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模擬提案”變實際措施 北京市政協委員帶中小學生建言上會

校服什麼樣?孩子們自己選定自己說了算;校園垃圾桶負荷過重,如何更好分類?學生們向學校拿出瞭解決方案;疏解整治後的騰退空間如何利用?學生們建議建設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中心……在北京市各個中小學,“模擬政協”正在悄然引導著學生們從關心身邊事到關注社會問題。截至目前,北京市“模擬政協”活動已經覆蓋全市400餘所中小學校,徵集了近4萬條建言。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有20多位市政協委員通過“模擬政協”活動將學生的建言帶上了北京市政協全會。

学生“模拟提案”变实际措施 北京市政协委员带中小学生建言上会

在觀摩政協全會期間,張毅委員帶領“模擬政協”學生代表參與政務諮詢活動。

小學生模擬議事協商校服樣式

“我的校服我做主”

“夏季運動服女生的是裙褲,好看是好看,但幾乎天天都有體育課,穿著不太方便。”“西服穿的機會不多,學生個頭又長得快,一兩年就得換,花費太大了,我不建議選西裝。”“秋季制式這套,光是襯衫會不會冷?能不能搭配個坎肩?”“坎肩的實用性不強,要是在外面列隊,兩個胳膊多冷啊,加個開衫更好點兒吧?”……這場圍繞校服的激烈討論,不是學校的老師們,而是學生們自己。在北京市第18中學附屬實驗小學“模擬政協”活動上,到底選什麼樣的校服?學生“委員”們決定自己做回主。

原來,此前學校的校服供應廠家因為種種原因不具備繼續生產校服的能力了,換校服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確定了幾款備選校服樣式後,學校通過家委會徵求了家長意見。可校服主要是孩子們穿,學校決定再徵求一下孩子們的意見。正好18中教育集團在小學階段推廣“模擬政協”,選校服就成了“模擬政協”的首個協商議題。

“高年級的每班推選出5名小‘政協委員’,低年級的每班推選出3名小‘政協委員’,第一屆‘全會’模擬議事的主題就定為校服樣式協商。”18中附小副校長黃雅琴告訴記者,小“委員”們拿到了校服樣式紛紛回到自己的班級開展調查。有的統計同學們的喜好,有的徵求同學們的建議,然後形成自己的“提案”,在“政協會”上闡述自己的意見建議。

“大家都有話語權,充分擺出各種款式的優劣,通過協商,最終達成一致。”黃雅琴告訴記者,學校在最終確定校服樣式的時候最大限度參考了“模擬政協”提交的“提案”,比如取消了西服制式,增加了毛線開衫。

校服樣式確定了,新問題又來了:剛上二年級的孩子的校服絕大多數還能穿,六年級的孩子即將畢業,他們的校服如何更替?“模擬政協”也就此進行了專題座談,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自然更新。有換新需求的孩子訂購新款校服,這樣學校會出現一段新舊校服並行的時期,但是不會造成浪費,也減輕了家長的負擔。

“模擬政協”首個議題的成功讓孩子們責任心“爆棚”,現在小“政協委員”們更關注自己身邊的事情了,不僅去發現問題,還開始嘗試去解決問題。

中學生模擬提案為校園垃圾分類支招

智能投瓶機“搬家”了

北京市第18中學高三學生張邁至今還記得向校領導們遞交《關於完善校園垃圾分類的提案》的場景,“模擬政協”社團的7位“提案人”用了40分鐘向校領導們介紹了校園垃圾分類的問題和建議。而令他高興的是,根據他們的提案,如今學校裡完善垃圾分類的措施已經逐步推開。

18中是北京市“模擬政協”基地校之一。張邁告訴記者,當時“模擬政協”社團商量開展活動的方向,“校園垃圾分類”從學生食堂飯菜品質、校門口早晚高峰擁堵等眾多問題中脫穎而出,成為學生“委員”們最關注的話題。

為了寫好這份提案,“委員”們都動了起來:張豪、彭家博一個個看垃圾桶,實地調查學生們反映問題比較集中的北校區天井垃圾桶帶來的環境問題,發現垃圾桶負荷過重,有些垃圾直接被扔在桶外,其中很多還是飲料瓶等可回收資源;杜威良和劉喆去盯守學校兩臺智能投瓶機的使用情況,發現投瓶機位置有點兒偏,利用率並不高;李博軒、張浩然去找保潔阿姨瞭解校園垃圾的構成,發現主要是食品袋、塑料袋、飲料瓶、廢紙張等,進行垃圾分類較好操作。“我還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發動老師、同學們轉發,當時就有400多個師生填寫了問卷,讓我們充分了解了師生對校園垃圾分類的看法。”張邁說。

彙總了學生“委員”們的調查研究,“模擬政協”開始協商議政,達成的共識是:校園垃圾種類比較固定,進行垃圾分類較好操作,有助於幫助同學從小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模擬政協”社團的學生們根據調研提出了諸多有針對性的建議,學校也積極採納了孩子們的建議。比如“提案”中建議學校應加強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和宣傳,18中教育集團內的各所學校在同一時間段內組織了垃圾分類班會課;“提案”建議調整智能投瓶機位置,如今北校區的智能投瓶機已經搬家了,學生們可以輕鬆將瓶子送入“新家”。校園內的垃圾分類得到了明顯改善。

“我們這份‘提案’,還被校長管傑帶上了豐臺區人民代表大會,管校長的提案是《關於完善方莊地區校園垃圾分類的建議》,在我們提案的基礎上又根據方莊教育集群內所做的調查進行整合,讓垃圾分類擴展到周邊學校和整個地區。”張邁告訴記者,這份“提案”的影響力還在延續,升入高三後他們這批同學已經逐步“隱退”,學弟學妹們開始接力,目標定在校園垃圾分類如何與校外機構、組織、部門合作,探索分類後的回收體系,還準備在學校各個班級中開展垃圾分類回收箱設計製作活動,讓垃圾分類更加有效果。

“模擬提案”轉化成實際措施

利用疏解空間建設青少年體驗中心

除了自己校園、身邊的事情,“模擬政協”還讓學生們開始關注社會,將視角放到了學校外面的廣闊空間。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經有20多位政協委員通過“模擬政協”活動將學生的建言帶上了北京市政協全會。其中,北京四中學生郭辰越提出的“利用疏解空間建設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中心”的提案引就起了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教育創新學院主任張毅的關注。

郭辰越從初一就開始參與了旨在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雛鷹建言行動”,他提出的《園博園後期規劃與利用》、《不可濫用成語,曲解中國文化》等建言都被政協委員作為提案素材帶上北京市兩會。郭辰越還是北京市第一位參加“翱翔計劃”的初中生,“翱翔”在科學世界中的他,還不忘從中發現“問題”提出“提案”。

“中學生的很多實驗都需要藉助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來完成,否則很多想法就只能是空想,很難去實踐,更別提變成現實了。”郭辰越說,他還特意到北京市的各大科普場館去調研,發現這些科普場館提供的服務以參觀和體驗為主,基本上沒有科學探究和操作的條件。

“希望可以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建設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中心,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做實驗,給青少年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條件。”郭辰越建言。

張毅委員一直比較關注非首都功能疏解問題,她結合自己的調研將郭辰越的想法吸納進了自己的提案中,提交了《關於充分挖掘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後的空間規劃與利用,廣泛建設青少年科技探究與體驗中心》的提案,這份提案得到了郭涵、陳麗等17位來自不同社會領域委員的附議,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在提案辦復時表示將不斷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空間,探索打造“30分鐘科普服務圈”,研究利用疏解騰退空間規化建設青少年科技教育空間的具體方式。市教委表示,實體化建設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一步將會同市財政局、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等相關部門對其可行性及定位、功能、規模等內容進行深入論證。

全市擬建“市-區-校”三級青少年建言議事機制

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生活積極建言獻策

為進一步引導同學們敢於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自主建言,用科學的表達方式向社會提出建議,2010年張毅等3位北京市政協常委共同發起了“雛鷹建言行動”。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雛鷹議事”,推動“模擬政協”的開展,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走近政協、感受政協。這一探索得到了全市專家、領導、中小學校以及學生的支持和響應,市政協也多次邀請師生參加政協的重要會議,很多委員積極參加模擬政協活動,有20多位政協委員將學生的建言帶上了北京市政協全會。

截至目前,北京市“模擬政協”活動覆蓋全市400餘所中小學校,已經徵集了近4萬條建言,其中不少“模擬提案”成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素材,被帶上兩會。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教育創新學院主任張毅說,“模擬政協”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活動,歐美國家有普及政治常識的公民課,還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和體驗本國的政治制度。通過“模擬政協”可以讓我國中小學生在協商、民主的寬鬆氛圍下議身邊事、社會事、國家事,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生活、積極建言獻策、增強社會責任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新探索。

“模擬政協”不是為了讓學生們寫“提案”,而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發現問題的眼睛,在模擬政協開展過程中要引導青少年關心社會生活,關注現實問題,要鼓勵中小學生就其觀察到的問題進行調查、探索並嘗試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引領學生們走出象牙塔,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

目前北京市正在全市建立“市-區-校”三級青少年建言及議事機制,也呼籲更多有建言經驗、有社會責任感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參與進來,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