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10月在廣東考察時,要求廣東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優勢,創造更多經驗,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對廣東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廣東干部群眾的親切關懷,是新時代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動員令。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此次總書記廣東之行,多次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為大灣區發展凝心聚力,指明瞭前進方向。

在此之前的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廣東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全國前列,為新時期廣東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和路徑。

1.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要先行先試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並明確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全面推進內地同港澳互利合作的戰略重點。“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縱觀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對外開放、增進對外交流合作成為濃墨重彩的一大亮點。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實質一步。一年多來,“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並以嶄新姿態吸引了各界關切的目光。此次廣東之行,從考察橫琴新區到宣佈港珠澳大橋開通,從考察深圳前海到聽取廣東省彙報,總書記對“超級工程”的深情寄語和對大灣區建設的殷切希望,令人倍感責任和使命。

今年8月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國務院明確將粵港澳大灣區定位為“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這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為粵港澳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和市場化程度最高、開放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具有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對外開放交流平臺的制度紅利。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程度,一定程度上引領和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對外開放程度。在2017年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開放便捷的信息城市排名中,香港、澳門、深圳、廣州、東莞和珠海等6個城市進入了10強之列,彰顯了區域整體的對外開放程度。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對於改革開放以來的轉口貿易和“前店後廠”模式而言,具有更加深遠的時代意義和戰略價值導向。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符合國際通用規則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體制。充分發揮香港、澳門的自由貿易港優勢和廣東開放型經濟體系優勢,探索推廣“法不禁止皆可為”的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行外商直接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對外商投資的監管重點由以前的重視事前審批轉化為事中事後監管。二是充分利用港澳百年來積澱的國際貿易中心歷史地位和麵對英語國家、葡語國家的平臺窗口作用,有效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商品和服務貿易、檢驗檢疫和質量標準、國際會展、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等領域內,共同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節點和先行先試示範區;加快推進旅遊休閒和會展業發展,積極爭取攜手承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會議和賽事活動。三是以港澳自由貿易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探索推進自由貿易港的擴容擴圍。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指出,要“在自貿試驗區的基礎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通過積極推進建設自由貿易港,逐步形成“大灣區+自由貿易港”的發展模式,可以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標準和全球貿易規則的引領者。

中國網地產是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產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級重點新聞網站。以引導正確的行業輿論導向為己任,為行業上下游關聯企業、相關產業提供一個高效溝通與互動的優質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