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駢文是中國特有的文體,有著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曾經統治過文壇幾百年。中國文學史上曾出現很多駢文高手,他們才氣縱橫,筆墨淋漓,佳作繁富,文名遠播。為後世留下了相當數量的駢文名篇,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名珠,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滕王閣序》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遙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蘊含典故盤點: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閣在南昌,漢代設有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市區;唐代改稱洪州,設有都督府。

2.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古人習慣以天上星宿與地上區域對應,稱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據《晉書·天文志》,豫章屬吳地,吳越揚州當牛鬥二星的分野,與翼軫二星相鄰。翼、軫,都是二十八星宿名。“衡”指的是當時洪州附近的衡州,“廬”指的是廬山,代指洪州北邊的江州(今九江)。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3.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據《晉書·張華傳》,晉初,牛、鬥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請教精通天象的雷煥,雷煥稱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張華命雷煥為豐城令尋劍,果然在豐城(今江西省豐城市,古屬豫章郡)牢獄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內有龍泉、太阿二劍。後這對寶劍入水化為雙龍。

4.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據《後漢書》,陳蕃是當時豫章郡的地方官,也是一代名士。他從不留客人在家中過夜。唯獨當時高人徐孺子到訪,他才將高懸在家中的客塌放下,留宿徐孺子。徐孺子回去後,他又將客塌懸掛起來。

5.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董仲舒曾經夢見一隻蛟龍騰飛入懷中,第二天文思湧動,創作了《春秋繁露》。又記載楊雄曾經夢見鳳凰在他著作的《太玄經》上翩翩起舞。

6.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有六把寶劍,紫電劍最為出名;《西京雜記》記載,劉邦斬白蛇起義之後,那把劍上常常出現霜雪,故名清霜。

7.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古代豪強貴族舉行宴會時,擊打銅鐘演奏音樂,大鼎盛著各種食物。上古有嚴格規定,士用一到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天子用九鼎。所以“鐘鳴鼎食之家”代指富庶人家。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8.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青雀,指的是當時長江流域通行的鷁首船;黃龍值得是古代一種在大河航行的重型軍艦。

9.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古代傳說,大雁南飛一直到衡山之陽(衡山南面)就棲息於此,不在南遷,直到天暖再北上遷徙。

10.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睢園是漢代梁孝王建立的園林,也稱梁園,其中種了很多竹子。俗語“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便來源於此。彭澤之尊,彭澤代指曾經做過彭澤縣令的陶淵明,他辭去縣令之職務,寫了《歸去來兮辭》,其中說到:“有酒盈樽”。彭澤就在南昌附近。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11.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當年,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曾經在鄴水遊玩賦詩,曹植作了一首《公宴詩》有”朱華冒綠池“之句。臨川之筆,指的是曾經在臨川任職的南北朝詩人謝靈運,

12.四美具,二難並:四美指的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也有說法是音樂、飲食、言語、文章。二難,指的是客人、主人都是名士,非常難得。

13.望長安於日下:晉元帝的時候,有人從長安來彙報工作。晉元帝問當時還只有幾歲的皇子晉明帝:“你說太陽和長安,哪個離得遠?”晉明帝說:“太陽,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有人從太陽來。”第二天,晉元帝又問,晉明帝卻說:“長安遠。”晉元帝問:“怎麼又換了個回答?”晉明帝回答說:“因為我抬頭能看到太陽,(遠望)卻看不到長安。”

14.懷帝閽而不見:帝閽是指天帝的守門神,這裡指代皇宮的大門。

15.奉宣室以何年:宣室是漢代宮殿名稱。當初賈誼被貶謫長沙三年,被朝廷徵召再入長安,便是在宣室接受漢文帝的接見,並且促膝長談一夜。此時的王勃也正是在放逐之中。

16.馮唐易老:馮唐是漢文帝、景帝時期的官員,直言敢諫,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大的重用。漢武帝上臺後,徵召賢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難堪大用。

17.李廣難封:李廣武藝高強,弓馬嫻熟,征戰一生,組建了一隻頗有戰力的軍隊。但是卻屢屢不能建立軍功,不能得到朝廷冊封的爵位。最後在漠北之戰中迷路,未能及時與衛青率領的主力會師,不堪受辱而自盡。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18.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漢代儒生賈誼被貶謫到長沙的時候,在位的是漢文帝,文景之治的創立者。

19.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梁鴻是東漢名士,“舉案齊眉”的典故說的便是梁鴻和他的妻子孟光。漢章帝時,梁鴻曾經因為發表不恰當言論,在渤海之濱避禍。當時正值東漢“明章之治”時期,東漢國力達到巔峰。

20.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東漢王朝建立後,南方的蠻族發生叛亂,當時的開國將領馬援已經很老了,卻主動請纓,人們稱讚他“老當益壯”。

21.酌貪泉而覺爽:貪泉是古代明泉,晉代人記載說喝了此泉水會生貪念,故稱貪泉。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22.處涸轍以猶歡:《莊子》有“涸轍之鮒”的寓言故事:

莊子家裡斷糧了,無奈之下,他到監河侯那裡去借糧米。監河侯聽了,故作大方地說:“好啊”,沒有問題!不過,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錢,才能借給你三百斤糧食,可以嗎?”

莊子聽了很生氣,但他也不願意直接戳穿對方的謊話,就講了一個故事:

昨天我在路上走,在路上聽見救命聲。我四處張望,原來是車轍印裡的一條鮒魚。鮒魚見了我,邊忙大聲喊道:”老先生,我問它:“鮒魚啊!你怎麼啦?’它說:‘我從東海被衝到這裡。您能給我一桶水,救救我嗎?

我慷慨地點頭答應道:”好啊!:我去南方勸說吳王和越王,引來西江水救你,可以嗎?那裡是水鄉澤國,水多得不得了。

鮒魚聽了,非常生氣地說:你這是什麼話!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環境。我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而你卻要到南方之後,放西江的水來救我。您要是這麼說,到那時,你恐怕只有到乾魚店裡來找我!’

所以用“涸轍”表示困境。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寓言“涸轍之鮒” (資料圖 圖源網絡)

23.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莊子》《逍遙遊篇》,講鯤鵬起於北海,扶搖直上,前往南海。此時的王勃正要去南海到交趾(今越南河內)見自己的父親。

24.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遠古,村子西邊都種桑樹榆樹,所以桑榆比喻黃昏、暮年。

25.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孟嘗也是東漢名士,曾任郡守,廉潔奉公著稱。後來昏君漢桓帝上臺,他再也沒有得到重用。

26.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阮籍是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喜歡駕車出行,每次看到道路不通便聯想到現實的窘境,慟哭而返。

27.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西漢使臣終軍出使南越之前,曾經請漢武帝賜他一條長纓,如果南越國不放棄獨立,就把南越王綁回來。這一年終軍二十歲,與王勃此時同歲。

28.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宗愨是南北朝時期的將領,自幼習武,父親曾問他有何志向,他說:“願乘風破萬里浪!”

29.非謝家之寶樹:晉朝謝安曾經問侄子謝玄:“為什麼人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後代優秀呢?”謝玄回答說:“就好像芝蘭玉樹,人們都希望長在自己家門前。”所以“謝家寶樹”比喻出色的晚輩,這裡是王勃自謙。

30.接孟氏之芳鄰:孟母三遷,為孟子找了個好的鄰居。這裡是誇耀與會的嘉賓。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31.他日趨庭,叨陪鯉對:鯉指的是孔子的兒子孔鯉。孔鯉在家裡的庭路過,遇到孔子,孔子問他學習情況,並且勸他好好學習《詩經》、《禮》。這裡是王勃在暢想和父親見面的場景。

32.今茲捧袂,喜託龍門:東漢李膺名聲很大,能夠在他的家中做客不太容易。如果有幸去他家受到他的招待,都被稱之為“託龍門”。

33.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西漢司馬相如曾經得到同鄉楊得意的推薦,得以面見漢武帝。漢武帝聽了司馬相如的《大人賦》之後,感覺到了一股凌雲之氣。

34.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列子》的寓言:俞伯牙遇到了鍾子期,彈奏《流水》,鍾子期聽出了曲中的意境。

35.蘭亭已矣:東晉年間,王羲之等名流在蘭亭玩“流觴曲水”,創作了《蘭亭集序》。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36.梓澤丘墟:梓澤指的是晉代富豪石崇的金谷園,當年他在這裡窮奢極欲,最後得罪了權貴,斷了性命。

37.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晉代潘岳(就是潘安)、陸機,都有文采,南北朝人評價他們說:潘才如江,陸才如海。所以,潘江、陸海藉以形容人的文采。


為了滿足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好奇心,小編經過反覆比較,精心甄選,挑選出中國在文壇上有影響力的,文章質量上乘、數量可觀的十大駢文高手。

第一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繹州龍門人,文中子王通之孫。六歲善文辭,未冠,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斥之。勃既廢,客劍南。久之,補虢州參軍。坐事,復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遷交趾令。勃往交踐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讀書,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急起書之,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稿。 王勃能排在“初唐四傑”之首,最重要的就是駢文的成就。王勃的駢文是駢文發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駢文表現了初唐時期知識分子所特有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又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無論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構築,都達到了很高的造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王勃對六朝駢文的革新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更是成了千古傳誦不朽之名篇。王益吾評此文曰:“文興到筆落,不無機調過熟之病。而英思壯採,如泉源之湧”。代表作有《寒梧棲鳳賦》《澗底寒松賦》《春思賦》《江曲孤鳧賦》《山亭興序》等三十多篇。王勃的駢文對後世影響極大,現排為第一併不為過。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第二李商隱,李商隱:(約813 — 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遷居滎陽(今屬河南)。少習駢文,遊於幕府,又學道於濟源玉陽山。開成年間進士及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調弘農尉。宣宗朝先後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復任鹽鐵推官。一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備受排擠,潦倒終身。晚年閒居鄭州,病逝。其詩多抨擊時政,不滿藩鎮割據宦官擅權。以律絕見長,意境深邃,富於文采,獨具特色。為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又是晚唐駢文的代表作家。其駢文屬對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間,氣韻自然。名作《奠相國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上河東公啟》《祭小侄女寄寄文》,李的駢文情真意切,委婉動人。但也有很多官場應酬文字,內容較貧乏。其散文現存較少。晚唐時期,經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運動後,駢文開始全面衰落,而李商隱竟然力挽頹勢,又使駢文流行了一段時間。

第三庾信,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自幼隨父親庾肩吾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們的文學風格,也被稱為“徐庾體”。 庾信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大體說來,庾信的文學創作,以他四十二歲時出使西魏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梁,作品多為宮體性質,輕豔流蕩,富於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後,詩賦大量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所以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總而言之庾信的駢文集南北朝文化特質於一體,融濃麗與剛樸之氣於一身,成為駢文文史上的巔峰作家。代表著有《哀江南賦》《春賦》《小園賦》《傷心賦》《枯樹賦》等三十多篇。有《庾子山集》傳世。

第四陸贄,陸贄(754~805) 唐代文臣。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字敬輿。大曆八年(773)進士,中博學宏辭、書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學士。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但兩年後即因與裴延齡有矛盾,被貶充忠州(今四川忠縣)別駕(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貞元年卒於任所,諡號宣。有《陸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陸贄改造駢文,完成形式美文到經世之文的轉變,所使用的方法是上承“燕許”以散入駢的傳統,同時不僅加大了力度,而且運用自如,爐火純青。一是運單成復,不失整齊之態,二是雜用單行,承轉文氣,三是力求朗暢,少用典故,四是加長駢句和加長篇幅。陸贄的駢文對後世歐陽修、蘇軾等人都影響極大。確實是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在中國駢文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有上繼“燕許”融散入駢的傳統,下開“歐蘇”四六散化的先河。國學大師錢基博在《駢文通義》中評價說:“宣公議論緬緬,易短為長,改華從實,質文互用,工為馳聚”。代表著有《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奉天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論裴延齡奸蠹書》《月臨鏡湖賦》等數百篇。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第五陳維菘,陳維菘(1625—1682)清代文學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初著名的詞人兼駢文家,尤以駢文稱一代名手,汪琬稱讚其駢文曰:“唐以前不敢知,自開寶後七百年,無此等作矣!”其駢文導源於庾信。有《迦陵文集》,並撰《四六金針》專門探討駢文藝術理論,對清代駢文之發展。起了開張風氣的作用。駢文有清代曾中興一時,可謂名家輩出,但最有成效的就是陳維菘。陳的駢文淵博雄肆,剛健有力。清大儒王文濡就評:“文峰鉅嶽,墨海洪濤,開拓萬古心胸,推倒一時豪傑。”代表著有《看弈軒賦》《白丁香花賦》《三芝集序》《陸懸圃文集序》《歸田倡和詩序》等百多篇,留有《湖海樓集》。

第六徐陵,徐陵(507~583),南朝梁陳間詩人、駢文家。字孝穆。祖籍東海郯(今山東郯城)。早年即以詩文聞名,隨其父徐□在蕭綱幕下任職。蕭綱立為太子,他又任東宮學士。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奉命出使東魏。次年,南方發生侯景之亂,徐陵因此被迫留在鄴城。不久,北齊文宣帝高洋篡魏自立,仍不准他南歸。徐陵被留於鄴城達 7年之久。直到西魏攻克江陵,殺死梁元帝蕭繹後,北齊派兵送魏末被浮的梁宗室蕭淵明回南稱帝,才讓他隨同回到建康。南歸後第三年,陳武帝陳霸先代梁自立,他又入陳任職,位至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陳書•徐陵傳》說,徐陵的集子經過離亂之後到唐初還有30卷。徐陵正處於劉宋駢文最盛行的時期,其駢文精工繁密,語句更趨於駢四儷六,他的《玉臺新詠序》更是用典繁密,辭藻華麗,對偶工巧,筆法鋪張,為歷代傳誦不衰之作。代表著有《玉臺新詠序》《與齊尚書楊遵彥書》《在北齊與宗室書》《與李那書》《與王僧辯書》等百來篇。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第七陸機,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故世稱“陸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 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辭賦家、書法家、駢文家陸機出身名門,祖父陸遜為三國名將,曾任東吳丞相,父陸抗曾任東吳大司馬,領兵與魏國羊祜對抗。陸機的駢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明朝張溥贊之:“北海以後,一人而已”。代表著有《豪士賦序》《謝平原內史表》《薦戴淵書》《五等諸侯論》《辨亡論》《吊魏武帝文》《文賦》《嘆逝賦》《演連珠五十首》等幾十多篇。後人輯有《陸士衡集》。

第八張說,張說(667~730),唐代文學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嶽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卒諡號文貞。張說前後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張燕公集》25卷、《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張說之集》25卷。張說在駢體改革上邁出了新的步伐,他的館閣之作,以散行之氣運偶儷之詞,改華從實,斫雕為樸,氣味深厚,筆力沉雄,師法漢人,開駢散結合之端。孫梅在《四六叢話》中說得好:“燕公筆力深雄,直追東漢。”謝無量在《駢文指南》中稱他們二人之文“特為典質”,“卓爾不群,唐駢文之盛軌也”。張說和蘇頲享譽唐宋文壇並稱為“燕許大手筆”代表著有《贈太尉裴公神道碑》《唐故高內侍碑》《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太清觀鍾銘》等幾百篇。

千古第一駢文:八百多字竟然用了至少三十七個典故

國學文化精讀

第九駱賓王,駱賓王:(約640— 684以後),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早年喪父,家境窮困。龍朔初,道王李元慶闢為府屬。後拜奉禮郎,曾從軍西域,又入蜀從徵雲南。返京後,任武功主簿,轉明堂主簿,遷侍御史。被誣入獄,遇赦後出為臨海丞。為徐敬業草討武檄文,討武兵敗,逃亡不知所終。其為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或被譽為“絕唱。駱的駢文更是詞彩瞻富,清新俊逸,風骨剛健,極富氣勢。那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更是成了傳誦不衰的千古名篇。代表著有《與博昌父老書》《秋日於益州李長史宴序》《冒雨尋菊序》《晦日楚國寺宴序》等三十多篇。今存《駱賓王文集》十卷。

第十鮑照,鮑照(414—466年),字明遠,原籍上黨(今屬山西),後遷居東海(今山東蒼山縣南),出身寒微,仕途坎坷。擔任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官職,最後擔任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謂之為鮑參軍。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駢文都有名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詩歌。歷來的評論家把他和顏延之、謝靈運並列為“元嘉三大家”。鮑照的駢文文辭精練而雋逸,對仗工穩而暢達,確立了駢文四六句法之最精妙體制。代表作有《古帆銘》《飛白書勢銘》《凌煙樓銘》《蕪城賦》《園葵賦》等幾十篇,其中最為後世稱道的是《登大雷岸與妹書》吳汝倫稱許這種以家書形式之寫景抒情駢文“奇崛驚豔,前無此體,明遠創為之。”譚獻則擊掌道:“矯歷奇工,足與《行程難》並美,向嘗欲以上興求之,所謂詩人之文也。許槤亦評雲:“句句錘鍊無渣滓,真是精絕。”後人輯有《鮑參軍集》。

因為名額有限,所以取捨於頗費思量,很難抉擇,只能忍痛割愛,把大家喜歡的一些駢文家未能入選,深為遺憾。比如“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江郎才盡”的江淹、“丰神俊秀”的潘岳,“洛陽紙貴”的左思,還有吳均、丘遲、沈約、蕭綱、“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齡、楊炯、蘇頲、李華、汪藻、洪亮吉、袁枚、汪中等等。有些作家是其它文體過於突出,把駢文給掩蓋了,比如歐陽修、蘇軾等。如果廣大愛好者有異議,也喜歡參與討論。把自己認可的駢文高手列出來。

因水平有限,某些選擇或許帶有個人偏好,敬請大家指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