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Christakis)

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

我所心儀的闡釋與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所尋找的那個問題有關,即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這幾乎是每個蹣跚學步的小孩都會問到的問題,但也是從亞里士多德時代起,幾乎每個最偉大的科學家,包括達·芬奇、艾薩克·牛頓、約翰尼斯·開普勒、勒內·笛卡爾、萊昂哈德·歐拉,甚至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都曾問過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的闡釋,我最心儀的一點是,它超越了問題本身的簡單性;它是歷經漫長世紀的努力,才得以出現的,並且有許多的科學分支都因它而得以發展。

與其他日常現象不同,譬如說日出和日落,天空的顏色沒有引發太多的神話聯想,即便是希臘人或中國人也是一樣。對於天空的顏色這個問題很少有非科學的闡釋。在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引起我們科學的注意之後,蔚藍色的天空才被問題化。如果大氣層有顏色,我們呼吸的空氣怎麼是無色的呢?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據我們所知,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人。在《論顏色》(On Colors)這篇文章中,他的回答是:空氣近在眼前時呈現透明,但深邃天空看起來是藍色的,就如同水淺時看起來很清澈,但水深是看起來是黑色一樣。這一觀點到了13世紀,仍然得到了羅傑·培根(Roger Bacon)的贊同。開普勒也重複了與之類似的闡釋,他認為空氣看起來無色,是因為空氣稀薄的時候,色調相當微弱。但他們卻沒有一人,針對大氣為什麼是藍色的,給出一個解釋。

在16 世紀早期的《萊切斯特手稿》(Codex Leicester)中,達·芬奇寫道:“我認為大氣中所被看見的藍色,不是其本身的顏色,而是加熱的溼氣經過蒸發,最終成為最微小、不易覺察的微粒,這些微粒被太陽光所吸引,因而相對於上面包圍著它們的深沉與強烈的褐色,看起來更為明亮。”唉,就連達·芬奇也沒給出一個確切的解釋,為什麼這些微粒呈現出藍色。牛頓通過提出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問題,以及通過具有開創性的折射實驗,證明了白光可以分解成其組成的各種顏色,對回答這個問題做出了一番貢獻。

自牛頓以後,還有許多被遺忘和被記住的科學家紛紛加入到探索的行列中來。究竟是什麼會使天空折射出更多的藍色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簾呢?1760年,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推測,光的波動論或許有助於解釋天空為什麼呈現藍色。19世紀,有著各種各樣的實驗和觀察,從冒險到山頂觀測,到煞費苦心在瓶子裡重塑藍天,這些都被記錄在彼得· 佩西奇(Peter Pesic)的絕妙之書《瓶子裡的天空》(Sky in a Bottle)裡。在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和不同時間,在人們所完成的數不勝數的仔細觀察中,有一個為實驗精心打造的設備:天空藍度測定儀。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緒爾(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在1789年率先發明瞭第一個天空藍度測定儀,在他的設計版本里,共有排成圓形的53個層次的藍色調。德索緒爾的觀點是,某種懸浮在空氣中的事物一定與藍色有關聯。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懷疑是空氣中的某種事物改變了光,使其看上去呈現藍色。最終,人們才意識到,是空氣本身造成了這一結果。構成空氣的氣體分子,本質上就會使其本身顯現為藍色。如此一來,天空的藍色和原子物理的現實發現有了聯繫。天空的顏色與原子理論息息相關,甚而與阿伏伽德羅常數有關。這一點,在1905—1910年期間,引起了愛因斯坦的注意。

因此,天空之所以呈現藍色,是因為入射光與空氣中的氣體分子相互作用,從而使光譜中更多藍色部分的光被散射,最終進入到在地球表面上生活的人類眼中。入射光的所有頻率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散射的,但高頻(短波)藍色光比低頻率散射得更多,這種過程被稱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該解釋於19世紀70年代被首次提出。約翰·威廉·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瑞利勳爵,因發現氬而在190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證明了,當光的波長與氣體分子大小相等時,散射光的強度與其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波長較短的藍色和紫色光,比波長較長的光,會散射更多。所以看上去空氣中所有分子都會發出藍光,於是我們身邊的藍色無時無刻都隨處可見。

然而,天空看上去應該是紫色的才對,因為紫色光的散射比藍色光還要多。但天空看起來不是紫色,原因就在於這個難題的最後一道關卡:生物因素,即我們人類眼睛的設計方式:我們的肉眼對藍光比對紫光更為敏感。

天空為什麼呈現藍色?對此的解釋涉及了眾多自然科學:可見光譜的顏色、光波的性質、陽光照射大氣層的角度、散射的數學模式、氮和氧分子的大小,甚至是人類眼睛感知顏色的方式。童言稚語中的一個問題,蘊含了絕大部分的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