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指路、幫安檢……上海高校科技成果助力進博會

新華社上海11月9日電(吳振東、仇逸、舒天楚)大,是許多人對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館的第一印象。為了讓觀眾、參展商們在觀展時“少走彎路”,同濟大學科研團隊自主研發了一款高精度的室內外定位導航系統。只需打開進口博覽會微信小程序或APP中的相關導航功能,系統就能實現精準“引路”。

中央大廳入口處,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外國參展商在志願者的協助下,拿著手機掃碼下載進口博覽會APP。“非常方便。”這位參展商表示,“有了英文導航服務,我很容易就能找到目的地。”

高端裝備展區入口處諮詢臺的志願者告訴記者:“我們一般都會推薦觀眾使用進口博覽會小程序,挺好用的,也給我們的工作減輕不少壓力。”在各個展區出入口,都設有進口博覽會APP展示牌供觀眾下載。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劉兒兀介紹說,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雙層和單層結構的展廳共有十餘個,其中單層展廳層高達32米,很多定位輔助設備無法佈置,WiFi定位、藍牙定位等方案均不可行。團隊自主研發的室內定位技術DWELT(基於動態加權進化的路徑追蹤技術),攻克了沒有衛星信號和無線信號下的定位難題,能滿足展會、體育場、商場、地下停車場等複雜場景的高精度定位導航需要。

同樣發揮著“導航”作用的,還有東華大學為展館重新優化提升的標識導向系統。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陸金生說,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建築內部是圓形環繞設計,場館此前的標識信息基本是2H或者6.2這樣的數字加英文縮寫的命名,信息也不盡統一,穿行其中容易讓人“找不著北”。學校設計團隊為展館度身定製了一套升級版的標識導向系統。優化後的場館標識採用區域分色處理,達到信息順序統一有層次,實現行人、車輛行駛路線的信息節點規範連續。導向系統還與展館周邊視覺設計相互銜接融合,便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秒懂”標識含義,快速找到目的地。

記者還從上海理工大學瞭解到,莊松林院士團隊聯合上海海關,研發出太赫茲波譜液體檢測儀和太赫茲波譜信件檢測儀,可在0.1秒之內對液體、信件等實現快速檢測,判斷其是否安全,有效提高了安檢精度,加快了現場處置速率。研究團隊介紹,太赫茲波譜檢測設備通過無損、無創、非接觸的方式“掃一掃”,就如同“指紋識別”,能夠分辨出不同的波譜並快速鑑別物質類型。據悉,相關設備已應用於上海海關,今後有望推廣到更多城市,用於地鐵安檢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