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歐洲軍隊”夢想?法德得先翻過“美國優先”這面牆

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在柏林德國聯邦議院發表演講,呼籲建設一個更加一體化、強大且獨立的歐洲,呼籲歐洲在防務和安全上肩負更多責任,包括建立“歐洲軍隊”。馬克龍設想的歐洲軍隊是在北約框架之外進行建設的,這是馬克龍近日連續多次提到的主張。

在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用更加現實和自我的眼光來處理跨大西洋關係的大背景下,美歐分歧不斷,迫使歐洲尋求更多戰略自主。法國向來有獨立外交政策傳統,對於馬克龍提出建立“歐洲軍隊”的主張,人們自然不會詫異,但是這顯然又為美歐分歧火上澆油。

實現“歐洲軍隊”夢想?法德得先翻過“美國優先”這面牆

一戰紀念影射國際現實

11月11日是一戰結束100週年紀念日,馬克龍總統邀請了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德國總理默克爾、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在內的全世界70餘位領導人,共同出席在巴黎凱旋門舉行的盛大的“一戰結束百年紀念儀式”。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現場發表講話,呼籲各國銘記戰爭的慘痛教訓,始終將和平放在首要位置,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有評論指出,回望歷史,一戰的終結又常被視為二戰的開端,令人扼腕。《凡爾賽和約》簽訂後的20年裡,一些政客利用民眾對國際體系與秩序的不滿、對經濟衰退的怨氣,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使得各種矛盾持續發酵,最終導致二戰的爆發。這段歷史給世人的啟迪是,維護和平與穩定、發展經濟與民生才是硬道理,要摒棄奉行“叢林法則”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要摒棄只為一己之私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但是,個別大國能否接受這一反思,或者說是否願意反思,這都是一個問題。

在儀式後的當天下午,由馬克龍倡議發起並精心準備,旨在推動多邊合作的“巴黎和平論壇”也在巴黎開幕。來自105個國家的數千名代表出席論壇,包括60餘名國家和政府首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世貿組織總幹事羅伯特·阿澤維多、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幹事拉加德、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等多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紛紛出席。儘管表面上看聲勢浩大,但特朗普及普京的缺席,讓整個論壇陷入了尷尬境地。實際上,巴黎也原本不在特朗普行程之內。他曾計劃11月10日在華盛頓舉行閱兵活動,但因花費巨大,只能將閱兵推遲到明年。閱兵推遲消息公佈後僅數小時,特朗普便宣佈將飛往巴黎。

實現“歐洲軍隊”夢想?法德得先翻過“美國優先”這面牆

面對特朗普嘲諷,法國隱忍獲德國聲援

馬克龍早前在參加法國凡爾登一戰紀念活動時呼籲打造一支“歐洲軍隊”的提議,以及在“一戰結束百年紀念儀式”演講中公開譴責特朗普所倡導的國家主義的發言,也讓特朗普大為不滿。特朗普不僅在與馬克龍的會談中針鋒相對,而且剛一回美國,就在兩小時內於社交網絡賬號上連續發出5條內容,或是嘲笑馬克龍支持率低,或是嘲諷二戰中法國在被德國佔領期間的相關表現,或又是將矛頭直指法美貿易等,讓西方輿論一片譁然。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針對特朗普批評馬克龍的言辭,法國反對派多位議員呼籲法國政府應當向特朗普做出反應,但愛麗捨宮則拒絕對特朗普指責馬克龍的推文做出回應。隨後法國政府發言人格里沃表示,對美國總統缺少“最起碼的禮貌”的做法表示遺憾。針對此事,法國《費加羅報》刊發了國際問題和防務專家阿德里安的文章稱,法國應該離開北約,因為在這個美國主導的軍事組織中,法國幾乎毫無分量。文章更是直言,希望法國“給自己留點驕傲和自愛!不要再被一個蔑視弱者的總統侮辱”。

14日,馬克龍在法國“戴高樂號”航母上接受了法國電視一臺的專訪,在被問及特朗普的攻擊言論時,馬克龍表示:“在我們歷史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是盟友,所以盟友間尊重是應該的。”但他同時強調:“美國是我們的歷史盟友,以後也將繼續如此。它是與我們共同承擔所有風險、執行最複雜行動的盟友,但盟友關係並不意味著法國是一個附庸國。”同日,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在歐洲議會的發言中公開支持馬克龍打造一支“歐洲軍隊”的倡議,並強烈呼籲歐盟成員國開展更緊密的防務合作。她說:“我們應該為有朝一日創建一支真正的歐洲軍隊的願景而努力。”

“美國優先”持續衝擊美歐友誼

除了與歐洲盟友“打嘴仗”,特朗普在13日下午專門在白宮召集官員及顧問,就是否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一事進行新一輪的討論。美國商務部今年5月以國家安全為由啟動對進口汽車及零配件的“232調查”,並威脅加徵關稅。此舉遭到歐盟、日本、加拿大等貿易伙伴的廣泛批評。14日歐盟貿易代表馬爾姆斯特倫在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舉行會談後向媒體表示,如果美國對歐盟成員國輸美汽車加徵關稅,歐盟將針對一系列美國商品進行反制,歐盟正在準備一份用於加徵報復性關稅的目標商品清單。

在不到兩年時間裡,隨著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接連退出《巴黎協定》、伊核協議,並以提高鋼鋁、汽車關稅等為要挾發起貿易戰,傳統的“美歐友誼”接二連三遭到沉重打擊,同時二戰後由美國確定的確保歐洲安全的規則和秩序也被其徹底拋棄。在防務、經貿等問題上,美歐間的分歧和爭端在短時間內似乎無法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未來二者間的爭執是愈演愈烈還是以一方的妥協而告終仍需持續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