取得成效,而與人員和物品流動密切相關的中長途交通必將被納入其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利用信息技術全面精準地梳理定義航空角色,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不只是航空製造企業的“一廂情願”。並且,誰先擁抱這一趨勢,誰就能佔據先機。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最多跑一次”背後體現的是信息技術的強大整合能力,飛行等“大交通”終將也被納入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智能技術接管杭州 128 個信號燈路口後,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 15.3%

試想,如果智能化的系統也能準確告訴飛機設計師,未來多大的飛機最受歡迎,乘客隨身行李會變多還是變少,什麼尺寸的窗戶能讓人最感到愉悅,什麼樣的設備應該裝上飛機而哪些可以拆除,甚至航空公司的運營模式應該怎樣變化、空管規章可以怎樣改寫……這將無疑是航空製造業界革命性的變化。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一個分析商圈和人流的數據平臺。未來類似場景也會指導飛機設計麼?

這種變革也開始在航空行業內部萌芽。據全球著名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分析研究,目前全球領先的航空公司,從機票以外獲得的輔助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已經從十幾年前的微不足道增長到百分之十幾,並且繼續上揚的勢頭迅猛。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圖自羅蘭貝格

這些輔助收入,既來自常旅客積分兌換、選座、機上餐食或者地面貴賓室預定等與飛行比較親近的領域,也來自wifi使用、精準廣告投放、電商銷售等與飛行關係不那麼大的業務,甚至連乘客間的社交都開始成為一些公司的業務。跨界已經發生,而航空圈子以外的企業,無疑對這些領域更擅長。以往飛行中的飛機是與世隔絕的信息孤島,如今這已經是落後觀點。地上的一切,正在向天空滲透。

根據摩爾定律,人類計算能力每18個月翻一番;而對於航空界,相同時間內飛機油耗下降1個百分點已經屬於奇蹟。航空業只有跨越行業鴻溝,多方聯合,才能儘量跟上時代。早在今年5月,王堅博士召集全世界科技創新者聚集杭州2050大會、暢想未來創新業態的時候,就提出未來飛機不只是飛行在空氣當中,更應該飛行在數據當中,用數據引領變革。

“現在大多數優秀程序員都在開發遊戲、購物app;未來,我們應該讓最優秀的程序員給飛機寫代碼。”王堅博士說道。


商飛可以造飛機,阿里為什麼不能?


“阿里也來造飛機”至少開了一個好頭,儘管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挑戰要去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