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金庸:斯人已逝,誰來續寫江湖?

2018年,流年不利。

9月以來,先後有相聲名家常寶華、師勝傑、評書大師單田芳、老表演藝術家朱旭、著名歌手臧天朔、著名主持人李詠紛紛去世;

悼念金庸:斯人已逝,誰來續寫江湖?


今天,剛下高鐵,突然又聽到了一個噩耗:華人武俠的旗幟金庸先生去世,享年94歲。剛看到這一消息,心裡還是很平靜,畢竟在各種小報上金庸先生早已經死過許多回了,何況以金庸先生的高齡,這種情況早在預料之中。

等回到家,放下揹包,卻感覺心裡空蕩蕩的,那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陪伴我和小夥伴們整個高中生涯的金庸真的走了?

古龍走的早,我等80後在作品中回味好酒、好色的古龍畢竟隔著一層;但是金庸,他的作品從最初的家長老師視之如同洪水猛獸,到如今的入選教科書成為中文經典,更何況還有各種影視劇、遊戲、同人的改編,整個華語世界,有誰不知道金庸呢?

傳統武俠時代結束了?結束了。

金庸之於武俠,如同李白之於唐詩,蘇軾之於宋詞,關漢卿之於元曲。

武俠小說最早只是公案小說的從屬,或者是下九流地攤文學的代表。雖然有還珠樓主等前輩珠玉在前,但在社會大眾認知中,總的來說還是無用或是消遣之物,難登大雅之堂。金庸先生可以說是憑藉一己之力,把武俠從不入流帶到了主流文學體系中來。不僅僅是武俠,甚至說如今網絡文學能得以進入主流文學界,也要感謝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封筆之後,武俠江湖年輕一輩雖然不乏有奇才、奇作展現;比如孫曉、鳳歌、小椴一批優秀武俠作者和優秀作品。但是後江湖世界如同金庸先生作品中的武功一樣,時間點距離現在越近,書中高手的武功就越來越弱。

隨著網絡的興起,純粹的武俠小說也逐漸敗給了玄幻、魔幻、穿越為主的網文。

金庸,更多的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彰顯著傳統武俠最後的夕陽。可惜到了今天,隨著金庸的仙逝,最後一縷武俠的陽光也落山了。

悼念金庸:斯人已逝,誰來續寫江湖?


去年筆者公司策劃了一場發佈會,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金庸先生時隔三十年將《神鵰俠侶》的版權授予徐克。

我們也紛紛表示,特別感謝金庸先生可以在當年徐克拍攝《笑傲江湖》之後,因為作品理念不合的雙方再次聯手,給觀眾奉獻一部華人第一武俠導演拍攝華人第一武俠大師的大製作影視作品。

可惜不論徐克這次《神鵰俠侶》拍成啥樣,金庸先生也不會因為拍的好而稱讚,也不會因為拍的不好而生氣了。

在電腦前,感覺胸中有千言萬語,但卻無從下筆。

自從工作了之後,很少再次撿起金庸的書了,最多也就看看各種以金庸故事為皮,實則點評時事為主的文章;或者是關注一下新版、舊版金庸作品的爭論……

至於武俠,不就是個成人童話麼?

比起房價又漲了,汽車搖不上號,孩子要上補習班,菜市場要搬遷……成年人的武俠童話早就沒了年輕時的激情。在複雜的現實世界面前,武俠就如同露水見到陽光一般,早早就消散了。

只不過,總有那麼一縷武俠情緣,早已經深深融入了國人的靈魂,已經融入到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文化的一份子了。

悼念金庸:斯人已逝,誰來續寫江湖?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專屬文學。

漢代有漢樂府,唐代有唐詩,宋代有宋詞,元代有元曲,明清有小說……到了近現代的專屬文學,可以說代表就是金古梁溫黃的武俠小說。

可惜隨著金庸仙逝,目前這武俠界的“五絕”也只有溫瑞安碩果僅存,武俠作品的式微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00後們的世界中,金庸已經成為教科書上的名字,他們可能想不到,改開後以金庸為代表的造夢師們給當時的中國人造瞭如何美妙的一個夢。

如今金庸的仙逝,帶走了不僅僅是傳統武俠的時代,還帶走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美夢。

社會變化的太快。隨著技術的進步,文學開始變得主動或者被動的講究碎片化、標題黨式閱讀,或者片面追求打怪升級的爽文。問題是這種毫無深度的爽文讓讀者愉悅,讓作者大賺,讓網絡文學發達……但是對於社會、人生、歷史、未來有什麼思考嗎?

金庸先生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提升了武俠的內涵和外延,如今網文誰可以做到這一點?

嗚呼,斯人已逝,誰來續寫江湖?

倉促成篇,薄文一篇,伏惟尚饗!

悼念金庸:斯人已逝,誰來續寫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