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的“時尚生意”:從“代購”到時裝集團

I.T的“時尚生意”:從“代購”到時裝集團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賈璇|上海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5期)

I.T的“時尚生意”:從“代購”到時裝集團

位於上海新天地購物中心的I.T店是I.T進駐內地的第一家實體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賈璇 攝)

11月12日,影星梁朝偉獲得“亞洲卓別林大獎”,頒獎晚宴上,前來賀喜的女星邱淑貞一現身,網絡關注度甚至超過主角梁朝偉。除了明星身份,邱淑貞的另一個身份是香港時裝集團I.T公司創始人沈嘉偉的夫人。

I.T集團的名稱Income Team,直譯過來就是“賺錢的團隊”,透著野心。30年前,I.T還只是銅鑼灣裡一家僅200平方米的小服裝店,從靠“空姐帶貨”販賣的代購模式開始,如今發展為香港規模最大的時裝集團之一,2017年營收達83億港元。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近日對話I.T集團中國區CEO、老佛爺常務董事陳惠軍, 聽他講述 “追逐時尚”的故事。

I.T的“時尚生意”:從“代購”到時裝集團

陳惠軍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賈璇 攝)

差異化:巧打潮流“時間差”

走進陳惠軍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品牌繁多的周邊產品,幾乎“霸佔”了一整面牆,有當紅潮牌BAPE的毛絨玩偶,也有備受年輕人追捧的品牌CHOCOOLATE限量版麻將牌和月餅盒,這些都來自I.T旗下或者合作品牌。“目前I.T集團代理的國際頂尖品牌超過450個,還擁有10餘個自創品牌。”陳惠軍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介紹。

與許多自己生產服飾的品牌不同,I.T集團走品牌集合店路線。店裡的服飾品牌不盡相同,旗下分為I.T和i.t。I.T經營世界各地的大師級品牌,風格更偏成熟,i.t則售賣日本年輕時裝,平價和市場是主要賣點。店內商品的來源也不一樣,一部分是買手在世界各地蒐羅購買後轉賣的,一部分是I.T集團參股品牌的,還有合資公司生產的。“這樣定位具有極高的可塑性,既可以跟輕奢品牌在一起,也可以跟快時尚品牌做鄰居。” 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

潮流總是瞬息萬變的,I.T集團則擅長利用國內外潮流時間差獲利。

以潮牌Off-White為例,其設計師是美國著名說唱歌手的御用造型師,在2014年創立之初便迅速躥紅歐美,同年12月,I.T便與Off-White合作,在香港銅鑼灣開設全球首家旗艦店,推出I.T全球獨家限定單品,設計師親自站臺。

談及眾多品牌為何願意通過I.T進入中國市場,陳惠軍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協助品牌本土化是最重要的,外國品牌進入中國難免遭遇水土不服,“我們可以協助他們,把本土的潮流經驗分享給他們。”

明星家庭“拉”上朋友帶貨

除了“快”,I.T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還在於“活”,即不斷更新品牌組合:除了和國外一線大牌合作,引進國外潮牌,I.T還充分利用自身和明星私交密切的“先天優勢”,自創品牌吸金。

據稱,I.T創始人沈嘉偉和香港大半個娛樂圈都有交情,網上隨意搜索沈嘉偉和邱淑貞夫婦聚會照,便可見郭富城、張學友、梁朝偉和劉嘉玲等明星的身影。1998年,I.T集團首創自有潮牌——5cm,代言人和設計師是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李燦森。2002年,從來沒有服裝設計經驗的明星張曼玉擔任該公司品牌形象設計總監,推出自有品牌izzue。

開創自有品牌,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對於I.T來說是明智之舉。從其2017年財報看,如果按照品類分析, b+ab、izzue等I.T自創品牌實現6.7%的增速,增至49.36億港元,佔集團總零售收入的60.2%

除了明星好友,邱淑貞和大女兒沈月更是“帶貨達人”。雖然退出娛樂圈近20年,但是邱淑貞每次穿搭都受到較高關注,她也多次為I.T集團的活動站臺。沈月也被稱為“最美星二代”,每次在社交平臺上曝出的穿搭,都會受到熱捧。

為了提高品牌在年輕一代群體中的影響, I.T集團2017年宣佈聘請明星吳亦凡為其首位代言人,消息公佈後,股價連漲4天,創近5年新高。

I.T的“時尚生意”:從“代購”到時裝集團

位於上海新天地購物中心的I.T店是I.T進駐內地的第一家實體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賈璇 攝)

加入線上廝殺,拓展二三線城市

內地潮流市場的蓬勃發展,對I.T集團來說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據其2017年財報顯示,總營業額增長4.8%至83.84億港元。其中,中國內地的營業額增加8.8%至39.20億港元,佔整體營業額46.8%,這樣的勢態還在延續。

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集團營業額同比增長11.3%至40.64億港元,淨利潤同比增長87.8%,達1.13億港元。其中,中國內地的營業額增加12%至18.32億港元。可以看出,內地的零售額和增速均已大幅超越港澳地區,對淨利潤的增幅貢獻更大。

當然,內地喜愛潮流的人們也不單單擁抱著I.T。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信息傳播的更加便捷、渠道的更迭、海淘代購更加便利,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接觸到更多國外潮牌,靠國內外潮流時間差賺錢的I.T優勢受到挑戰,陳惠軍坦言這確實分流了一部分I.T的生意。

為了保護品牌的潮流影響力,I.T不得不加入線上廝殺。“實際上我們入駐天貓已經7年了,但是更多精力仍放在線下,從去年開始,我們認真做‘雙11’了。”據陳惠軍介紹,他在採訪的前一週特意去杭州參加了天貓時尚慶典,並在活動上首次曝光了I.T此次“雙11”活動計劃。他甚至因此沒有出席在香港舉辦的I.T 30週年重磅活動,這從側面也可看出I.T備戰“雙11”的決心。

與此同時,通過控制折扣優惠計劃和推進成果效益,I.T集團品牌形象、毛利率以及營運能力獲得了增長。陳惠軍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去年我們開始積極推進去庫存行動。今年取消了季末大減價活動,把這部分貨物轉移到奧特萊斯賣,同時加快新品的更新速度。”其中43.1億港元的毛利收益,較去年增加了37.1% 便是庫存管理見效的一大體現。

I.T還在加速拓展線下佈局,該公司把目光投向二三線城市。目前I.T旗下的品牌已進駐28個城市,包括南寧、長春及昆明等地。

“全國大概有550家直營零售店,覆蓋超過30個一二線城市。”陳惠軍表示,今年在新疆烏魯木齊開設的新店,讓他對開拓內地二三線城市信心大增。“剛開始還挺擔心的,但是實際效果甚好,幾乎沒有在當地做宣傳就順利落地,而且我們在線上的銷售數據發現,拉薩也有很多人買I.T。”陳惠軍透露,接下來的一年內,I.T計劃在全國新開100家店。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