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嘮叨,孩子越愛對著幹!

你越嘮叨,孩子越愛對著幹!

很多家長在後臺留言,反映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事情我跟孩子說了那麼多遍,他還是不聽?”其實很多時候,正是由於家長說的太多,孩子才會不聽。

我們可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更多的時候,父母的嘮叨是一場“自娛自樂”的表演,根本不管孩子有沒有聽進去,自己發洩完就行了。總是嘮叨,話語就被削弱了力量。

同一件事反覆說,只會激起孩子的厭煩、逆反心理;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感覺被控制,形成“免疫力”——聽到父母的話就條件反射般抗拒、躲避。長此以往,不僅會破壞親子關係,也會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不做嘮叨的父母,是很多家長需要修煉的一項技能。

在嘮叨中長大的孩子會怎樣?

你越嘮叨,孩子越愛對著幹!

我初中時候的同桌,家境不錯,學習也算優秀,唯獨有一點,她不愛回家。相處久了了解到她不肯回家,是因為家裡有位“轟炸機”媽媽。

只要她在家,她媽媽就會想方設法地跟她套近乎,然後開始思想教育。

她愛穿與大家風格不同的衣服,洗舊型的牛仔褲,外搭一件慵懶鬆懈的襯衣。我們都覺得她眼光獨特,而在她媽媽的眼中,這是不良學生的打扮。對於不良學生的後果,她媽媽能舉例說上三天三夜。

有次她媽媽找班主任詢問同桌放假晚歸的原因,被同桌知道後,她非但沒有因為媽媽的關心變得早歸,反而變本加厲地找各種理由不回家。

父母的愛和關心,一旦成了枷鎖,再稚嫩的孩子,都會使出洪荒之力逃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近感被嘮叨磨滅,再教育,實際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就有點不耐煩了,於是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就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了2元錢。

馬克·吐溫這個惡作劇揭示了一個心理學現象——“超限效應”。

你越嘮叨,孩子越愛對著幹!

具體怎麼理解呢?這是因為刺激過多、過強、作用時間過久,引起心理的一種極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意思就是說的越多,說服力就越弱,還會引起逆反心理。

家長們可以想一想,這種超限效應是不是也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上演呢?比如孩子在犯錯、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是不是三番五次對同一件事、做出同樣的批評呢?

這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變成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怎麼減少嘮叨?

1. 說教之前:自我調整心態

處理孩子的問題之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大部分情況下,讓我們沖天怒火的並不是什麼生死攸關的大事,反而是芝麻大小的事都會讓我們煩躁不安、喋喋不休。

當你生氣想要嘮叨時,趕緊捂住自己的嘴巴,遠離現在的場景,立即對自己說“我正處於情緒之中,要保持冷靜”。

如果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就不用再提起;如果你認為很重要,非說不可,也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談,在理智與平靜的情況下,利用相互信任和合作來消除它。

你越嘮叨,孩子越愛對著幹!

2. 什麼時候說:多聽少說,適當放手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所以在合適的時間點,放下大包大攬,聽孩子說,讓孩子學著做。

就像起床、寫作業、睡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嘮叨來嘮叨去,變成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好像成了家長的事。

家長管太多,孩子自然往後退縮,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也因此喪失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成長最主要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去反思,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3. 怎麼說

你越嘮叨,孩子越愛對著幹!

學會簡潔幽默。學會少而精的說話方式,直接表達意思,一件事情不能在一個時間節點內說三遍。

把一些命令式的語氣改為輕鬆自由的語氣,在孩子做完之後和孩子開一個小玩笑,減少孩子執行時的厭煩和牴觸。

以沉默代替嘮叨。應該嘗試用以往沒用過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可以在客廳裡放一個“家庭意見本”,父母和孩子寫上對一些事的看法和需要改正的意見。

只要是覺得可以接受的都可以打個對鉤,然後立刻去執行,這樣做比單純說教更有意義。

以身作則來引導。你希望孩子做到文明、禮貌、熱愛學習、不磨蹭,那麼首先你自己就要一一做到。身教大於言傳,之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到,是因為家長自己也做不到,這時候,你嘮叨再多也沒有用。

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寬容、寬鬆、寬厚的,而不是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指手畫腳。好的父母會尊重孩子,變“說”為“聽”,只對孩子提出原則性建議,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